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
——莫言
01
2018年8月16日“问北京”转载了《扬子晚报》的报道:曾经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高考状元杨仁荣,在9年前突然失联,身在家中的父母百般焦急。患癌母亲因此一度拒绝治疗,只盼儿归。
时隔大半个月,9月4日,杨仁荣的父亲表示,他目前已与儿子取得了联系!
儿子说因为自己过得不好所以不与家里联系了,觉得很对不起家里。
父亲也表示:“只要儿子回来,他肯定会原谅他。”
好像是一场大团圆结局,多年寻找的儿子找到了,妻子的病症也开始好转。
可是公子却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儿子为什么会失联,为什么因为自己过的不好就失联,这背后是什么造成的?
在父亲眼里儿子杨仁荣曾是全家的骄傲,2003年以当年宜黄县高考理科第一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父亲杨崇生说:“这在当年的农村是不多见的。”
1986年出生的杨仁荣,童年自尊、要强、敏感,家里还有一个小他3岁的妹妹。妹妹从小身患重病,经常就医,杨仁荣深知家中情况,从小就生活节俭,聪敏懂事,经常帮父母劳作。
从上小学开始,便一直稳居班级一二名,从不需要父母在学习上操心。
可是在杨仁荣9岁的时候,妹妹因为一场医疗事故,不幸离世。杨仁荣渐渐变得内向,喜欢独来独往。
杨仁荣有许多堂哥堂妹,儿时杨仁荣与他们一起去池塘钓青蛙玩,堂哥堂姐都聚在池塘的一边,而杨仁荣却独自一人在池塘的另一边玩耍。
村里农田里都是西瓜,孩子们经常一起组队偷西瓜吃,杨仁荣也去了。
回来后他问父亲,偷西瓜被抓到会有什么惩罚?父亲骗他,如果被抓到,家里要交猪给被偷的人作为罚款。当时杨崇生家里养猪非常辛苦,一年到头也就养了几只。
杨仁荣的脸一下就变得通红,泪水在眼中打转,从此以后再也没去偷过西瓜。
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心疼父母,关爱妹妹,成绩更不需父母操心,也顺利考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飞行设计专业。
知道高考成绩后,杨仁荣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我非常对得起你们。”
这又是一个多么好强、敏感、心里压力大的孩子。对父母更是加倍回报,否则就觉得无颜面对父母。
可是后来大四毕业,杨仁荣既没有考研,也没有参加工作,甚至没有拿到毕业证。问辅导老师,才知道他没有拿到毕业证的原因,是没有去参加物理毕业考试。
杨仁荣曾对父亲说,咱们国家的飞行设计专业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二十多年,学得没有意思,也没有前途。
我们不知道杨仁荣为何没有参加物理毕业考试,是无意还是有意。
可是,杨仁荣身上的好强、敏感却是促成悲剧的原因,而杨仁荣的性格却与父母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不难想象,因为妹妹去世,家境贫困,父母将所有的希望都压在杨仁荣的身上,这份期望迫使杨仁荣高度要求自己,所以他成绩优异。
可是一旦面对外面的世界,当他再也不符合自我要求的强大,敏感的他心理防线会瞬间崩塌。
如果他乐观积极豁达,他会重新适应环境。可是他却有最普通的心理承受力与不合群的性格。
他难以感觉到同学之间的友谊与关爱,他也没有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更没有从父母处得到理解,所以他自我放弃了。
02
9月4日,峨眉山景区,一名21岁女子不顾他人劝阻跳崖。
女孩在遗书中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很多人把这种病当成脆弱,想不开。我想说不是的,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
她呼吁,“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抑郁症这个群体吧”。
同时一个患抑郁症的98年女孩发微博,吃饭时脑中突然想起峨眉山跳崖女孩遗书,要想办法自救。她跟妈吗说“妈,我可能有抑郁症…”
她其实知道自己有抑郁症,只是和妈妈说了可能,说第一遍的时候妈妈可能在洗菜没听清回了句“什么?”。
隔了一会她又慢慢的鼓起勇气说“我有中度抑郁症”,妈妈没说话,转过身来到餐桌旁“我看你有神经病”。
明明在子女的生命中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可在父母眼中从来都是笑话。
曾有朋友告诉父母她多年来都失眠,可是父母的回答口径一致:我看你是太闲了。
朋友说:从高中起失眠就折磨着她,每一夜都难以入眠,常常是凌晨两三点才睡着,有的时候甚至彻夜不眠,她听着远方车来车往的声音,原来这个世界真的不休息啊。
而失眠也影响了她的精神状态,什么都没兴趣,懒得做,这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业。
直至多年以后,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去外省工作,她学会了遗忘,也在时间中得到缓解,失眠症才得以好转,不过并没有根治,但为此她已心存感激。
跳崖女孩在遗书中说:奶奶,真的好想再听您哼一段小时候的摇篮曲啊。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跳崖女孩从小获得的爱多一些,如果杨仁荣的父母给他的是爱而不是如山般的压力,又何至于此。
03
央视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节目开始前足足15分钟的培训机构、学习APP的广告,引发众多家长们的愤怒。
一开场就是流量明星欢唱,孩子们搬好小板凳。流量明星是主角,孩子们只是配角,只是观看者。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活在对明星的向往里,而缺乏主人翁意识,自主独立精神。
反观日本的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独立精神、自主能力培养。
在幼儿阶段,放任儿童的天性自然生长,尽量减少成人的控制。
日本人在公共场所非常安静,但对儿童的吵闹却特别宽容。保育园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孩子们的吵闹声和歌声。
而国内幼儿园的孩子们,却被要求安静、听话,甚至为此无所不用其极。
在地铁里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不到两岁的男孩。男孩在地铁里大声叫嚷,而妈妈坐在一旁无动于衷,周围的人也没有任何不耐烦的表情。
若是一个中国妈妈,肯定早就呵斥孩子了,周围的人也早就表现出不耐烦了。
虽然日本人认为应该让小孩自然生长,但同时又非常重视对他们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两三岁的小孩子上幼儿园是自己背着书包,走路去幼儿园。妈妈就在旁边,但并不为他们背书包。皇室小公主,也不例外。
日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忍耐力和创造性”。不主张教师主导,不希望教师主动教孩子英语、计算机、叠东西等技能。
领导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儿童自发的游戏,将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启发孩子们将自己小小的想法变成一个个大的课题。
而国内却是口头强制要求,灌输孩子知识与感恩之心。
甚至也没有主流媒体是关心孩子的精神健康,我们只宣扬身残志坚、只宣扬努力刻苦,多年以后终于实现梦想、甚至宣扬比惨。
从央视走出的阿宝曾风靡一时,多年以后,人们终于发现,原来阿宝并不是农民啊。
记得公子大学时,恰逢学校百年校庆,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而学生参与的就只是一个开会与晚会,有一个公共课老师当堂批评学校,他说:“你们觉得校庆举办的好吗?你们真正参与其中了吗?你们只是观看者,并不是参与者。”
这大概是教育最大的问题,学生被教导懂事、听话,远远地仰望别人,而不是真正参与其中,锻炼自我意识与实践能力。
04
有人失联了,有人自杀了,他们都觉得自己不好,对不起父母。
可是父母,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孩子造成的童年伤害,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又有怎样的偏失。
我做一切都是为你好
我骂你、打你、凶你都是因为我是你父母,也是为你好
你是全家人的希望,你一定要努力出人头地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的生活自此战战兢兢,他们担心自己的每一步都错了,担心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与期望,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没用的孩子,所以就没人爱,不配活在世间。
有位读者曾留言:我的父母一直要求我必须读书好,小学时门门要90分以上,有一次我的语文成绩因为作文扣分太多没有到90分,那天我真的不敢回家。后来初中的时候又有一次考砸了,骑自行回家的路上看着车来车往的马路,真想一下子钻进去,就不必担心回家该怎么面对父母了。
她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是因为懦弱而不敢自杀。
后来她没有活成父母期望的样子,她说:真是对不起,让他们失望了。
所有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压在孩子身上的教育都是耍流氓。
寒门状元失踪后,母亲哭晕了至少七八次,可是,母亲啊,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生命独一无二的价值呢,你自己生命的喜悦呢?
心疼这位母亲,但并不支持这种做法,孩子就是生命的所有意义吗?
也从此能够看出,孩子的整个成长期,母亲对他过度的依恋与期待。一旦目标失效,整个人就垮了。
父母应该有自己生活,在父母眼中自己的人生才应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样孩子才会从父母那里获得榜样的力量,一个人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
06
新加坡有一部电影《小孩不笨》,EM1、EM2、EM3是新加坡小学的分班制。EM1代表学习最优,EM2代表中等,而EM3则是垫底。
小孩们被分到不同的班级,打上了聪明、中庸和笨蛋的标记。
影片中Terry的父母否定孩子,他们要求Terry听话;文福的妈妈认为孩子学习不好了,是没有前途的,不如现在卖力工作把精力放在补贴家用上;国彬的妈妈对他寄予厚望,因孩子学习不好不惜使用暴力惩罚,导致最后国彬想到了自杀。
畸形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带来了诸多心里问题,Terry最后被绑架,绑匪跟他说不要逃跑,他就乖乖听话,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新加坡社会风气就像学校的等级制度一样。
为何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特别极端呢?
其实是社会主流宣扬的,我们的社会处处宣扬成功,尤其是屌丝逆袭,仇富的本质是羡富,人人都向往成功,人人都渴望金钱。
发家致富是朴素的愿望,本是美好的心愿,可若宣扬过度,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里。
只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分数评孩子,只以金钱论成功,那么父母很容易将这一套价值观铭记心中,时时教导孩子。
成功的资源到不了农村,暴富的心理却到了。
成功暴富的机会渺茫,甚至不可能,唯有供出一位大学生,才能实现暴富的愿望,可是孩子却活成了考试机器,还要背负着心理债,欠父母的太多。
可是他们的心灵,却无人问焉。
父母不懂,学校也没有人文关怀,同学之间亦可能会有自卑心理。
法国电影《四百击》道出:叛逆期少年被社会遗弃需要哪些因素?
没有爱的家庭,僵化的学校教育,没有宽容心的社会。
而电影《美丽人生》却演绎,无论身处多么险恶的环境,爱抵消了现实的阴霾,一个没有经历战争罪恶记忆的孩子,人性的善,也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千难万险,面临着社会对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这些环环相扣,也步步紧逼。
记录本身既是反抗,看见也只是开始。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 期 精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