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说之(〇〇三) 夏禹

过家门而不入

夏禹,名文命,父亲叫鲧。
夏禹是黄帝的后人,但他的祖、父两辈都未曾当天子,而是作为臣子为国家服务。尧舜时期,天下发大水,禹的父亲鲧受命负责治水,长达九年的时间,洪水没能消退,人民还是受洪水肆虐,饱经苦难。劳而无功的鲧毫无办法,到最后自己都产生了消极畏难情绪,鲧最终因此被帝舜流放到羽山,并死在那里。禹背负着父亲“刚愎自用,辜负使命,差点使族人无立足之地”的罪名长大,或许也正因此导致了禹的品性和父亲鲧截然不同:他勤奋、节俭、善于纳言、处世机敏,行为举止不违反世俗标准,对人和善,让人亲近,言出必行,处处以身作则。
禹的品行受到大家称赞,继父亲鲧之后,被推举出来治理洪水。禹便按照帝舜的命令,带领各路诸侯,发动当地百姓,大兴水土工程,并勘查山川河流的地形地貌,规划疏导方案,事无巨细,皆身体力行,与民众打成一片,吃住在治水第一线。禹在野外治水多年,期间即使偶尔路过自家门口,也没停下来进门坐一坐。在禹的内心里,一直因为父亲的罪过而感到愧疚,自己全心扑在治水工作上,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补救父亲的过失,让民众尽快远离洪水滔天的无边困苦。他把所有的经费,全用在开沟挖渠上,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则能凑合就凑合,完全不放心上。
最终,在禹带领下,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地工作,咆哮的洪水终于被驯服,百姓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了。

禹开九州

禹治水成功后,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他又根据山川地形,气候时宜,把国土分成九个州,以便根据不同的地方的山川地形享受该有的便利和物产,并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出产,合理分配进贡和税赋标准。具体如下:

  • 冀州,土壤质地呈白色,田地可耕种等级为5等,赋税定为第一、第二等相杂。
  • 沇州,土壤质地呈黑色,适合草木生长,田地可耕种等级为6等,13年不用上贡。
  • 青州,土壤质地呈白色,靠海,水域宽广,宜制盐,田地可耕种等级为3等,赋税定为第四等。
  • 徐州,土壤质地为红色粘土,适合草木生长,田地可耕种等级为2等,赋税定为第五等。
  • 扬州,湿地为主,草木长得较高,田地可耕种等级为9等,赋税定为第六、第七等相杂。
  • 荆州,湿地为主,田地可耕种等级为8等,赋税定为第三等。
  • 豫州,土壤共三个等级,下等土质地疏松,田地可耕种等级为4等,赋税定为第一、第二等相杂。
  • 梁州,土壤质地呈青黑色,田地可耕种等级为7等,赋税定为第七、第八、第九等相杂。
  • 雍州,土壤质地呈黄色,田地可耕种等级为1等,赋税定为第六等。

思日孜孜

有一天,虞舜和大禹、伯夷、皋陶一起讨论国是。
帝舜对大禹说:“禹啊,你有话就直说,畅所欲言嘛!”
禹喃喃道:“我有什么可说的,就是思日孜孜罢了!”
皋陶问:“啥叫‘孜孜’啊?听不懂。”
禹回答道:“洪水滔天,淹没了山陵,老百姓在水患中受苦。我受命去治水救灾,遇到陆路就坐车,遇到水路就乘船,遇到泥泞就架橇,遇到山路就乘檋,就这样我和益一起把粮食及时送到百姓手里,免于大灾中发生大饥荒。然后我们挖了九条大河把洪水引入大海,疏通各处沟渠把多余的水引入大河。由于以前闹洪水,收成差,我又和稷一起分发食物,有些地方食物短缺的话,我们就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调配,实在不行,就迁移饥民。如此这般,百姓得以最终安定下来,天下也就呈现了现在这般太平景象。”
皋陶听了,佩服地说:“原来是这个意思啊,那真是件美好的事。”

禹辟商均

大禹治水吃了很多苦,最终水患消除,奠定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赢得了百姓的口碑,帝舜很赞赏禹的功勋,想把天子位传给禹。
舜有个儿子,叫商均,和帝尧几乎是同样的烦恼,他这个儿子无德无才,舜也学尧的大义,没把天子传给自己的儿子。禹当了天子之后,等商均三年守孝期满,模仿当年舜一样,让出天子位给商均,自己找到一个叫阳城的地方住了下来。历史有时会惊人地重复,诸侯们又都前往阳城来朝见禹,口口声声称禹为天子,商均落得个和丹朱一样的孤家寡人境地。于是,禹重新登上大宝,定国号为夏后,姓姒。


参考:

  • 司马迁 《史记·夏本纪》

2017年8月1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新说之(〇〇三) 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