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腾讯员工在晒自己的资历。
这才得知,在这个「买买买」的日子,腾讯迎来了自己21岁的生日。
我回想起1998年的夏天,在苏北农村,我剥着毛豆,看着屏幕上的罗纳尔多闪转腾挪,完全不知道未来的生活会被一只企鹅改变。
生日总是要许愿的,21岁的腾讯也不例外。
刚刚,腾讯发布新的愿景与使命:「用户为本,科技向善」,并将公司价值观更新为:「正直、进取、协作、创造」。
有句话讲:说出来的愿就不灵了。
但企业不一样。愿景与使命要大张旗鼓的讲,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
登山界也有句话: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啊!
做企业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要永不止步?因为使命与愿景在那里啊。
腾讯的新愿景是一个事先张扬的愿景,是一次被剧透的愿景。
剧透的不是别人,正是掌舵人马化腾。
今年五月,马化腾通过微信朋友圈首次透露:「科技向善,我们新的愿景和使命」。
随后,在各种场合,「科技向善」变成了腾讯对外发声的高亮关键词。
为什么过了六个月,「科技向善」作为新「愿景与使命」才以公开信的方式正式发布呢?
大抵就是需要一种仪式感吧。21岁的生日时说出来,更有意义。与节点性日子捆绑,也更利于回望时,在历史上的长河中,找到清晰的坐标。
回看上一个版本腾讯的使命与愿景,那是2005年发布的:「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与「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用2019年的目光来看,「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就像汽车诞生的工业时代,向驾驭马车的人们宣称:「通过蒸汽机让你享受速度与激情」,这是业已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尽管「品质」的提升是无止境的,但这句话已经显得前瞻性不足,难以涵盖一个企业之于社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存在意义了。
「最受尊重的互联网企业」,这个愿景现在来看,你很难知道按下那个「认可」按钮的人群需要多庞大才能宣告达成。尽管愿景是「务虚」的,但不能度量的愿景,也是过于虚了。
故而,腾讯的新愿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从我们旁观者的角度看,我们更好监督它,我们有了更好的标尺去丈量它的每一步。
尽管它依然不是具象的一二三四的工作项,但我们在享受腾讯提供的服务时,在看他们发展的新动作,我们很容易能判断它是不是在以用户为依归,是不是利用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古时,21岁的人依然是弱冠之年,《孔颖达.正义》中有云:「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离而立之年还早着呢。
弱冠最看重的是心性,你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此经年之间定型。古人在这时候举行「冠礼」,那是要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腾讯在21岁发布新愿景,是定自己的心性,是锚定自己的价值观,是给四万员工一把戒尺,也给大众一个可以随时约束他们的紧箍咒。
行胜于言,谷歌的「不作恶」,为什么被人引为经典,因为他们知行合一。如果企业不践行自己的使命与愿景、价值观,那很快,你许的愿,也只有你自己记得住罢了。
我很愿意把这两年称为「科技向善年」,因为不独腾讯,记忆中好几家互联网企业都有提及。说明企业在成为一个「经济体」后,更注重向社会传递的价值。
腾讯把它写进使命愿景里,算是抢先一步,显得更有决心。无论是张志东还是张小龙,都在各种场合对「善」有不同的阐释,都把「善」作为企业的驱动力之一。
所以「科技向善」之于腾讯,倒也不算平地起高楼,更像是把他们已经在做的事,做一个高度提炼,并以此为准则,持续推进。
譬如连续举办七年的WE大会升级为「腾讯科学周」,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譬如推出「科学探索奖」,帮助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让心无旁骛地继续攀登科学高峰。
譬如运用领先的新文创和科技能力,助力故宫、敦煌、秦陵和长城等中国超级文化IP。我曾经写过的,他们协助故宫完成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精修,并共同推动数字化采集行业标准的建立。
当然,还有我年年参与宣传,并日常捐助的「99公益日」项目。
那么,使命与愿景是腾讯四万员工遇事不决时,抬头一看,便能依仗的动力,是十多亿用户看腾讯时能明察秋毫的显微镜。
腾讯21岁许了个愿,被腾讯改变的我们,再看它20年又20年。
思考题:腾讯如何影响了你?你怎么看它的未来?
你还可以看:
PS:实在不好意思劝大家花钱。可是,我的书《我们只是讲道理》今天也打五折呢,只要23.2元,你不安排一下?复制淘口令:$uISSYuGN1m6$,打开淘宝就可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