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本质是利益观(价值理论简述)

价值观这个词看起来高大上,上流社会和教育系统又经常讲这个词,但真正懂得这个词内涵的人却很少,非常非常少。

要知道什么是价值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事物对某人利益关系的度量值。这个定义中,事物是价值客体,而人是价值主体。所谓利益关系,指的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主观需要程度。你越是需要的东西,其价值就越高。

价值是基于主观选择的,或者说,只有当人进行主观选择的时候,事物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选择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事,一种是物。

先说物的选择。当你花5块钱买一瓶啤酒的时候,你其实作出了一个选择:在5块钱和一瓶啤酒之间,你选择了后者而舍弃了前者。这说明在此时此地,在你的心目中,这瓶啤酒的价值高于这5块钱。

再说事的选择。明天期末考试,今晚你选择复习呢,还是玩电脑游戏?如果你选择玩游戏,那说明在此时此地,在你的心目中,玩游戏会带给你更多的价值(利益)。

价值的高低,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讲,就是重要程度。

一个人进行价值判断的模式,就是他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本质是利益观。

价值观,毫无疑问,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我们会作出什么样的行为选择。比如买不买日系车的问题。如果你认为爱国很重要,那么你会选择不买日系车。如果你认为车辆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很重要,那你很可能选择买。

但是,价值观不是决定选择的唯一因素。如果你了解到抵制日系车会损害中国经济,或者日系车的性能实际上没那么好,这时,即使你的价值观没有发生变化,你仍然可能作出另一种选择。

所以决定一个人行为选择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他的价值观,二是他对选择对象的了解程度。


价值论是关于善恶是非的学问。

什么是善呢?当面对A、B两个选择时,若你选择了真实价值较大的选项,你的行为便是善的;若你选择了真实价值较小的选项,你的行为便是恶的。

什么是真实价值?真实价值是你了解到一切相关信息后对事物的估值。真实价值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值,是一个只有上帝才知道的值。实践中我们只能取真实价值的近似值,即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后对该事物的估值。

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认为自己在做好事。但往往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那是坏事。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蠢人。


价值是主观的。同一瓶酒,对爱酒的人价值很高,对不饮酒的人价值就是0。扁鹊见蔡桓公时,蔡桓公认为自己没病,不需要看医生,所以医生对他没有价值。

价值随情境(context)而变化。当蔡桓公意识到自己身患重疾时,医生对他就有很高的价值了。

要注意,价值取决于主观需要,而非客观需要。无论蔡桓公患有多么严重的疾病,只要他不想看病,医生对他就没有价值。

�一切价值均可通约(统一度量)。这是货币存在的理论基础。书和汽车提供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但都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不仅如此,爱情、亲情、友情都可以用货币度量,道德、良心也可以用货币度量。看来拜金主义并不是那么不正确。

如果你不同意,请思考一个问题。当家中老人病危的时候,你愿意花多少钱抢救?20万?100万?1000万?1个亿?不管是多少(总之不是无穷大),这个价格就是你孝心的价格。

只有现实的对象才能提供价值。小时候我纠结于将来到底读清华还是读北大,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总结:

科学关心的是真假问题(true and false),价值论关心的是善恶是非问题(right and wrong)。科学关心的是实然,价值论关心的是应然。科学研究是描述性的,价值研究是规定性的。科学关心的是信度,价值关心的是效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价值观的本质是利益观(价值理论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