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月是心梗“魔鬼月”!50-69岁的人,这4句话尤其要记牢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LT0385)


在很多突发的致命疾病里,心梗可以说是一名“佼佼者”:危险系数高,夺命速度快,老中青都是它的涉猎对象。


11月6日有媒体报道,曾饰演《小鱼儿与花无缺》中恶人李大嘴、《水浒传》中朱富等形象的演员程思寒,因心梗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心梗」这种高危疾病再次引发关注。在此之前,侯耀文、马季、高秀敏等名人都是被它夺走了生命。



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心梗的高发季节和人群,给心梗防范划重点。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雷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 盛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 公永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 董建增


心梗在一年中有两个高发月


从季节上来看,每年1月、12月心梗的发病率都会攀升至全年高峰,北方高寒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冬季心梗高发,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

血管收缩


冬天是天气变化最大的季节,无论是温差、风速还是大气压,都经常处于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易使人体内环境失去平衡。


在寒冷刺激下,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由此导致动脉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肌缺血。


突然的寒冷刺激,还会引起冠状动脉骤然收缩,出现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2

生活方式改变


天气寒冷,人们户外运动减少,同时又偏爱高脂食物。吃得多、消耗少,导致能量摄入和代谢比例失调,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梗发生。


3

适应能力减弱


在寒潮袭来的日子里,人体的适应能力相对减弱,抵抗力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展成肺炎,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梗。


提前两周,心梗就会提示身体


学会识别心梗先兆症状是保住生命的重要一步,很多患者发病前1~2周就会露出蛛丝马迹:


与活动相关的疼痛不适


如果症状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有的患者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胸痛表现,也可能是胸闷难受、肩膀疼、后背疼、胃疼、牙疼等。


不明原因的症状改变


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症状发作次数增多、症状加重、不容易缓解等,要高度警惕心梗。



比如以前吃1片药可以缓解症状,现在吃2片也不管用,以前休息5分钟就好了,现在要休息更长时间等。


毫无征兆的心慌胸闷


  • 没有心脏病的人突然出现胸闷、心慌、不明原因的难受;

  • 不活动时也出现憋闷、喘气困难;

  • 每天定时胸痛,比如吃饭后、睡觉前等。


出现以上症状都要怀疑自己是否可能是心肌缺血,及时去医院诊治以赢得最佳治疗时机。


老中青里各有高危因素


过去,心梗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但现在,心梗已将魔爪伸向中青年人群。以下是不同年龄段的高危人群特征:


年轻人


中青年心肌梗死多发生于男性,尤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虽然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有一定差异,但青年心梗患者中男性大致占80%,这主要与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年轻人中的高发人群主要有几类特征:


  • 长期吸烟、喝酒、应酬多;


  • 具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


  • 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


  • 剧烈运动,如长久没有锻炼突然跑马拉松,可能造成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年轻人因为长期透支身体,会导致心脏、血管内膜过早受损。一旦遇到某个因素刺激,如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就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猛增,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中年人


除了以上不良生活习惯,临床上,小于60岁的女性,如果有糖尿病,再合并肥胖,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增加。


虽然60岁以下中青年心梗患者以男性为主。但是,60岁以下的女性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肥胖,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要比同样情况的男性高出许多。


老年人


  • 过劳 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爬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严重时会导致急性心梗。


  • 激动 有些急性心梗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


  • 寒冷 突然遇冷可能诱发急性心梗。这就是医生们总叮嘱冠心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梗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 便秘 这种因素引起心梗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没得到足够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老年人应格外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此外,由于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年纪轻反而更易被心梗击倒。老年人经历了血管老化,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


他们在平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身体通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和其他代偿方式,已经相对“适应”了这种情况。中青年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心梗,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严重,猝死率高。


50~69岁是心梗高发年龄段!


急性心梗一发作,若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死亡率很高。


而随着吃得越来越丰盛,动得越来越少,肥胖越来越多,一系列心血管问题也接踵而至。


在2019南方国际心血管会议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与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发布了广东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调研报告,汇总了2015~2018年4年间省内近50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数据,并对此进行心梗发病救治相关分析,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于50~69岁年龄段。此外,广东心梗发病趋于年轻化,低年龄段发病人数增多,40岁以下发病患者有136人,最低发病年龄仅为20岁。


虽然这不是全国统计,但有一定参考性!也提醒着我们,中年要防好心梗,年轻也不能大意!


做好4件事,预防心梗


虽然心梗是种危险疾病,但并非不能预防,关键要做好这些:


防心梗的前提

定期测血脂


高血脂是冠心病、心梗发生的高危因素。血脂是血液中脂类蛋白质的总称,包括我们熟知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同时也有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等。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是人体血脂代谢的有益产物,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这些有害物质的水平越高,血管内形成粥样斑块的几率越大。在寒冷、运动及饱食等刺激因素下,斑块易破裂,短时间内堵塞管腔,最终发生心梗。


因此,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合理调整生活习惯,必要时服用降脂药,能够有效防止心梗发生。


防心梗的核心

管住“坏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血管内粥样斑块形成的最主要物质。


一般将该指标控制在参考范围(0.2~4.11毫摩尔/升)内即可,但年龄在40岁以上,且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吸烟的高危人群,该指标要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下才算达标。


既往已明确诊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坏胆固醇小于1.8毫摩尔/升更有益于健康。总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心梗发生的几率越小。


防心梗的保障

遵医嘱、健康生活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患有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的高危人群,应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他汀类降脂药物,规律服用,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稳定地维持在目标水平。


除药物治疗外,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在心梗预防中有着重要地位。戒烟限酒,少油少盐,坚持适当有氧运动、切忌剧烈活动,都是防止心梗发生的有效措施。


同时要注意气候变化,切忌饱食、防止便秘,也能减少心梗发生的可能。


防心梗的关键

警惕胸痛等症状


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如短时间内未得到有效救治,致残致死率极高。


典型的心梗症状有:左侧心前区胸闷、胸痛,伴有心悸、气短、大汗、恶心、呕吐等表现。有些人虽未出现上述情况,但有类似牙痛、胃痛、左侧背部及手臂不适时,也应警惕心梗。


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鉴别,一经发现,迅速到医院就诊。


一旦突发心梗时,患者及家属不要慌乱,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说明情况。患者原地平卧,保持周围空气畅通。


如有硝酸甘油片,可立即舌下含服一片。适当呼叫患者姓名,尽量保持其意识清醒。患者若呼之不应,立即触摸其颈动脉(气管两侧靠近下巴的地方)是否有搏动,如血管搏动停止,必须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一时间抢救患者。


【互动】


你正值50~69岁这个年龄段吗?

↓↓↓

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你的好友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12月、1月是心梗“魔鬼月”!50-69岁的人,这4句话尤其要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