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火车逛吃逛吃的晃荡着,躺在床上,窗外,树木,田野,村落交替远去。车厢的嘈杂,空气的污浊,咕噜咕噜叫个不停的肚子,丝毫影响不了我回家雀跃的小心情。  


从吉B到吉A,再辗转到苏E,终点站是苏M。每次回家都是一场硬仗。昨天晚上和妈妈通电话的时候,妈妈说,真好,这次你回家过中秋,你上次在家过中秋,还是你上高中的时候呢。想想,是的,从大学开始,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脑子里对中秋的记忆依旧停留在很久之前,那时候我奶奶还在,在老家,中秋那天晚上,总是要在院子里放一张大桌子,上面放着各种贡品,然后进香磕头,总是很期望香快点燃尽,那样一桌子的零食我就可以放肆的吃了。桌子上总是会放一碗清水,磕完头奶奶总是要让我用水洗一下眼睛,会变的清澈明亮。每次我都是偷懒,蘸一下就好了,后来我近视了,有的时候还会想,如果当时认真一点,现在双眼会不会炯炯有神。


高中毕业的时候,拼命的想离家远一点,觉得那样就自由了。我可以和朋友出去玩,不用每次都交代的很清楚和谁去哪里。我可以晚睡,可以晚起,可以不吃早饭,可以为了好看少穿点衣服等等,反正山高皇帝远。所以我把高考志愿都填到了长春,后来我爸说你要是真去长春了,你就复读,然后我怂了,我改了高考志愿,但那样,我也在江苏省众多市里挑了离家比较远的连云港。


大学四年,离家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寒暑假,五一十一,必定都是早早回家的。然后提前打电话,点菜,妈妈我要吃红烧排骨,大虾,红烧肉,春卷……在家海吃几天,走的时候我妈还会烧点给我带着,四个小时的车程,正好到学校了,当晚饭吃。那会舍友也都是来自江苏各地的,都不算远,总是能吃到各自从家里带的美食。


熬过了大学四年,说实话,那时候还不知道想家什么滋味,毕竟四小时是任性一下就可以随时回家的距离。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考研。那会我还是一心想离家远一点。我觉得我是独生女,以后结婚肯定不能远嫁的,那样我一辈子呆着江苏很憋屈,都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然后我毅然决然的考研了,去了吉林。


也不知道是我长大了还是怎么的,这一次我爸爸并没有阻止我,然后,我想起第一次去吉林的时候,是从学校去的,我从连云港去徐州,再到长春,到吉林,一路更多的是紧张和对未来的期盼。


我是那种上大学之前没坐过火车的人,上大学之后也只是从连云港坐到徐州这样的短途。第一次坐长途火车,第一次坐卧铺,我感觉我像一只小鸟,能飞到天上去。后来复试完了,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人口压力,好不容易买到硬座,在火车上呆两天,然后就是清明节了。从长春出发,一路积雪越来越少,到后来田野里都是绿油油的麦子,黄灿灿的油菜花。那一次人是真多呀,车厢里,座位上,过道上挤满了人,感觉去一次厕所都要翻山越岭,那次火车上的热水一直就没开过。但那时候我还是开心的。


第一次想家是去年冬天的时候,立冬,大雪,已经忘了是和谁了,只记得几个人一起出去吃饭过节。回来之后就莫名的伤感,我站在主教门口的花坛边上,昏黄的路灯亮的好勉强,拉长了我的倒影,一切突然变得好陌生,我的家乡是一个很少下雪的城市,已经忘了多久没有见过故乡的雪了。我站在雪中,任凭雪花肆意的飘落在我的肩头,我突然想,此刻,我的爸妈在干什么,他们是不是已经睡下了,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我。我想起来我都23了,依然在他们的庇护下成长。我想起来我爸妈都快五十岁了,依然为了我的美好生活拼搏在一线。我想起来我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不能给他们任何物质却也没有时间多陪陪他们。好像真的是我成长的速度跟不上他们衰老的速度的心酸吧。


等到今年的时候,转眼研二,九月的江苏是一个可以穿着短袖放肆的月份,九月的吉林已经悄悄的披上了外套。坐火车对我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可我依旧没能跟上东北加衣服的速度。我突然发现,从小呆的地方,不管是气候,还是风土人情,习俗,饮食习惯都是会对你日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城市无所谓好坏,只有习惯与否。


来一个很远的地方上学了,真的是让我学会了很多,我的舍友有西北的,有东北的,有中原的,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习俗,见到了以前只在课本上见到的东西,。我吃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吃过的,很多东北特有的麻酱,酸菜,从最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慢慢接受,我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了。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次经历必定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其间的复杂,年轻的时候总是要经历一次的。火车逛吃逛吃前行者,窗外的风景照刚上车的时候已经换了一番模样,妈妈发短信问我有没有把给妹妹买的画本带回来,嫂子问我到哪了,军哥哥打电话过来,问我要吃什么。这种被牵挂的感觉真好。离家好远,但我们的心一直离得好近。


我是琳姐姐,自带吃货属性的文艺工科女。

来都来了,留下个喜欢再走吧,您的支持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如有共鸣,欢迎加琳姐姐同名微博,听琳姐姐讲故事,互动交流,也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