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


【看视频】赵晓钧:告别水立方后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张图片


时至今日,人们介绍赵晓钧,往往首先还是“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


可实际上,他早已不再是纯粹的设计师。在水立方之后,他几乎不再参与设计,专心投入到了自己创办的建筑设计公司悉地国际(以下简称CCDI)的管理工作,并在几年间带领企业从几百人扩张到数千人,分支机构和工程建筑项目遍布全国。


很快,赵晓钧又发现了更多新鲜有趣的事,开始介入文创旅游领域,投身乡村建设。此次拍摄的“呆住”民宿是其中一例,或改造隐居繁华京城的四合院、江南水乡中的古宅,又或在古老的村落里搭建人文美居。


赵晓钧把“呆”文化理念和对消费升级的理解融合在一起,希望帮助人们在安宁中做回真正的自己。


从小尺度的建筑美学与服务,再到平台化运营的乡村建设与旅游项目,在不断探索的过程里,“传递善意、创造连接”成为他心中不变的坐标系。



“这是个神奇的盒子,她成就了我,成就了CCDI,成就了很多人。她充满魅力和情感,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对一个和谐世界的美好祝愿与呼唤。


——2014年,赵晓钧在水立方

举办的公益晚会上演讲。


赵晓钧一早从上海赶到北京,飞机一落地就被我们拉到了水立方。关于他的故事,可能永远要和这座标志性的建筑联系在一起了。


赵晓钧也像游客一样拿出手机拍照,还请我们给他留影。搬到上海生活已多年,他再来这里的次数也不多。“就像女儿出嫁了,做父亲的可能并不常去女婿女儿家里做客一样。”这其中确有某种微妙的相通之处。对建筑设计师来说,作品并不属于自己,赵晓钧愿意目送所有自己参与设计的房子,最终在世间拥有自己的生命和位置。


2003年7月,赵晓钧作为中方总设计师,率领中国建筑师小组与澳大利亚PTW建筑设计公司合作设计的水立方,最终在10个入围方案中脱颖而出,被定为国家游泳中心正式方案。


五年后,水立方迎来亿万人瞩目的高光时刻。这个由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的方盒子,入夜后通体波光闪耀,惊艳世界。它和鸟巢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共同应和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任方圆,建筑此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国家的崛起、发展与内涵。


赵晓钧说,水立方是他这辈子做过的若干设计项目里最接近艺术创作规律的一个。“所有的创意被最多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剩下的是大量艰苦、细致而枯燥的技术动作。”



水立方内外立面膜结构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创造了世界之最,而三万多个钢制构件在位置上也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对材料和建筑施工等各方面技术都提出了超难课题。赵晓钧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至今仍感念“所有人都对它抱有巨大的善意”,而自己只是“承载了某种天意”。


水立方后来赢得了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18个国内外大奖。可以想象,这段经历让多少同行难以望其项背。当时的他不过四十岁,作为设计师的未来,是可以想见的广阔。但设计师赵晓钧却决定就此收山了。仿佛华山论剑后卸下佩剑的高手,享受过某种极致后,便可全然放下。向前走,他心中的“江湖”在别处。


赵晓钧和合伙人单增亮1994年联合创办建筑设计公司中建国际(后更名为悉地国际CCDI),在2001年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水立方令他们声名鹊起。


设计师是始终在个人理念和客户需求间寻求平衡的职业,带着几百人的队伍,赵晓钧像个大家长,常常“累得够呛”。他知道设计只是最终的产品,人力才是这家公司最核心的资源,向真正的管理者转型,成为他新的目标。


“任何一个创业公司,起初都是做业务、做产品本身。如果创始人始终把关注点集中在原来的专业层面,无法上升到管理学层面,就很容易在一个规模上停滞不前了。”


——2015年,赵晓钧接受

中欧EMBA2005级十周年返校采访


2005年,赵晓钧入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后来,他一直把在中欧的两年视作生命历程里非常重要的转折标志。


从一个功成名就的设计师,进入完全的管理者身份,他得一边学习“放掉”,把自己拿手的设计交出去,一边学习“接收”,跳到全新的管理视野里。矩阵、ERP、战略与结构……这些在日后都成为他企业变革的依据。“你是个企业人,你是个管理者。”赵晓钧说,如果不是两年的中欧经历,自己可能要经历十年才有这个蜕变。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2张图片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3张图片


拍摄中提起当时70多岁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为他们讲授《中国经济》课程,话未多说,赵晓钧就落泪了:“真的,你不可能不被老人家那份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打动。”


在他心里,中欧最重要的是那个“知识分子味儿”,是对人格和信念的感染。他说吴老讲课时的声音仍会在耳边回响,也感佩许小年教授凌厉直言的劲儿,多年后仍清楚地记得开学第一天的讲座上,麦天枢先生讲述制作《大国崛起》的情怀与发心。


人们之所以被什么打动,往往是自己心中某个部分得到了确凿的印证。如果站在那两年的时间节点上看赵晓钧,此后他的生命轨迹,也是沿着那个被印证的方向顺流而去。


2007年,就在中欧毕业前的半年,赵晓钧突发心肌梗塞,在鬼门关绕了一圈,休息调整数月后,体重从两百多斤降到了160斤,参加毕业答辩时,同学们发现他已判若两人。


调整状态,是生命在这个节点上给他提出的课题。中欧的学习、教授同学的影响,也都成为一种“加持”,“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他想。于是,赵晓钧开始探索把战略、投资、效率这些要素融入传统的建筑设计行业,调整公司组织结构和人力管理,走向更为市场化的运作。


2007年起,CCDI历时五年探索组织和业务变革,逐步实现事业部强矩阵式管理。2009年,企业ERP系统上线,打通项目、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各条线。到2011年,企业从几百人扩张至五千人,集合了建筑师、工程师、规划师、咨询师等全行业各领域的人才,服务网络遍布国内主要城市以及悉尼和纽约。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4张图片

国家网球中心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5张图片

北京望京SOHO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6张图片

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7张图片

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CCDI建筑设计案例(图/CCDI官网)


平台商业模式成为CCDI快速发展的关键。他们创造了近40座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为行业贡献了一大批专利、学术论文和专业人才,并进入全球工程设计百强企业排行榜。


然而任何标新立异的变革必然会面对种种困难。人员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一些老员工也在离开,相熟的中欧教授问赵晓钧,是否为人才流失而担心?


这种分离当然是痛苦的,但赵晓钧选择以企业人的思维面对转型之痛。他曾表示变革的初衷就是改变员工与企业间传统的“依从关系”,让员工成为具有创新活力和独立人格的人,在此基础上彼此尊重与合作。而创始人的个人情感,应置于组织发展之下,并理当主动管理企业的新陈代谢。


作为一个骨子里不太喜欢冲突的人,他最终完成了对传统行业模式、企业文化心理以及对自我的一个巨大挑战。


对于赵晓钧而言,这十多年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公司大了,业务也非常多,互联网时代的边界有时是模糊的,在纷乱里需要一种清晰的价值观去判断,这件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8张图片


他通过思考自己与自己、与别人、与天地这三重关系,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定位”和价值选择依据:“如果能让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传递信任,传递善意,或者能让这个值变高一点,哪怕有一点点,也值得做。与此相反的话,不管挣多少钱,那件事情跟我无关。”


此后,他感到一切变得圆融起来:“生命里的阻隔越来越少,流动感却越来越清晰”。也是在这个过程里,赵晓钧开始发现,关注个体的需求,促进人与人的连接,是比做一个万人称道的设计师更有趣、更有想象空间的事。


“像我们当年设计水立方,在那个时候有大量的公共建筑需要向全世界说话,代表我们的进步、发展,在这两三年、三四年,这样的项目机会变少了,关于个人的体验、功能满足,是会相对增长快的。


——2018年,赵晓钧接受中欧北京视频采访


赵晓钧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自己的一个观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消费升级中正在产生一些“新奇的机会”,这并不是说人的需求更贵、更奢华,而是愈发细分。“我们是盖房子出身的,要怎样更好地迎接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赵晓钧开始通过投资介入一些可复制的小尺度建筑美学,“呆住”民宿酒店是其中一例。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9张图片


在靠近王府井的一条小胡同里,“呆住·东方美人”改造了一座老北京四合院。曲尘花、慕诗客、爱憎家……每间客房都有诗意的名字,并且独门独户,虽空间不大,却有“禅房花木深”之感。院中一棵老树,叶生叶落,见证着这里流转的光阴四季。


不远的本司胡同里坐落着大院子“呆住·幽兰”,书房、茶室、佛堂一应俱全。走廊和房间里挂着不少赵晓钧的字画,妙趣横生、自成一格。


“呆住”的品牌logo是赵晓钧自己创作的漫画形象“阿呆”,圆头圆脑,笑意吟吟,很像他本人。于是他也干脆以“阿呆”自称,人们喊他呆总、呆哥,他也欣然接受。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0张图片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1张图片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2张图片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3张图片

赵晓钧“呆人呆语”漫画 >>


“呆”是一种“安住现在”的状态,它在欧洲有一位著名的代言人,就是推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哲学家海德格勒。阿呆赵晓钧的念想,也是在压力几乎成为“社会病”的当下,给处在纷繁忙碌中的都市人,提供一个可以得到片刻安宁的场所。


所以呆住的装修设计多采用木、竹、石等自然材质,原木家具、棉麻床品、陶罐植物、字画墨宝、有茶台而无电视……在种种细节中令人感受到禅意。清逸起于浮世,纷扰止于内心,时间在这里仿佛也变得缓慢。“当我们有一种客观视角去看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进步,因为你看到它才能改善它。”


赵晓钧认为,小的精品酒店和大酒店的区别,是要有人味儿,在人与人的连接中彼此滋养。于是每一家呆住都有一位主人,提供管家式的服务。在北京、上海、杭州、周庄、南通等地的十几家呆住,也因主人不同而呈现中式、日式、泰式、亲子民宿等不同的风格面貌。


投资人赵晓钧乐见于年轻的创业团队认同自己的理念,常鼓励他们“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年轻人也喜欢他,“呆住·明月”团队发过赵晓钧与他们肩并肩的合影,图下写道:“阿呆是我们永远的肩膀”。


“呆住·明月”是首个开在乡野间的呆住酒店,位于成都市郊的蒲江县明月村。十年前这还是一个市级贫困村,后来依托制陶历史,形成了一场政府搭台、公益助推、文创支撑的古村落再造实践。一百多位外来的“文化创客”成为“新村民”,他们在这里做民宿、餐饮、茶艺、陶艺,也开展各类互助分享,带动村民脱贫、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文明的重建。



2015年11月,第一次来明月村的赵晓钧去看制陶,恰好电路调整,84岁的陶艺技师踩在半米高的凳子上去开电源,一定要让客人看到制陶过程。路上又遇到工艺美术大师李清在村里的房东,为了去田里给他们摘两棵青菜,陪着走了很长一段路。


赵晓钧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原住民人情淳厚,“新村民”与原住民融合共享,一个小乡村得以走向更大的市场,影响更多的人。他当场决定,“给明月村建一个印上明信片的建筑和风景”。


当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自然会产生一个反向动力,人们希望去往自然和乡村中,疏解疲惫和拥挤。很多人有陶渊明式的田园情结,我理解的陶渊明是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积极状态。我们在做乡村建设时,特别需要把隐世因素变成积极的,那样就有趣了。


——2015年,赵晓钧接受《设计师》杂志采访


2017年,占地20亩的“呆住·明月”开业,黄墙灰瓦红梁的三栋独院如同古代大家族的院落。晚上坐在庭院里,自有清风明月,竹林虫鸣。清晨推开落地窗,走进露台小院,便能看到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打在漫山遍野的竹林茶树上,呼吸间都是土地与植物的清新气息。


“见山见水”的明月村,仿佛能使失落的乡愁得到某种皈依。赵晓钧有多喜欢这里呢,自水立方后已放下设计多年,但他亲自设计了“呆住·明月”,甚至跟工艺美术大师李清说:“给我烧个罐子,我最后住到里面去,把这副骨头埋在明月村。”


在济南胡同里长大的赵晓钧,说自己天性喜欢往乡下走,在他看来,“故乡情结”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概念,更多的是对生命根源的理解,甚至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上的依据,今天的中国人尤其需要这样的找寻。


2014年时,成立20周年之际的CCDI曾作为20家发起方之一,在水立方举办了“i20让故乡年轻”公益晚会。赵晓钧作为发起人,呼吁人们“从故乡出发,从世界回来”。作为中欧校友文创协会会长,他争取了多家中欧校友协会的参与协助,并受到学院的支持。许多公益组织、乡建实践者、设计师参与其中,展示用文化创意再造故乡的理念和实践。


赵晓钧在“i20让故乡年轻”公益晚会上


这看起来并不像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做的事情,但却是赵晓钧会做的事情。


他也总是在为情怀的实现寻找商业路径,比如支持团队打造创新型平台“乡香文化”,通过金融、文化和运营的创新,连接城市和乡村、资本投入方和土地持有方、文化业者和原住民。于是就有了“呆住·明月”,以及田园综合体“乡香小镇”。他们还联合许多伙伴,孵化了亲子主题自然乐园“松鼠部落”、剧场、体育运动空间等各类创意项目。


虽然很多乡村项目所获得的政府授权往往是乡村旅游,但赵晓钧和乡香文化不想做传统意义的房地产和旅游。他们和明月村定下临溪河谷乡村旅居生活计划,探索“快建美屋、安住美邻、打理美舍、共营美品”的乡建业务模式,通过绿色环保的方式建房子,与乡邻共同营造美好社区,依托专业酒店管理公司进行服务运营,并引入各类特色匠人IP,最终打造一个“心有所属的乡村空间”。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4张图片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5张图片

“呆住·明月”采用特殊建筑方式

赵晓钧与“呆住·明月”团队


赵晓钧在“明月讲堂”分享时表示,真正的旅居是去和这方水土上的原住民发生关联,互相尊重和认可,“进而跟你的生命发生关系,而不再是一个过客”。新乡村不关乎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而是一种共同的新生活方式。


2018年10月,中欧北京校区首期“共益行思课堂”把“社会创新”课放在了明月村,赵晓钧专程赶来进行分享。此前学员们在大凉山上了“公益教育”课,赵晓钧所提供的是另一层思考——企业人可以通过商业创新的方式,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做些什么?


赵晓钧坦言,他们在明月村的实践并不纯粹以商业为目的,某种程度上是当实验品来做,但他坚定地认为,这会成为一个商业模式的先导。


去年,赵晓钧还去了硅谷,和一些新科技领域的科学家交流。他相信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纪元。“人工智能让我们有可能活得到150岁,那我们后半辈子得找一点对世界有意义的事做,不是消耗,而是创造。”赵晓钧觉察到的自己的使命,是去参与新的社会商业形态的营造,所以他才愿意不断走出自己耳熟能详、驾轻就熟的领域。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6张图片

赵晓钧与中欧北京校区首期“共益行思课堂”一行


一个人做了这些事,必然要放弃其他事,人是在时间的交换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赵晓钧身上,既不断发生着转身和告别,也沿袭着始终如一的脉络。他说:“我知道自己的生命一直处在探索的状态,估计到了90岁还会是这样。”


在这条视频拍摄完成后不久,赵晓钧又告别了他创办了25年的公司CCDI。当在他的职务上加一个“前”字的时候,我们也并未感到意外。他早就说过:新陈代谢是作为企业也是作为个体的必然规律。一切告别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顺应——顺应生命长度有限的天条,去寻找生命的宽度。


祝福所有在有限的生命中,以智慧和勇气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创业者——敢于创新,创造连接,推动时代。



在一个高位的地方

我会放下、调头

去寻找新的事情

与其抗拒自己渐渐老去

不如让我们的生命去寻找更新鲜的空间

为这个世界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变化

这是生命里巨大的乐趣


——赵晓钧(中欧EMBA2005级)

投资人、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

前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辑 | 边晓璇

视频版权归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7张图片


【推荐阅读】

从老厂房到798艺术区,他改变了什么?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8张图片


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_第1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设计师告别水立方后,生命随心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