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视角下的一堂秦汉历史课

                ——观六集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有感

今年新出的六集系列纪录片,以秦始皇到汉武帝几位皇帝为线索,展现了中国由分封制国家成长为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大一统的帝国的过程。导演金铁木曾执导过《圆明园》《大明宫》等精品纪录片。

其实会决定追这部片子,除了对秦汉历史有偏爱外,更多的是被该片的叙事手法所吸引。以前三集为例:

首先该片体现出了一种“大历史”的宏观视野。即以较长的时间段来观察历史,注重从宏观视角上解读历史事件,不过分纠结细端末节。

如第一集,没有从一般道德层面对秦始皇的作为进行简单的褒贬价值判定,落入“秦始皇是暴君”的窠臼。取而代之采用了一种“俯瞰”的视角,将叙述重点放在了秦灭六国的原因的探究上。对始皇帝的施政措施做了一一盘点,肯定了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功绩。全片叙事紧紧围绕着“中国是如何由分封制国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大一统国家的”主线来进行,主题突出,取舍有度。

以往对秦始皇的认识,以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为主,固然有对其“书同文、车同轨、建长城、筑驰道,废封建行郡县”等功绩的肯定,但同时也大肆渲染其“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的一面。加之坊间流传也多是迎合了群众猎奇心理的暴虐野史故事,这都使得学生对秦的认识止于细节,缺少了从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进行的思考。

其次,全片采取了一种“抛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式。先告知当时之社会情形,再来进行探索,引发观众一同思考“该位帝王接下来的行动”。看片的过程仿佛和刚灭六国的秦始皇在一同摸索如何治国一样,这种如同推理小说一样的叙事方式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由出土文物来引出当时的某个社会事实的做法,也增添了说服力。

另外,片中穿插的对历史名人的人文关怀,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文帝贬黜贾谊后的心理活动,“目送贾谊的离去,刘恒沉默不语。此时他真正理解了父亲刘邦为实现帝国理想而一再隐忍的心境。被迫流放贾谊的无奈,让刘恒久久难以释怀”。 贾谊去世后文帝的感叹,“此时此刻,文帝却在怀念着一位臣子及朋友,贾谊。只可惜这位最忠于自己的天才,在一年以前便已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关于贾谊,前有《史记》的“贾谊数上疏谏……文帝不听”之记载,后有王勃“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之叹,让后人多为其怀才不遇、郁郁而终感到遗憾。本片中通过增加文帝的心理的描写给予贾谊一定的人文关怀,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丝安慰,这样的处理颇让人动容。值得说明的是,这并不是制作组的一厢情愿,还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的。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就曾提及“贾谊虽以洛阳少年为绛、灌功臣所抑,然贾谊的主张,一一为汉廷所采用”。

总之,无论从叙事手法还是立意来看,都是颇具观赏意义,强烈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历史”视角下的一堂秦汉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