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末代皇帝》有感

        最近无意间发现这部值得一观的电影,从初二开始就很喜欢中国近代史,这完全归功于我们的历史老师,很准确的说,是她的美貌和口才激发了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我对一切有关历史的书籍和影视都比较敏感。

        这部影片严格来说是一部纪录片,详尽地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电影的名称“末代皇帝”其实是对他一生最客观的概括,尽管溥仪是最后一任皇帝,但他依旧是封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最高权利的象征,这部影片于1987年经外国人合资在故宫真实取景拍摄,历史还原度高达百分之八十,较客观的将近代中国再现,不虚美不隐恶,值得找来细细品味。

        溥仪,本是淳亲王之子,后因光绪帝驭龙而去,他被慈禧太后选中,进宫成为下一任傀儡皇帝。他三岁时便进宫登上帝位,成为中国最高权利统治者,可是细想一下,才三岁的孩子,放到现在也仅仅只上幼儿园,这么小的孩子能懂得什么?仁义礼智信他又知道几个?可是溥仪却被迫离开生父生母,进了宫,坐上了那个万人瞩目的位子,身边无论是谁都对他毕恭毕敬,他享受着世间最好的,优越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可谁曾想,这一进宫竟再也无法踏出去一步,记得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进入皇宫后,他有了属于自己的骆驼,属于自己的宦官,属于自己的尚书房,属于自己的蝈蝈和小白鼠,可是这些东西的代价就是他的自由。是他用自己的自由换来这些,每次一跑到宫门前要出去,就被侍卫强行阻止,偌大的皇宫里,时常奔跑着一个瘦弱的身影,他想出去,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想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守在父母身边,他想褪却一身繁华去换一世自由,他是可怜的,同时也是可笑的,可怜他自小命途多舛,可笑他身居皇位却处处受制于人。其实更多的是可悲,自己的人生不由自己书写,被迫踏上别人安排好的道路,一路艰辛一路迷茫。

        他也想过要挣脱束缚,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侍卫阻止他出宫时,他愤怒的将自己心爱的白鼠摔死。想要张望外面的世界,于是不顾危险爬上屋檐。我看这部影片时,并没有觉得他像黑暗统治者一样可恨,反而觉得他很可惜。可惜又是怎么说呢?他一生追求新式教育,想去西方学习英语,想组建自己的乐队,想把自己的治国方略施展出来,想挽救将亡的大清。他有自己的真才实学,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可惜生不逢时,无辜的他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这个悲惨的时代结束了大清统治,也断送了他的未来。可惜之情油然而生。

        清晰的记得在小溥仪登基时,耐不住繁儒礼仪,站到龙椅上开始蹦蹦跳跳,阶前伏地的生父抬头告诉他“嘘,马上就要完了。”。这句话是淳亲王在安抚烦躁的小皇帝,可作为局外人的观影者看来,这似乎就是一种暗示,隐约表示出“大清,马上就要完了!”,是无情的嘲笑,和无尽的悲哀。

        溥仪的外教老师英国学者庄士敦对于他来说,亦师亦友亦父。庄士敦对待溥仪,不是用中国传统的严格的师生礼仪,而是用西方“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来平视这位中国的皇帝。他会给溥仪带来西方的自行车,会在溥仪近视的第一时间不顾先帝妃子的反对决然给溥仪佩戴了眼镜,会在溥仪被迫驱逐出宫时为他申请英格兰的保护资格。他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真心对待溥仪的人,一切以保护溥仪为主,颤颤微微爬上屋顶,向溥仪伸出救命的手。不怕损毁大清形象,为溥仪配上眼镜。他是大清为溥仪聘请的外教老师,可他所做的一切却都是为了溥仪,而不是大清王朝,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高尚之处,是以人为本,而非以国为尊。

        溥仪在皇宫最喜欢的游戏就是遮起一块白布,让宦官们隔着白布来触摸自己的脸庞。他说他喜欢这种感觉,因为身居皇位,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是一副奴才样,丝毫不敢造次,他看倦了这些人的无条件顺从,厌恶他们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奴性,尽管他仅仅是一个共和时期的傀儡皇帝,可在紫禁城内,他依旧是真龙天子。在吃人的旧社会封建制度下,溥仪是九五之尊,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所以人们就必须尊敬他仰慕他。但是人都有欲望啊,溥仪的欲望仅仅是出去看看而已,他三岁起就被囚禁在皇宫,收起自己的贪玩与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威严和端庄,说一句话走一步路都需要按着规矩来,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剥夺是残忍,让他小小年纪就承受着本不属于他的压力。那些所谓的大人们啊,只想着大清,只想着如何延续自己荣华富贵,所以丝毫不会在乎这个孩子的感受。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是这将亡大清,乃至这个国家的可悲,细细想来,近代的祖国满目疮痍,令人心疼。

        紫禁城内悄悄筑起的高墙将皇宫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为天下共和,一部分为封建专制。截然不同的两个制度,竟在这个九五中正的宫廷内共存,互不干扰互不侵犯。溥仪被蒙在鼓里,认为中原大地依旧是满清的天下,所以当他的胞弟溥杰进宫时,他炫耀着自己的骆驼,展示自己的威严,可他并不知道,外面的共和世界里多的是他的宝贝骆驼,人们也都不需要敬畏他臣服于他,可他依旧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生来就是人中之龙,拥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可悲可叹!

        还记得溥仪爬上屋檐看到袁世凯的车从皇宫走过时,他的眼神里是害怕,是孤独,是绝望,他内心想要通过改革来拯救大清,所以自行剪辫,企图通过此举来刺激他身旁的大臣们,可是他们都如同木偶一般,不听不看也不了解溥仪的真实想法,没有大臣的支持和辅佐,纵使自己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改革成功,凭一己之力又如何能挽救得了危亡的满清?

        再来说说溥仪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女人。他的生母淳亲王妃,他的母妃当然很爱她,可是为了整个大清王朝,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私情,将最疼爱的儿子送进宫,她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先国家而后私情。二嬷是溥仪的奶娘,这个女人对于溥仪来说,胜过生母,从他三岁记事起便是这个女人陪伴着自己,二嬷把自己的孩子放弃,进宫去服侍溥仪,所以看到他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心一意待他,爱他宠他,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全部倾注在溥仪身上,从侧面也体现出了封建旧社会对妇女的残害。婉容是溥仪的皇后,是将亡大清的一国之母,她可能是伤害溥仪最深的人吧,陪溥仪去了日本复国,却有了别人的孩子,孩子还未出生就死去,她便自暴自弃,吸食鸦片,最后骨瘦如柴,人不人鬼不鬼,不但不让人心疼,而且会让人厌恶。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淑妃文绣,她是黑暗社会的一抹阳光,是没落贵族中的一股清流,当她接触到西方"一夫一妻"思想后,歇斯底里的质问溥仪,“我算什么,我不想做你的情人了!”于是她放弃淑妃的虚位,在一次大雨中跑出去,接受风的吹拂和雨的洗礼,与其说她放下了过去,倒不如说她抛弃了那个唯唯诺诺的令人讨厌的自己,是新时代女性的象征,值得我们去敬重。

        溥仪被迫离开皇宫时,这是他自进宫以来第一次出去,他如同一个懵懂的孩童,四处张望着这个新的世界,可他看到的是什么?自己视为宝贝的骆驼遍地都是,自己的代步工具是先进自行车,可外面已经是四轮机动汽车了,他害怕他慌张,他不知道自己在皇宫的二十多年里,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自此他才意识到大清危亡是有一定道理的,自欺欺人,保持着天朝上国的思想,骄傲自大,可他不甘心,他不希望自己是中国封建制度上的最后一任皇帝,所以他要想尽办法来复清。

        于是便有了他接受日本帝国的扶持,在东北建立伪满政权的事件。他在满州重新建立伪清时,一度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带领中国人民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可是实现这个雄心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1945年日本法西斯在华投降,溥仪不得不逃往日本,在日本他受到妻子与仆人的背叛。一心想要救国,却抵挡不住世界发展的大潮,最终被淹没在潮流的巨浪中。

        新中国成立后,在满俄边界驶来一辆满载战犯的火车,溥仪便这这趟列车上。到站休息时,他的一些旧仆人看到他便低头哈腰屈身下跪,他看到了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于是他想逃避,不敢面对,偷偷跑到洗手间,用藏匿好的刀片割破手腕,放入温水中,任血液肆意流淌,他想就这样结束自己这屈辱的一生。教导员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奄奄一息。被救后他进入了改造营,刚进去的时候他很不适应,一个高高在上众星捧月的皇帝,突然沦落到这个地步,心理的巨大落差让他感受到大清真的亡了,他已不再是昔日万人景仰的皇帝。从三岁起,衣食住行便有专人打理,自己可以说是生活不能自理,不会穿衣,不会叠被,不会系鞋带,不会刷牙,不会自己动手打饭。在改造营中他逐渐学会了这些生活技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立的人,也重新认识了自己所处的这个新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溥仪改造成功后,来到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紫禁城,他抬头望着,想起了自己曾在这里的点滴,世事变迁,自己曾经的家已经变成了国家的旅游景点,想要进去看看,却还需要买票,这是多么滑稽,令人心疼啊!他进去大殿,想要走上龙椅,被侧门冲进来的小学生呵止住了,他说我曾经在这个椅子上坐了二十年,还拿出陪伴自己童年的蝈蝈笼,小孩出神的看着蝈蝈笼,回头时却不见了那个花甲老人。我个人认为这个细节处理的非常棒,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观影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值得玩味。

        看完这部电影,最多的感受就是溥仪是一个可怜之人,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用特别细致的笔触去描述他,不舍得去批判他去指责他,我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奈之举,谁不想自己的祖国好,一个平民尚且这样希望,那统治者一定更想造福国家啊,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怪他。如果他生在康乾盛世,这样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必定大有作为,他的一生是令人心疼的,是那个战乱纷飞,变革四起的时代把他变成了这样,他也在这个漩涡中努力挣扎,所以他是可敬的,他身上的一些特质也是我们应当去学习的。我不希望有些观影者看过这部电影后会觉得他很无耻或者无能,我们应当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换做你是溥仪,你不一定有他做的好,他值得我们去尊重!

        最后想说一下溥仪的扮演者尊龙,他的精湛演技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更真实的溥仪,仿佛溥仪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气质和神态都特别到位,最重要的还是尊龙那一张颠倒众生的英俊面庞。特别感谢87年组织拍摄影片的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资源,向他们致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末代皇帝》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