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背诵课文的指导探索

低年级语文背诵课文的指导探索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优秀诗文50篇,小学二年级全册包括古诗8篇,文章篇。课程标准作如此要求,是因为低龄学生是知识积累、知识内化得关键阶段,而学习、记诵是内化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创新的重要基础。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背诵指导,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朗读—背诵也需要诱饵。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读,酷爱读,在读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在读中享受美和善。教师要认真对待课文的阅读示范,用美的心灵去领读,用曲的调子去带读,用歌的声音去范读。让学生在美中体会美,在美中学习美,在美中模仿美,在美中创造美。

韵律—美乐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天性喜欢美、喜欢欢乐,语文,时时处处都藏着美和乐。句中之美是除标点符号的另一种美,它体现在读者对句子停顿的把握。一个句子,可长可短,不同的停顿,读出的感觉决然不同,体会出不同的美。这在大纲里的要求是指导读好长短句。长短句的读法,实质是句意和句韵的把握和驾驭,是语文韵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句子,在什么地方暂停一下,什么地方一气呵成,什么地方稍作休息,什么地方延绵悠长,都值得探索和讨论。在教学中,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带领学生朗读、体会,帮助学生把握、驾驭,学生能否驾驭句子中韵律,直接关乎语感的得失。而后者直接影响诗文背诵的顺畅程度。

线索—顺着藤摸到瓜。行文的逻辑不在低年级探讨,但课文的选取是遵循儿童成长和发展规律的,之所以选择这些课文进入教科书范围,除了德育、良好认知因素的考虑,更多的来自儿童成长和心理发展因素的考量。所以通过对低年级学生线索的导入。既是铺垫行文逻辑,更是帮助学生沥青“一根藤”,进而摸到“一地瓜”。在背诵课文的讲解中,应注重“一根藤”的剔理,引导学生理出课文的线索——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接着介绍什么,最后总结了什么。

联想—模仿和创造的发动机。联想是一种创新,合理的联想必须从小抓起。在课文背诵指导中,要带着学生顺藤摸瓜。这是一种思维训练:顺着那根藤,逐一找下去,找到一个瓜,就认真观察它,直到联想开满了鲜花。

缰绳—拴住脱缰的野马。联想是一种创新,但前提是合理的。怎么样才是合理的?范文随着年龄阶段逐步展开,逐步深入,层层推进。所以我们的教学基于课本,基于教材。通过教材这个实体,结合学生和老师共同的生活体验,积极、正面的解读教材,讲解“藤”和“瓜”,让学生在老师的正面引导中找到课文要求的“瓜”。

例如,在背诵课文《泉水》一文中,教材编排上,把泉水视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伟人,他的来去路径,处处在助人,处处的奉献。课文一开始告诉我们泉水从哪里来,他是怎么来的,来到什么地方。这一段的每个字、词和句,都洋溢着乐感、洋溢着欢快,朗读起来内心应是满怀清新、满怀活力的,在朗读示范和带读中,要能激发出这种体会和活力。

第二至五段,课文际遇了多个场景,逐一描述泉水经过的山腰、山间、山坡和山谷,在这些地方的某个具体位置,遇见什么样一个人,做了一件什么好事,有些什么对话,都流露出什么样一种情感……文字告诉我们,字里行间的韵感告诉我们,而我们,就是要指导学生来际遇这些场景,带着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些美和快乐。

第六段,泉水如一个活泼可爱、蓬勃生机的孩子,在美丽的大自然里欢快行走,结识伙伴,共同约定。教师在指导朗读、线索和联想中,欢快而不捣乱,活泼而不小气,脚行天下而不行事苛作,这样一个孩子的性格应该在读中展现出来。

第七段,一阵悠扬清脆的琴声,环绕,环绕,余音不绝于耳,引领着我们的想象,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暗示着我们的爱心——一路行走,一路奉献。

在背诵指导中,基于课文的有感情的朗读,基于课文有条理的疏解,基于课文有限制的联想和收放,让学生顺着那条藤,轻松背诵整篇课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低年级语文背诵课文的指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