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筹备上市引发的道德败坏有感

        近来,颇多见“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论调。“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是历来都有市场的。人们向来是崇拜远的摸不着的东西,自以为亲眼见的坏已是坏到极点的。而且不光要谈古论今,还要对比中国和外国的情况,得出今不如昔,中不胜外,简直道德的悲哀的结论。

        从普陀山筹备上市说起,一座有着丰富瑰丽文化内涵的佛教名山自然要清心寡欲,清净无争才对,现在却充满铜臭味,丧失了佛门净地的寄托也,我们有了闲或遭了难去哪里找寻精神的家园呢。又对比国外的教堂,高端大气的建筑风格,纯洁而有活力的唱诗班,进去忏悔一番,得些心里安慰,别提多舒畅了。中国的寺庙信仰何在啊。

        只是我们在谈论信仰的时候,是否纯洁?佛教又为什么在中国有市场?佛教创造以来是否就作为心灵的家园?进教堂又是否比进寺庙高级呢?

        有人听到普陀山筹备上市要心痛,我倒想,摆地摊的要挣钱,开会所的要挣钱,人只要需吃喝有所爱就不会无所求。生逢快时代,有机会放在眼前,有钱而不挣,简直有点为难了。这不是我们的悲哀,这是时代特点,毕竟老祖宗早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倒不是我看得惯寺庙收门票,方丈跑穴,庙观上市,只是我们自己没那个纯洁的信仰,何必还凑上去,硬逼着别人清心寡欲,做你的精神家园呢。大家都不去凑热闹,这佛门也不至于这么热闹。

        对于中外道德比赛,我向来是不以为然的,不是因为自觉高人一等,恰恰相反,而是相信同一族类,不过尔尔。国人道德沦丧也有的,但整体也不至于绝望。外国品行也有好的,但整体也高明不哪去。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揭露了教会伪善,神甫麻醉人民的骗局。统治阶级利用牧师描绘减少痛苦留存希望不抵抗不斗争的蓝图,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鲁迅的《祝福》里面,祥林嫂也听劝去庙里捐一条门槛,千人踩万人踏来赎罪,以免去自己下地狱所受的痛苦。所以比起来,教堂也不比寺庙更会吃人罢了。而古往今来,信仰都被有话语权的一方利用。

        首先,愚昧和龌龊不是今天的发明,不必尽说今不如昔的丧气话。其次,道德沦丧和精神污染也不是我国的首创,千万别以为外国的月亮圆。一个事情发展到令人摇头的地步,应该想想他的前因后果,问问自己能做点什么。

        要说我们能做点什么,只能减少批评和指责,摆脱冷气傲气自卑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了。那有朋友要诘问:难道有问题我们不能说,难道我们要满足现状不求进步了吗?那我倒要问问,一会儿道德的悲哀,一会儿信仰的缺失,道德与信仰你想说哪个?一会儿今不如昔,一会儿中不胜外。大家除了自惭形愧一番,又该怎么做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陀山筹备上市引发的道德败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