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系统的人一惊一乍,有系统的人心静如水

高考时,我们都知道,第一门考试,尽量别考砸,否则极有可能影响后面几门考试的发挥;日常生活中,如果连续几件自己在乎的事都遭遇挫折,心理上会极不好受,会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怀疑……水逆。

万维钢在《怎样用系统下一盘大棋》中,写了一个赌硬币的游戏:

抛硬币。
如果硬币正面朝上,你输,给1000元;反面朝上,你赢,得1500元。
对你来说,这个赌局的数学期望、也就是你的平均预期收入,是
1000 × 1/2 + 1500 × 1/2 = 250 元
相当划算。如果连赌一万把,一切波动都会被抹平,你是稳赚不赔,你的总收入将在250万元左右。

假如,我们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当做是这个游戏中的抛硬币,由于我们一辈子要做很多的事,很多的选择,假设这个数量趋近于一万件,那么这其中的波动,也将被抹平。

剩下要考虑的,就是每件事的收益和成功的概率,如果我们坚持选择预期收益大并且预期成功概率不太低的事(比如51%)去做,长期来看,你就是人生赢家。

去做赢面大的事情,一直坚持选择赢面大的事情去做,把每一次看做独立事件,看成等式中彼此不相关的一环。

当你在内心建立这样一个系统之后,在经历失败时,你知道,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抛硬币”,自然可以避免挫败带来的坏情绪滚雪球,从此告别水逆,打不死的小强就是你。

正所谓:

老百姓关心具体事件的成败,高手关注的是一个概率系统。
没有系统的人一惊一乍,有系统的人心静如水

又,怎么才能选择到赢面大的事呢?

文中提到英国的一位女士,每个星期参加400次抽奖……
听到这里,你肯定觉得,这人真是完全不珍惜自己时间,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小概率事件上。

然而,这位女士通过抽奖获得的奖品总价值已经超过30万英镑,平均每年都能进账1万5千英镑。她这笔业余收入,甚至都高过某些人一年的工资。

人家真的只是随机撞运气吗?并不是。

她不参加那种微博转发之类的抽奖,因为操作越简单,参与的人越多,中奖的概率就低。她喜欢有奖答题之类需要花时间的活动,因为要花时间,参与的人就少,中奖概率就比较高。

她在做这件事时,是有自己的方法论的,用自己的方法论,衡量成本和收益,把“参与抽奖”打造成一个系统,长期坚持,心态稳定,波澜不惊,最后获得抽奖收入从概率论上来看,就是必然事件。

这个例子再一次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论的。
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论的!
由方法论得到策略,去打造单一事件的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个系统,提高成功的概率。

以前的失败为什么会让人伤心,多半是因为:
1、对“成有多成?败有多败?”缺乏预期,所以当失败来临时,情绪上措手不及;
2、没有建立一个大系统,把单一事件看成这个大系统里面的独立一环,败了一项就在心里给自己扣分,扣着扣着自己的信心就塌方了

这里,我联想到王煜全在《面向未来的人才教育理念和方法》里提到:

现有教育模式的特点之一: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就是通过考试来看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最多是满分,错了就扣分,不是奖励优秀而是惩罚错误,成绩好的学生会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造成孩子对老师、对正确答案的顺从,而进入社会之后你就会发现,哪里有什么正确答案。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两岁多,一个八个月大,我发现,小宝宝的心理系统中,并没有内置这种扣分模式,他们是加分模式。

我不禁怀疑,这种害怕错误和失败的扣分模式,是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被内置到我们心里的,不断地在内心提醒我们“不要犯错,要扣分了”。

好在,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算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再只是一句古老的鸡汤,毕竟,我们是有系统的人了。

自己拥有系统,永远好过只是成为别人系统中的一个角色

最后,再次强烈推荐这篇文章:《怎样用系统下一盘大棋》。

同时鸣谢把这篇文章分别在不同时间分享给我的Mr.chow、李锦、爱萍姐。
小伙伴们都这么好学,我简直不好意思颓废。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系统的人一惊一乍,有系统的人心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