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你是否还存有一封泛黄的书信?

见字如面,你是否还存有一封泛黄的书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知为什么,最近常常怀念起写信的那个年代,怀念那种已经久远了的感觉:写信时的投入,等信时的期盼,收信时的激动,读信时的陶醉。每每想起这些,总会感到眼眶有一种湿润的感觉。

曾几何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那时和亲人、朋友最常用的联络方式就是书信,是信件开启了最初情感交流的沟渠。习惯了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写信那温馨的年代已一去不返,想念他人的时候,只需按下十个熟悉的数字,就可以让天涯变成咫尺。书信,正在渐行渐远,慢慢地成为一道古老的风景,沉淀在岁月的长河。

见字如面,你是否还存有一封泛黄的书信?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然而依然难忘写信这种原始得有点唯美的感觉,声波永远不会带有体温,铅字也永远不会有“见字如面”的感觉。喜欢写信,沏一杯清茶,在幽静的灯光下,喜欢那种摩挲着纸页静静流泻情感的感觉,喜欢闻那墨香的味道,喜欢听那钢笔与纸张摩擦发出的美妙声音,喜欢那种宣泄的快乐,喜欢那种倾诉的平和,喜欢那种亲切的心与心的交谈,喜欢无声的感情酝酿过程。

在静静的夜里,随着笔尖的沙沙声,就好象是心声随着笔端汩汩流淌,抒发着内心的情感,陶醉在忘我的世界里, 傻傻地为自己的文字所感动。

虽然传统的书信方式从写信、写信封、贴邮票到寄出,程序缓慢繁琐,但正是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到很多细腻的感受。内心所有的情感都一点一滴地浸透在笔纸间。同时,还可以想象着对方收到信时的样子,常常是写着写着,感觉自己的心在一处空灵的地带轻逸地飘荡、飘荡……

每个年代的书信,都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品读古诗,恍惚中犹如穿越了千年时空。欣赏古诗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企盼与殷切;欣赏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那种询问般的自然与平和;欣赏王昌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表白的温情与真挚;欣赏李清照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美丽与婉约;欣赏杜牧的“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朴实与亲切;欣赏晏殊“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的无奈与惆怅、“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的清新与隽永;以及杜甫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不易与珍贵。

更耐人寻味的是张籍笔下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不谈信的内容,亦不谈写信的过程,仅家书即将发出又“开封”的一个细节,便感人至深。

古老的书信,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人类多少情感空间。往事如烟随风而去,那散发着浓浓亲情的三尺素笺,依然还保留着它永远的真挚与纯洁,隽永美丽,温馨持久、令人回味和眷恋。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字如面,你是否还存有一封泛黄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