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2——《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

卢苇菁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具体历史事件与宏大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佳作。

其中集中讨论了明清时期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及这种现象引发的社会争论——这种现象就是贞女现象。

贞女是指在与未婚夫订婚但是还没有完婚之时,未婚夫突然去世,女子选择仍然以妻子的身份终身不嫁,且很多情况下仍以儿媳妇的身份到夫家中去履行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的身份。这种现象在宋代首先出现,在明中叶后开始集中式的爆发并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和现象,引发了相当多的学者的争论。在这里我们不妨虚构一个贞女的一生,来看看贞女的生命历程。

我们来假设一个多人格重叠的贞女,来看看她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丧夫的遭遇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而国家、家庭、社会又会对此做出回应,我们就叫她贞女甲好了。

贞女甲出生了,她的家庭可能贫穷也可能很富裕,但是她的父母从小就给她订了一份婚约,从她的生活就在某种程度上与另一个她可能素未谋面的男子联系在了一起。从此她生活的重心就转向了准备一些结婚用的物品,为了之后的那场结婚,她耗尽了心血。在此期间,她可能听说过远近贞女的故事;可能阅读了很多书籍,接触到了《列女传》之类的书籍;可能通过“三姑六婆”和其他的女帮闲、书信与未婚夫进行过一些接触。

之后可能在婚礼举办之前甚至举办之中未婚夫突然死去。这时贞女有两个选择:殉夫或者守节。如果贞女选择活下来,那么如果她要成为贞女,她就要仍然以男方妻子的身份来生活,她可能会在娘家守节,而更可能去往夫家履行作为一位妻子应尽的义务。在这个阶段,她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父母的不愿意、夫家的拒绝,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一部分贞女又选择了死亡,另一部分说服了父母、克服了夫家的困难,前往夫家生活。

在进入夫家的生活之后,她可能会和舅姑相处的不错,但也有被婆婆虐待的例子存在。之后她会将嗣子作为人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希望,为此,甚至会劝劝婆婆给公公纳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她成功的得到了嗣子,那么她又会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即是有可能其他的兄弟因为财产继承的问题而与之发生冲突。如果以上的以上她都熬过去了,那么在她达到一定的人生年龄或者有文人知道她的事情之后,那么她就有可能被上报而得到旌表。

而卢苇菁老师此书的学术增长点就是将其放在了明清社会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语境下考虑。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卢老师提到的明代极端道德文化,“关于忠贞的严苛的道德话语,崇拜奇异道德行为,为忠贞而殉死的文化”也就是“道德英雄主义”。这种极端的文化现象在整个晚明的社会蔚然成风。在极端的政治文化和激变的晚明社会的冲突下,极端文化更是通过各种途径渗入民间,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充满“戾气”。而最极端的道德行为就是死亡,这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如果能对明人的生死观做一个研究,想必会很有意义。

摘抄:明清时期跨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整合程度

明清社会道德实践的极端性:压制或摒弃自然的情感

今天读者也许会把贞女看成是一则抗拒包办婚姻的故事。恰恰相反,贞女违抗父母,为的是恪守父母给自己定下的婚约。贞女如何接受贞女这一理念、如何选择自己的应对办法等问题,给我们新的角度,以探索她们的身份、情感,以及她们与家庭和社会关系。(p256)

本书表明:贞女信念和情感深深植根于她们赖以成长的广大的文化和社会经济体系中。道义责任、情感吸引、宗教信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她们为未婚夫守节的决定。幼年订婚,漫长的聘婚礼仪,父系的家庭制度,社会对极端道德行为的崇尚,社会精英对女性贞洁的广泛赞扬,政府通过旌表制等举措对家庭和个人行为的干涉,印刷和书籍的日益普及,以及弘扬情、义、宗教信息的通俗戏剧的繁荣——这一系社会和文化因素都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年轻女子,塑造了她们的心智。(p257)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札记2——《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