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9月10日,第32个教师节。

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在昨天或者今天召开了各类表彰大会、总结展望大会。

套路化的表彰和讲话。

也是在今天,网上流传一个玩笑话的段子,说的是“记者采访教育部长”:

记者:教师节发钱吗?教育部长:没有。记者:放假吗?部长:没有。记者:搞庆祝活动吗?部长:没有。记者:政府设定教师节的最终意义是什么?部长:老师们每天都过得太苦了,设定教师节就是让大家喊喊:老师您辛苦了!尽管具有戏谑性,却不得不说,教育工作者本身对于国内教育的内在价值的不认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作为一个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需要合理的薪水来养家糊口,教师应该是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那么这个行业的收入如何呢?

以全球大学老师每月收入为例,美国《纽约时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单论工资,在全球28个国家的老师中,中国几乎垫底儿。在中国,刚入行的大学老师收入按购买力平均计算,为每月259美元,是全球“最低价”,而中国大学老师的平均工资也仅为720美元。相比之下,加拿大的老师“最富足”,收入居于榜首位置,刚入行的大学老师工资和平均工资分别达到5733美元和7196美元,达到中国老师收入的22倍和近10倍。

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已经是国人不停诟病却又无法改变的事实,单从这一项调查,就能清晰的显示出,中国的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需要靠兼职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个推断出来的结论也符合了抽样调查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要靠教育来体现,然而,在最根本的生存问题上,很多教师选择实用主义至上,这是人性使然,与倡导的“园丁、蜡烛、无私奉献”并不矛盾。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兼职必然会耗掉原本应作为教育的付出。比如,初等教育教师需要开办补习班、做家教贴补家用,高等教育教师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科研和职称晋升上。教育工作者投入的力度不够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龙永图在《从我送外孙女去美国谈谈我国的教育》中提到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中国的“三问”, 说我们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 先问问另外三个 “什么时候”:第一, 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 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 欧洲留学?第二, 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 文化、书籍, 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 欧洲的电影、 书籍、 音乐?第三, 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 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这“三问”确实打中了中国的要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欧美教育能够吸引全球人士到他们国家学习, 说明了全球精英对他们教育内在价值的认同, 包括中国政府职员。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而以教育为主的软实力确实关乎到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是有益且成效缓慢的,不像城镇化,拉升GDP等等立竿见影,在急于提升经济实力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却又常常停留在口号层面。

工业化时代人才短缺,需要按照固定模式批量来培养马上能上手的技术人才,却不懂得在观念和行为上培养更为全面的人,因此,工业化思维也很严重。

比如以前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凡是碰到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要提高保护环境的标准, 我们自然就会抵触。当时我们想, 你们搞了几十年的工业化, 把经济发展起来了, 现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刚要发展, 你就提出环保标准要提高, 这是陷阱, 这是骗局, 我们不能同意。其实真是荒唐至极。我们这几年吃了很多环境的亏, 北京连续五十多天的雾霾,杭州举办一次G20峰会,为了保证良好的天气,需要周边全部工厂提前几个月全部停工。我们现在才知道, 保护环境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类似的问题很多,我们常常归结为政治相异、文化差异,实际上,很多问题的初衷只是为了全人类能够和平共处在地球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当然,这些问题都源于观念上的认识,改变观念需要强有力的教育来实现,而教育来增强软实力的核心问题就在于, 要以怎样的观点来看待世界, 看待自己。

尽管今天的教育较过去几十年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是根本问题却没有变化。

高考依然作为初等教育的惟一指挥棒。为了踏过这座独木桥,千军万马仍需要按照固定的模式打磨自己,削去棱角,迎合指挥。与此同时,经济的失衡造就了寒门难出贵子,清华大学曾有一个针对新入学本科生的调研,家庭结构为公务员和教师的几乎为标配。

科研和就业率依然作为高等教育立身的基石。就业率作为学生报考和学校之间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很多所大学都涉及到就业率造假的问题;高校以及高校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重科研轻教学几乎成普遍现象;大学生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接受的不是自由其精神、独立其学习教育,而是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大赛,从踏入大学的一开始就要为就业打算;  高等教育阶段对创新的投入不够可持续,只是一阵风就过去了,当有更重要的精神出现时,前面的一切都被淡忘,创新从何而来,只有不断的质疑为何就不能诞生中国的乔布斯、扎克伯格。

一千多年前,昌黎先生就提出,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所以被奉之经典,因为足够说服一代又一代人。这正是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工作者所缺乏的一种精神,太过于依赖固定的、标准化的教育体制和方案,而不是从人的角度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公民的两个最基本特征就是:具有独立人格、拥有创新精神。而教育目标化、套路化是教育道路上最顽固的障碍

归根结底,教育对人的培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国家的教育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本国教育的内在价值有着根本的认同,而不是想尽办法让受教育者相信连自己都质疑的教育,当然,这是作为制度制定者需要思考和改变的现状。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自己首先应该在观念上理清楚,要以正确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做一个有独立思想、诚信、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其次身体力行的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应付考核和就业去储备知识和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