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考—

                郭 文 学

南阳故城西南七里,有岗曰:“卧龙”。《大明一统志》云:“岗陇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时人以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诸葛草庐


岗上旧有茅屋数椽,名曰:“诸葛亮庵”(俗称“诸葛庐”),传为三国蜀相诸葛武侯躬耕时所居之处。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琅琊郡(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早年其父祖避居颍川郡昆阳(今河南省叶县)高阳华里(现划入平顶山市)。诸葛亮在其父祖去世后,投奔任荆州牧刘表属吏的叔父诸葛玄。诸葛玄死后,返“帝乡”南阳郡宛邑(南阳郡治所),躬耕陇亩,隐居求志。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志在千里,闲暇时常抱膝长吟“梁父吟”,以抒其怀。

东汉末年,帝室式微,先是董卓篡政,后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致使各路诸侯争霸,群雄逐鹿中原。当是时,刘备的势力最为弱小,为成就霸业,求贤若渴,经徐庶“走马荐诸葛”,遂“三顾茅庐”(又称“三请诸葛亮”),求见诸葛亮。《三国志》记曰:“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亮《出师表》则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备三次来访,亮感其诚,遂与其相见。二人促膝长谈,推心置腹,亮为备剖析时局,并为之谋划据荆益、联孙吴、拒曹魏之策。备佩服之至,力邀亮出山,以为其筹画军务。二人之晤面,史称“草庐对”,后被人篡改为“隆中对”,以致贻误后人。

诸葛亮辅佐刘备,取荆州,定益州,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终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称帝,备则称帝于益州(今成都),拜亮丞相。备薨,亮辅后主禅,封武乡侯,以丞相兼领益州牧。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曹魏相攻战。建兴十二年(234年)病卒于五丈原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后民间小说、戏曲谓其通晓天文地理,料事如神。三国之事经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刻画,广为流传,最为著称,从而家喻户晓,如:戏剧“战宛城”等,典故:“望梅止渴”、“三请诸葛”等。习惯中,比喻某人摆谱或架子大,为“非得三请诸葛不可”;事出意外,为“大意失荆州”;广集众议,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歇后语有:“刘备借荆州--借不还”,“刘备哭荆州—哭中有计”,“刘备摔孩儿—刁买人心”,“张飞的胡子—硬茬”,“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强”;等等。

诸葛亮出身布衣,官至蜀汉丞相,廉洁勤政,对蜀汉前后二主忠心不贰。为匡扶汉室,收复中原,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卒于出征途中。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不仅赢得了时人的敬重,以后各代的人们亦非常景仰。

诸葛亮壮志未酬,含恨而终,殁后其灵不泯,召集泉台部下,回归躬耕地操练,欲与阿瞒决一死战,以遂生前之志。故南阳武侯祠古柏亭北侧石刻记云:“守祠者辄闻兵甲声云。”后惧而移去。

作为诸葛亮的祭祀场所,诸葛亮庵始建时代不详。据清康熙南阳知府罗景《卧龙岗志》考证:“青龙二年~正始元年(234~240年),诸葛亮卒,时沦落南阳的蜀故将黄权等已先在宛,遂与乡人因时节祭祀于卧龙岗或道陌上。”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诸葛庐“在南阳县城七里”。迨至唐代,此处草庐仍存,内有唐《诸葛庐碑》(后佚)。有唐一代,人们敬佩南阳诸葛亮,文人骚客多以诗赋颂扬,如诗句有李白《南阳》:“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许浑《南阳道中》:“荒草连天风地动,不知谁学武侯耕”。胡曾《南阳》诗云:“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等等。

迨至宋代,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尚存,武侯祠内岳飞手书《出师表》跋曰:“绍兴戊午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岳飞由襄阳北上抗金,途经南阳卧龙岗,拜谒诸葛庵,应道士之请,手书诸葛武侯《出师表》,以抒其直捣“黄龙”之愿景。诸葛草庐后遭兵燹。

元大德二年(1298年)诸葛亮庵重建,四年春告成。至大二年(1309年),河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何玮扩建诸葛庵,并创建诸葛书院于庵东,皇庆元年(1312年)秋落成。延佑二年(1315年),经中书省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奏请,敕命诸葛亮庵为“武侯祠”,并为书院颁额曰“敕赐诸葛书院”。

明正德元年(1506年),经南阳唐敬王弥锑同意,王妃苏氏捐内帑重修武侯祠。南阳历任知府陈正伦、陈梯、段坚、杨应奎,南汝分守道、河南参政顾福及乡民等亦先后修葺武侯祠。嘉靖四年(1525年),河南布政司抚民兼分守汝南道右参政许复礼具呈钦差都督抚治郧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督御史蒋曙,奏请为南阳武侯祠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赐额曰:“忠武”,又钦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春祭为每年春仲月次丁日(旧历二月十四日),秋祭为秋仲月(旧历八月二十八日)。祭品为猪一口,羊一羫,鱼醢,肉醢,菹菜五品;米面食五品,香一灶,烛一对,帛一段,酒二瓶。并颁春秋祭文,敕令南阳府按期致祭。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又遣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南阳武侯祠致祭。

诏曰:

养高隆中,非三顾不起。戮力王室,待二表乃行。观其褫孟德,走仲达,孔明其人豪也。与惜乎将星陨地,中道而殂,汉遂不振,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表忠有祠,遣祭有仪。灵爽不昧,尚其歆之。

文曰:嗟哉!夫子兮千载忠臣,伊贼操之挟天子兮夫固唾手而为君。贼智百倍于新莽兮何乃頫首而不敢以即,真赖夫子之在蜀汉兮贼破胆而惊神。嗟祁山之六出兮喜天戈之肆疎,死制司马之魄兮生摄曹氏之魂。惊豪奴与悍婢兮将夺位于主人,有一士焉钳其家兮令彼目卑睨而无因。真千万年一大痛快兮又何出师未捷云,是盖爱夫子者过于望夫子兮故犹以大统未集为嗔。惟予小子之爱夫子兮独不在于一统,而妙正在于三分。肃拜祭而陈祠兮觉夫子大笑,吐喜气而氤氲。

至清代,总兵张应祥、柯彩,知府朱璘、罗景、顾嘉蘅、傅凤飏,知县吴棠、姚暄、任恺等皆有增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知府罗景在大修施工中,发现地下五通明代唐藩题咏卧龙岗十景石刻,即按石刻十景加以扩建。咸丰三年(1853年),知府顾嘉蘅于祠之南增建“龙角塔”。经元、明、清三代不断重修、扩建,武侯祠始成现代规模。

民国三年(1914年)又重葺之。至二十八年(1939年),武侯祠尚有祠田479.55亩,主要分布在祠周边的几个村庄,由附近佃农租种。其中有地百亩,位于宛襄夹道南侧至白河岸边,相传是诸葛亮躬耕田,此田不出租,秉承孔明“躬耕”遗风,由祠内道人耕种。田中有井,名“诸葛井”,用以灌溉“躬耕田”。

武侯祠内现存纪念、颂扬孔明先生的匾额、楹联、碑碣及石刻林林总总,真、草、篆、隶,书法俱全,但祠中存世的石刻多是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所作(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洪武初年及至永乐二年,奉旨修建南阳府城和建造唐藩王府,尽毁古碑煅烧为石灰,以砌城墙和建造王府。〈当年建造王府溶化石灰的坑塘仍存,今名“油坊坑”〉故南阳城及周边明代之前古石刻缺失。存世元代石刻两方,卧龙岗武侯祠内存元代石刻一方及城北七里园沙岗店元代杜昌翁题“晋杜预祠碑”一通,医圣张仲景祠墓晋碑因仆于地而免遭厄运,其余皆为明及之后所作。除此而外,今日所能见到的元代及之前的古碑,皆为出土文物)。武侯祠内的楹联中,最具特色的是大拜殿前的一付楹联。联云:

身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意在平息南阳、襄阳两地对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是清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构作。两地争议之产生,是因习凿齿《汉晋春秋》引发。《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诸葛亮躬耕地成了南阳、襄阳两地久争不息的公案,从而形成了“南阳说”、“襄阳说”。


二.“南阳”即古“宛邑”

诸葛亮《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作为地域名称,“南阳”之名的来历,《史记·秦纪》释曰:“居汉水之北,中国(中原古称)之南,旧名‘阳地’,故以为名。”张衡《南都赋》云:“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作为历史地名,南阳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庄王九年(前688年),楚灭申,置宛(古作“苑”)邑。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秦取宛。四十三年(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以宛邑为附郭。故《大元一统志》云:“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 由此可知,战国时的宛邑已经被以“南阳”之名。《汉书》、《资治通鉴》:“(新莽)天凤元年,更南阳为前队,宛邑更名南阳县。”故《汉书·地理志》云:“宛,莽曰‘南阳’。”隋开皇三年(583年),宛邑被更名为南阳县,到1994年6月南阳撤地设市止,古宛城世名南阳,宛遂为南阳县的别称。诸葛亮《出师表》之所以不言躬耕于宛,而云:“躬耕于南阳”,是因其时为蜀汉丞相,上表是在四川,如人们外游之时,往往只说省籍‘河南人、湖北人…’,不言乡里。而诸葛亮所躬耕之“南阳”,既是郡名,亦为宛城的代称,可谓一语双关。事实说明,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就是秦汉南阳郡治宛邑(即秦汉南阳宛城),今日之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是确凿无疑的。孔明先生绝不会因“襄阳说”的追捧,“直把杭州作汴州”,说自己“躬耕于襄阳”。

      (未完待续)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文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考(一)|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