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规则——连载系列

                                      前言

        这个世界是由无穷无尽的规则构成,无论是各个学科的理论体系还是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都蕴含着无穷尽的规则体系。规则被人们以语言来记载或表述。面对规则时,人们常用的思维方式是论证其对错、归纳推导、辩证是非黑白。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任何规则都有其适用与不适用的范围。相悖的道理、规则体系(尤其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心理、社科中)在现实中共存,都会促成同一个结果的形成。面对此困境,人们也逐渐发现要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要学会随机应变。本篇文章以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的事实(affair)与事物(fact)为出发点,以语言为突破点,创建了一套系统的语言分析工具,辅之各种生活背景、各种学科中的现实案例,详细讲解了相悖规则的来源、分类,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相悖规则,介绍了相应的固定解法。 本套工具弥补了论证式思维方式在面对相悖规则时的缺陷。各种政治、经济管理理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家庭观等等各种分歧,这些分歧往往是相悖的规则体系。以论证式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诠释话,一方面在逻辑推导上会陷入相悖的困境;另一方面,现实中无数的案例都会与相悖理论中的任意一个理论相悖,因此在这里论证真伪、对错的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困境。在哲学层面,分析哲学认为这些分歧源于语言的误用,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本文针对这些诠释了相悖规则的来源、类型及如何共同的相互作用、如何相互转换。另一方面,无数的规则,都可以使用语言表达,这样,便将哲学分析的对象衍伸到了现实生活以及各个学科领域。利用这套工具可以来解析人一天内的一言一行,公司内部运转的管理体系、人情爱情中的规则等等。比如,你可以用这个工具去解析康德的语言,可以去解析马列的语言,可以去解析你父母或对象的语言,可以去解析邻居家小女孩的语言,可以去解析经济学课本教程中的语言,市井文人,任何言说都可以归于这个套体系里面。正如经典力学体系,宇宙星空、天上地下,星球运转、人的一举一动、火箭升空、汽车行驶等等都可以归于物理的力学体系。总之,本文的着重点在于介绍一个简单易懂的语言和规则的解析工具。这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只要是用语言表述的规则,都可以用这套工具来打开一个新的视野。


目录大纲

第一章 语言表达规则的缺陷 5

1.1语言表达规则的缺陷 5

1.1.1 语言的晦涩 5

1.1.2 论证式思维方式的缺陷 7

1.2分析哲学的位置和发展瓶颈 8

1.2.1逻辑论证阶段与论证式思维方式 8

1.2.2认识论阶段与辩证、现象学的思维方式 9

1.2.3语言分析阶段与分析哲学 11

1.3 章末总结 12

第二章 规则的“工具属性” 14

2.1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 14

2.1.1 事实(affair)与事物(fact)的区别 14

2.1.2真实事实与虚拟事实 15

2.1.3世界是由无穷的过程构成 16

2.2规则与过程的关系 16

2.2.1 规则的来源 16

2.2.2 规则 17

2.3规则的“大小”属性 19

2.3.1规则的大小与过程 19

2.3.2万物运转的最终之道与最大的规则 20

2.3.3最大的规则为何不能被语言所表达 21

2.3.4 论规则的“大小”属性在现实中的体现 21

2.4相悖规则 23

2.4.1规则集合的三种关系 23

2.4.2 相悖的分类与定义 24

2.4.3大规则对相悖的规则体系的集合和统一 28

2.5进化博弈 29

2.5.1论证式思维方式的工具属性 29

2.5.2 进化博弈思维方式 30

2.5.3进化博弈思维方式的应用 31

2.6论二律悖反、循环悖论的哲学纷争 32

2.6.1论康德的二律悖反的哲学争纷 32

2.6.2论悖论循环的争纷 35

2.6.3 论上帝“是否万能”的悖论的争纷 35

2.7 总结 35

第三章 规则的“矢量效应”与“波动效应” 37

3.1 因果角度的“矢量效应” 37

3.2 过程相悖规则的波动效应 38

3.3 矢量相悖规则的波动效应 40

3.4总结 43

第四章 语言和规则的“阻力效应” 44

4.1语言的“阻力效应” 44

4.1.1相悖规则集合的损失与语言的“阻力效应” 44

4.1.2语言的“大小”与“阻力效应” 45

4.2 因果论角度的 “阻力效应” 47

4.2.1过程相悖规则的“阻力效应” 47

4.2.2博弈环境的“矢量和波动效应” 51

4.2.3人们对相悖规则“阻力效应”的应对 52

4.2.4子集关系规则的“阻力效应” 53

4.2.5 近似的规则群体 56

4.3总结 57

第五章 相悖规则与循环 58

5.1 循环效应 58

5.2 循环的意义 59

5.3规则变大的“循环”与知行合一 60

5.3.1 理感循环 60

5.3.2“阻力效应”与知行合一 61

5.4总结 62

第六章 语言分析工具消解哲学分歧的展示 63

6.1休谟问题 63

6.1.1因果命题 63

6.1.2“是”与“应该”和 “价值命题” 64

6.2分析哲学 67

6.2.1 语义研究 67

6.2.2 “不可言说”与“意义命题” 68

6.3王阳明的四句教与“善恶命题” 70

6.4总结 70

第七章 不同领域规则体系“大小”的标定 72

7.1 集合角度下的空间 72

7.1.1“空间”的 工具阻力效应 72

7.1.2“高维空间”的推衍 73

7.2 “三种高维空间”对规则体系大小的初步标定 75

7.2.1 维度引入的共性 75

7.2.2 三种空间的大小 76

7.2.3 三种高维空间的阻力效应 77

7.3高维空间的运动 78

7.3.1运动的工具阻力效应 79

7.3.2高维空间的运动方向 79

7.3.3以高维空间运动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 80

7.3生命在高维空间宏观运动能力大小的标定 81

7.3.1生命在四维空间的宏观运动 81

7.3.2生命在六维空间的宏观运动 82

7.3.3生命在九维空间的宏观运动 84

7.3.4 三种运动能力的相互博弈 85

7.3.5 以三种高维空间运动能力的角度来定义生命 86

7.4总结 87

第八章 高维工具解读西方哲学史的展示 88

8.1早期哲学 88

8.1.1苏格拉底的方法 88

8.1.2柏拉图的理念与形式 88

8.1.3早期的经院哲学 89

8.2 近代哲学——英国的经验和德国的理性与唯心 89

8.2.1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 89

8.2.2康德的批判哲学 90

8.2.3康德的后继者—德国唯心主义 93

8.2.4 叔本华的“意志”与“悲观主义” 94

8.2.5 尼采 95

8.3近代哲学——英法哲学 96

8.3.1孔德——实证主义 96

8.3.2穆勒的经验主义 98

8.3.3斯宾塞的进化论 100

8.4科学虚构主义和约定论 102

8.4.1马赫的工具 102

8.4.2费英格的虚构主义 103

8.4.3彭加勒的约定主义 103

8.4.4近期实证主义潮流 104

8.5实用主义 104

8.5.1皮尔士 105

8.5.2詹姆斯的实用主义 106

8.5.3杜威的工具主义和实验主义 106

8.6反唯理与唯心 107

8.6.1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107

8.6.2德国现象学的发展 108

8.6.3近代英国实在论 109

8.7总结 110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言与规则——连载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