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网师的“方舟”

踏上新网师的“方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学员伙伴们、学友们:

大家晚上好!

前几天接到郭老师的线上分享的任务时,内心非常忐忑,因为作为一个刚刚加入网师一年的“新兵蛋子”,面对涌入网师的新面孔,我的内心萦绕着不够格、不权威的自惭。但是,“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遇见新网师是这样,今天遇见各位新伙伴也是如此。因此带着遇见家人的亲切感,今天我想借助这个平台,与各位分享我在网师一年来的思考,以期为各位开启新网师的学习征程,提供一些方向指引和解疑答惑。

接下来我的分享将尝试站在新学员的立场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我为什么加入网师?我如何借助网师自我成长?我需要避免怎样的误区?。

一、网师价值何在?——我为什么要加入网师?

能够加入网师的各位伙伴,一定是怀着对新教育的向往、憧憬以及自我成长的期待而来,而接下来你在新网师要开启的将是一段全新的征程。不论你的教龄、经验、学科如何,在这里,凭借自己的坚持,你将:

1、重新学会深度学习

如果把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比作一场优胜劣汰的大洪水,那么新网师好比是携带未来教育之种的“诺亚方舟”。新网师与其他教师培训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重在通过阅读、写作,打造未来教师的学习力。学习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缺乏学习力的教师将会被信息时代、知识付费时代的浪潮所吞没,而新网师将引领你重新学会学习。这种学习,并不仅仅是一般教师培训的那种教材学习、研课讨论,而是以啃读、写作和实践为媒介和通道实现的深度学习,郝晓东老师在每周观察《信息泛滥时代的深度学习》中写道,“公园散步历练不出登山者的体魄,平静的湖面训练不出搏击风暴的水手,我们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个体在突破舒适区、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把这种有难度的学习称之为深度学习”。

在新网师,要打造自己的深度学习能力,一方面要告别感性阅读,拥抱啃读——所谓啃,就是读有难度的教育经典,挑战自己陌生甚至全然无知的知识领域,在艰难的文字中反复琢磨,与自己的经历经验、教育教学产生对话,这种啃读将始终贯穿在新网师学习的每门课程当中。另一方面,还要将自己的啃读思考付诸于文字,实践于课堂教学当中,通过知行合一,让自己所学真正内化为专业能力。

2、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既包含学科本体知识、通识知识,也包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新网师的学习,你将会找到不少指向学科本性知识的课程,譬如“语文研课”、“数学共读”,也有打开教师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理论视野的“积极心理学”、“儿童人格教育”、“教育学经典解读”、“苏菲的世界”等课程,当然也有提供为教师教学提供有利工具的“王子微课”等实用课程。这些课程正在逐步的丰富和细化,而你也将通过啃读、对话、实践的方式浸入课程,为反思和重塑自己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等提供新的视野和角度。

3、找到教师职业幸福感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教育从来没有这样的便利,但同时,也从来没有这样艰难。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代需求、价值理念,使得教育的难度日益攀升。面对不再“顺从”、“服管”的学生,面对问题丛生的班级和课堂,面对水涨船高的教育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深深感到束手无策、倍感沮丧,而职业幸福感也因此日益被蚕食,直到职业倦怠席卷了我们。

在新网师,我们不仅不回避这些教育维艰的事实,我们更尝试着主动击破它,以收获教师职业幸福感。职业倦怠的根源,是作为教师的自我掌控的不足,因此,我们一方面通过强化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重视与自我的对话。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对自己的教育生涯的反思,没有对自己作为教师自我的反思,这样的职业,这样的人生是盲目的、焦虑的、麻木的,幸福感更无从谈起。而在新网师,我们不仅只谈教育的“术”——那些具体提升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方法、途径,更重视培育教师思维之中的“道”——我为何这么做?我怎样做是对学生、对自己是有效的?只有在这样的一次次反思、实践、修正中,才能够真正地获得自我掌控感、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之所以这样确定,是因为我个人在新网师的一年,恰恰也经历了职业发展上的“至暗时刻”。在面对职业逆境时,新网师提供了巨大的助力,让我得以重生。

二、网师有何要求?——我如何借助网师自我成长?

新网师为我们带来如此丰厚的价值和意义,但前几日,仍然有333位没有留下学习痕迹的学员被清退。新网师能够带来什么,取决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网师的要求下,踏踏实实地学习,坚持不懈地成长。

各位新伙伴们,你们的阅读史,是给网师递出的第一张“名片”。新网师的准入制代表了对你主动学习的肯定和期望,而如何借助网师实现自我成长?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你能成长的高度。对此,我有三点建议与君共享:

1、坚持啃读。

如前所述,阅读是新网师打造学习力的立人之本。坚持阅读,就是要坚持啃读经典,与畅销、快餐书保持距离。在《有一种阅读叫“啃读”》中,郝晓东老师详细地阐述道:“什么是啃读?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

啃读往往有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

第二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第三层次,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第四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第五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这种啃读是有难度的,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啃读就是要耐着性子琢磨作者的含义,自己是怎么理解的,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怎样的联系。啃读需要不厌其烦,如琢如磨。而幸运的是,我们是一群人的啃读,在啃读中遭遇疑难、困惑,都可以在打卡圈上共享,在课程群中抛出疑问,一群人的力量将会成为你的加持。

2、善于思考

思维力是个人实力的核心之一。是否善于思考,也会决定你成长的厚度。在新网师,思考是多维度的。

在阅读中,如何深入有效地啃读,考验了你的思维能力。最初的阅读,可能是照猫画虎似的,重复作者的观点,迷失在词语丛林中,但是慢慢的,你的思维力要发挥甄别判断和去粗取精的作用:作者在这个章节中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他是以什么的逻辑进行论述的?我能不能简单地梳理出他的逻辑框架(思维导图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作者的观点理念,有没有什么漏洞或者与我意见相左之处?对我的教育教学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当你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时,你的思维能力就在不断提升,你的专业能力就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得到磨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你在新网师的阅读,如何能够增益、助力你的教育教学,打开视野,启发思路?

甚至于在日常琐碎中,碰到问题如何思考也是如此。作为新网师的新生,有太多问不完的问题,怎么加入课程?怎么打卡?怎么完成作业?课程要求是什么?某个名词是什么意思等等等等。我们都能理解加入新环境最初阶段的无所适从,但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将会加速或者延缓这种适应。我个人的经验是,先找资源再发问。课程学习的问题,一般在QQ大群中会有专门整理的手册文件,可以先学习再问;碰到不理解的名词,先搜百度,百科以后再问,如果无解,可以私下找教务老师或者组长,不要占用QQ群里的注意力,私下进行即可。

3、勤于写作

如果说阅读是新网师人的标签,那么写作就是新网师人的行走。在新网师,最好的洗礼和磨炼就是持续的写作。新网师人的写作日常,一方面是微信打卡圈上的每日微写作——可以是读课程指定书目的任何批注和思考,从只言片语到逐渐地主题化,从破碎零散到逻辑清晰,打卡将见证你的写作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每一门课程都将布置预习作业的写作,这是你深入作者观点,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思维体操”,你将从书本、实践“两张皮”的不解与稚嫩慢慢地逐渐篇章化,在不断积累理论视点和自己的教育素材的双管之下,找到教育写作的脉落。这些预习作业,甚至可以成为你科研论文、教育随笔的极佳素材。我自己就深有体会,2018年春季我选修了郝老师的《教育学经典解读》,其中一篇解读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的预习作业,围绕着“遭遇”回顾了我在2018年职业生涯变化与挑战中的心路历程,字数长达6000多字,最后这篇文章经过修改润色,获得了上海市闵行区“关键教育事件”的主题征文一等奖。

教育写作的素材就源于教育生活中的一次次积累和体验,而目前的现状是,教育写作的感性色彩浓,理性光泽淡;抒情意味强,逻辑框架弱。新网师在累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给予了我们理论视角和经典参照,这将大大地增强我们教育写作的科研性和理性,而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写作,才可能厚积薄发,让我们实现专业型、科研型教师的转型。

三,网师潜在障碍?——我需要避免怎样的误区?

新网师,和世间所有的路一样,都有岔道和弯路。我曾经也走过一些弯路,也陷入到一些误区,所幸的是,在导师和学友的感染和影响下,它们不再成为阻碍。但是,如果不加以避免,它们将成为你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头:

1、第一块绊脚石:寻找答案而非灵感

应试教育给我们思维最大的流毒之一,就是让我们依赖固定答案。凡事非此即彼,凡事

必有答案,在成功学的散布之下,许多人都迫切需要可以移植于自己的成功答案。这种思维,在新网师里也存在——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管住问题生?有什么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然而,教无定法,新网师能给出的“答案”,只是每个案例背后的可能性和灵感,真正在多元、个性的教室里、学生中、教学中进行创造的,是我们自己。一旦聚焦于寻找固定答案,我们的思维就已经僵化和怠惰。而当我们寻求灵感时,在新网师的阅读、写作、学习将有如缪斯的眷顾,让我们不断涌出新鲜的创意和灵感,这将是改造教学、提升专业能力的开始。

2、第二块绊脚石:依赖导师而非自己

新网师汇聚了许多名师专家:朱永新教师、李镇西老师、郝晓东老师,还有许多全国各

地优秀专家和教师,这既是新网师的魅力所在,也是新网师实力的见证。然而新网师的真正作用,是通过名师辐射学员,为培育更多优秀的教师搭建平台。这一点,必须从改变一种依赖的思维开始。因为在这里,没有人强迫你完成作业,没有人义务提醒时作业何时截止,也没有人强制让你每天固定打卡的质量和数量……很多学员,都曾经过度依赖导师的讲解,以为课程授课中,要将理论知识掰开讲透,透露“标准答案”才算上完课。郝老师在《期末了,我想对你说》中就提醒对个人崇拜的警惕:“无论是书还是讲师,都是‘指月之手’,帮助大家领会‘月亮’。但我很清楚,讲师和书都不是‘月亮’。”在科学的道路上,牛顿都称自己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块美丽的石子,何况我这样才智平平之辈呢?”

的是,如果说导师是指月之手,那么学员自己才是真正的逐月之人。一切在新网师所汲取的力量,包括新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后的感悟体会,都是自己成长的力量的加持,这样的蝶恋,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完成。

3、第三块绊脚石:追逐成名而非成长

新网师因为其影响力,汇集了越来越多的名师,他们助力一线教师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其中优秀者,从普通学员,蜕变成名师。现任新网师执行院长郝晓东老师,加入新网师十年了,十年间,从一名学员,成长为讲师,直至今天的执行院长;也从一名中学老师转变为大学老师;从没有发表过一篇教育文章,到今天出版两部专著。还有电影课程、语文研课、《给教师的建议》等课程的讲师都是曾经新网师的榜样学员。因此可以说,新网师是未来名师的摇篮。

然而,追逐名师,很可能走向名利之心的另一个极端。不少学员看中了新网师的名师资源,以为在这里可以复制成功的故事。每年新网师都会清退大量没有学习痕迹的人,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正是徒有功利之心而无坚韧之性。在鱼龙混杂中,坚持者成长,放弃者消磨。你的意志如何,初心如何,追逐成名,还是成长,将塑造完全不同的你。

絮絮叨叨,分享到此,最后分享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少有人走的路》)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天经地义,

也许更为诱人

因为它充满荆棘,需要开拓;

然而这样的路过

并未引起太大的改变。

那天清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

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明知路连着路,

我不知是否该回头。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

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亲爱的伙伴们,选择新网师,是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它曾经也将继续改变着我,愿你在新网师的所有坚持,引领着你抵达你的目标和彼岸!愿新网师的“方舟”,带领你驶向教育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踏上新网师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