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到底从何而来?

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到底从何而来?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一直是位被大书特书,到神乎其神地位的人物。

他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有不通。

如果说诸葛亮能高瞻远瞩、指点江山,这我能信!

因为一个读书人,通过阅读,然后进行思考总结,博古通今,融汇贯通。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再能与外部传来的讯息,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复盘和推敲,树立高屋建瓴的思想,然后作出隆中对,并作出关于天下三分的战略判断,这我也认可!我觉得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诸葛亮一出山,接连指挥了几场战事,一点没有陌生感,运筹帷幄,如有神助;并能场场告捷。

这我就有点想不通,甚有疑惑了?!

作为久居深山的一介书生,即使最有才华、最有天资,没有神人、大师指教、指导、指点,完全靠学习自悟,就能拥有如此超凡脱俗才干。

而且又不用训练、实践,就非常自如地指挥战斗,这也太神奇了,简直可以说是奇迹!

并且诸葛亮不仅通天文、地理、水文、易学、军事等,又能把他们融汇贯通,运用到战场上淋漓尽致,实在是叹为观止!

我只能惊叹一句:老天爷要帮诸葛亮,小说家要夸诸葛亮呀!

我觉得对于军事斗争,如果没有多次的实践、实践、再实践,怎么可能他就能非常准确、顺利地指挥好战斗呢?实践才能出真知呀!

据此,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在读关于诸葛亮出山前的一些章节,没有精读、细读?是不是有疏漏?

为此,我再次详细阅读了原著,想从诸葛亮出山前的蛛丝马迹,寻找出诸葛亮这雄才伟略、奇才大谋到底来自哪里?这依据又在哪里?

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到底从何而来?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描写诸葛亮住处卧龙岗的一首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

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

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

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

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通读全诗,好像就两句写了诸葛亮才能的出处!

“床头堆积皆黄卷”,证明诸葛亮读书废寝忘食,读古书非常多;

“座上往来无白丁”,说明有很贤士能人经常在诸葛亮处出入。

其他诗句中,确实也寻找不出什么理由、原因。

可为什么,诸葛亮就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和能力?

接着,我又详细阅读了诸葛亮几位好友的诗词,也未有特别之处。

写到家里一副对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到底从何而来?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也是稀松平常。更疑惑的是,这副对联,完全是不入红尘,超凡出世之心境。

照理应该对你争我夺,互相杀戮之事不感兴趣!

不然不会发出如此感叹呀,并把此句作为座右铭,挂在中门上,这是在时刻提醒自己呀!

可为何当与刘备交流时,能作出隆中对,作出先取荆州,后取西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些争夺天下的主张呢?

只有对战场、战争念兹在兹的人,才会作出如此清晰的形势分析呀!

根本不符合,对联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追求呀!

再继续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诗:看一看能否从中破案呢?

诸葛亮一个农夫,他的才干到底从何而来?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

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

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

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

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

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

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诗的大量篇幅,歌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超凡能力,只有这两句稍许提了一下诸葛亮的才干出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

但还是始终没找到,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厉害的真实原因?

我想,这是小说家特意把诸葛亮,定性为超级无敌厉害,让他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吧!至于原因,这是从天而降、不请自来的吧!

读之,我确实感受到困惑加疑惑。不过我也只能轻叹一声:这也许就是小说家的妙处呢?

天才不就是这样诞生得嘛!像我等要通过努力学习,反复实践,才能总结经验之人,至多只能算是“地才”罢了!

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到底从何而来?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到底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