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

今天,中国记者节来到第二十个年头。


三个月前,瑞士伯尔尼Reportagen记者节,中国记者杜强的作品《废物俱乐部》,从全球九百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第三名。这也是第一个国际性的非虚构写作奖。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1张图片
三年前,同样是他,写出了引爆中国社会的新闻特稿《太平洋大逃杀》。


一身深色西服,那天的杜强与之前那个采访时经常脱掉衣服“邋遢”地在大街上行走的形象截然不同。没有任何音乐陪衬的颁奖台上,西装革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台下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杜强觉得“很微妙”。


那一刻,他萌生出一种世界真实故事“共同体”的感觉。


明星特稿记者和他们的故事


李海鹏与《举重冠军之死》


时光回到2003年,《举重冠军之死》横空出世,《南方周末》刊发的这篇稿子宣告了中国新闻特稿时代的到来。


“就在岳父借钱的这个当口,像是一栋被侵蚀太久的庞大建筑物,才力的健康状况突然间开始崩塌了。刘敬玺拿着300块钱站在走廊里,正在考虑该再向谁开口的时候,他的女婿进了病房,在住院记录上,他当时的血氧分压值已经只有20,血细胞却高达17000,已经显示出呼吸衰竭的征兆。”


平行蒙太奇和文字的结合,赋予了文章电影一样的紧张感,《举重冠军之死》给平静的新闻写作模式带来了爆炸性的效果。


不光同行,读者也对此相当买账,豆瓣上有读者表示:“我不得不说,能做一个有良知、对这个世界有呐喊的记者是多么的难得。”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2张图片


“今天做媒体,它的价值在哪里?”《举重冠军之死》作者、前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曾这么表达他的理解,“世界已经变化了,媒介、媒体、新闻剧烈变化的同时,有一个永远不会变的部分:故事。”


透过一位冠军的死亡,人们看到了他的生活、他的家人、他的经历,更能看到社会和人性。


早在40年前的美国,记者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就为《Esquire》写了一篇名为《桔片样的糖果色流线型娃娃》的文章,讲述了洛杉矶汽车改装发烧友的故事。它被称为“新新闻”,是一种借助小说技法来写作真实事件的文体,注重对场景的建构、对心理的刻画、对细节的捕捉。让人们读着讲述现实的新闻,却能够获得观看电影一样的心理感受。


这种新闻的“写实风格”浪潮,最终成为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在普利策奖中作为独立的一项被保留了下来,被今天更多的人称为“特稿”。


杨瑞春与“特稿梦之队”


现在已在腾讯工作的杨瑞春,回忆起当年在《南方周末》带领特稿团队的工作时光,依然充满了自豪。“李海鹏、南香红、张捷……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都是这个特稿梦之队的成员!那个时期集中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特稿经典作品,奠定了南周特稿在整个中国新闻界的地位,成为中国特稿发展的引领者。我和张捷还编著了一本《南方周末特稿手册》,是那段时期探索的记录和心得。”


杨瑞春当时从专题部转去新闻部当主任,同时自己编辑头版,开始有机会尝试把特稿和一些重大的南周传统题材做结合。在多篇稿子出来之后,大家才意识到,调查报道原来可以这么写。正是在这种摸索中逐渐开创了中国特稿之路,一批经典作品的诞生也奠定了南周特稿在整个中国新闻界的地位。


她当时作为编辑,与李海鹏合作报道了包头空难,在调查结果不可能短时间突破的情况下,记者把笔墨着重落在多人视角下的最后空难时刻,震撼的描写犹如大片,而航班上悲情命运的群像,凸现出无常之痛。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3张图片


后来加入腾讯后,她打造了一档明星名人演讲的视频节目《星空演讲》,她让姚晨讲述中年女演员的职场困境,让怯于表达的赵丽颖说出了内心的强大,让她们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故事,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节目播出四期累计播放量达3.1亿次。“我们希望做的是能够记录这个时代,甚至是推动这个时代进步的一些事情。”从传统媒体切换到互联网,杨瑞春把南方周末那套讲故事的心法用得轻车熟路。


南香红与《常德1941:鼠疫围困的城市》


“就在常德准备迎击鼠疫时,死神突然止住了脚步。老鼠开始频繁出现在常德街上,没有人意识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了。”


如同中世纪的黑死病像死神一般盘旋在欧洲头顶,这段文字让今天的人们仍清楚地感到窒息。为了揭露日军侵华期间采用细菌战的残酷行径,《南方周末》当年指派南香红进行采访。这个系列文章即使在她离职后仍在更新,至今已断断续续创作了16年,成了南香红自己派给自己的历史使命,无法推卸给别人。


“新闻从业30多年来,我写过很多很多的故事,做过各式各样的选题。但并没有像熊瞎子掰苞米式的搞一个丢一个,而是在一些领域深耕。野马,我写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与死亡的连续剧;新疆的历史文化,我做成了系列;北京旧城改造的历史和现实的纠葛我了然于心;灾难报道,我进行了特别的研究;细菌战,成了从2002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写作项目。”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4张图片
“南香红固然具有观察事物的敏锐直觉,捕捉细节的超常能力,力透纸背的写作才华,不过,比起这些优异的秉赋,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敬畏和谦卑,更值得我们珍重。”前南周总编辑江艺平女士如是说。


王天挺与《北京零点后》


“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平均每晚有155人出生,99人死亡,这些生命大多开始或结束于全市医院的共94735个床位上,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位于城市北郊回龙观的自杀干预热线中心,4条线路平均每天深夜会接到45个电话,其中1.3个会是高危来电。‘我就想在这个世上留下最后的声音。’——这是一个患重度抑郁症的女孩站在楼顶上打来的,她只想问一个‘技术性问题’:她站的楼层跳下去是不是肯定会死。她只允许接线员最多说三句话。才工作两个月的接线员王景娜,把三句话说到了30分钟,最后让女孩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成功。”


写出《北京零点后》时,王天挺还只是在《人物》每天拿着50元补贴的实习生。


《人物》的官微在2013年2月28日00:01分发布了《北京零点后》节选,并发起了#分享你的零点后#活动。在阅读早已碎片化的时代,这篇6000字的长文,竟引发了数以万计的转发和讨论。


人们意识到,北京不再是由光鲜亮丽的人和物组成的符号,而是无数小人物们挣扎、努力、搏命的真实所在。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5张图片


《记者观察》转发并附上一句话评论:“这才是真实的北京。”


“它是《人物》杂志改版后互联网上传播最广、美誉度最高的特稿之一。”后来《人物》的副主编、文本编辑林天宏这样评价道。


六年过去了,虽然王天挺本人会觉得,总这样被一篇文章捆绑住,有点没劲,但即便到现在,还会有人被他文章中描述的一个个小人物弄得鼻子泛酸。


“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当收集完材料、准备写作的那一刻起,你必须要拥有那种信念:这个故事,没有人会比我讲得更好了。这不仅是一种使命,更是必须履行之义务。每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就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讲故事的方式和质感,这与卡波特之于他的母亲,帕慕克之于伊斯坦布尔,或是何伟之于涪陵并无差别。想想看,你的外祖父母/城市曾经是如何跟你讲故事的?”王天挺这么理解讲故事的真谛:“我写了七八年的故事,也看了很多本教人如何写作的书。但到头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马尔克斯的那句话,我们必须像我外祖父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


杜强与《太平洋大逃杀》


“他看到我,手抬起来,指着我,完了又收回去,在脑袋那这样一下,弄了个枪毙的姿势,脸上还带着笑,就跟杀二副王永波时候我看见的一样。”


从人大毕业五年后的2016年1月14日,杜强写出了《太平洋大逃杀》。33人的渔船,22人被杀,尸体抛入太平洋。这个悲剧性事件在杜强的报道下迅速引爆社交媒体,乐视影业更以近百万的价格买下影视改编权。


“我非常‘享受’在东北县城寻找《太平洋大逃杀》的主人公赵木成,当看到他仿佛少年时伙伴的形象,内心感到无比亲切;还有《废物俱乐部》,在跟三和大神一起光着膀子走在深圳街头,我们能体会到那种绝望的自由。”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6张图片


在此之前,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的三年里,杜强时常会思考,“如果我们被甩到了日常经验的边缘,去经历这些惊人的、可怕的事,这些考验人性的时刻,我们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而一篇《太平洋大逃杀》,使得他的思考成为了更多人的思考。


少年依然向往江湖, 却再也找不到少林寺与老师傅



这一个个在中国新闻界闪光的名字,用精彩的故事撬动了整个社会的思考。而他们深厚的笔力与敏锐的洞察力,无不是在长年累月的训练中练就的。


“过去传统媒体还很兴盛的时候,新手都会经历3—5年的学徒期,每天都在练习写作。老编辑们会分享各种技法,严格要求。如今写作的训练场没有了,写作的斗兽场依然真刀真枪,拳拳到肉。少年依然向往江湖,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少林寺和老师傅。”


前南方周末记者、现短视频公司“发光体”CEO陈鸣的描述,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7张图片


新媒体时代来临,写作红人不断涌现,写作的风格也在悄然改变,但讲故事的技能、文字之美却亘古不变。六神磊磊、黎贝卡、兽爷……每一位都经历过传统媒体最严格的写作训练,练就了最扎实的基本功。


兽爷: “从学生时代看《南方周末》,到后来在南周工作几年的经历,对我写字生涯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


陈鸣: “以前我在《南方周末》通宵写稿子。编辑早上醒来,打开邮箱,会看到里面整整齐齐躺着12封邮件,这是我一晚上改的12个版本。”
杜强: “编辑林珊珊有一个特点是‘来自地狱的叹息’,如果她觉得稿子不好,就会发出‘哎……行吧’的声音,所有人都害怕她这一声叹息。”
李海鹏: “杨瑞春会很严厉地批评我,让我改。我刚交了稿子通常很累,但我从来不会说,不,我不想改,因为我从不觉得自己写得好。这样一来,我会交回一个更好的稿子。”


正是记者们严苛的自我要求,编辑们对质量的寸步不让,打磨出一个被时代铭记的写作团队。即便日后这些人出走传媒领域,《南方周末》教给他们的看家本领依旧让他们可以立于潮头。


这是一个表达欲望甚于倾听欲望的年代,如何讲好故事成为了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8张图片


“老师傅”开课啦!


杨瑞春、南香红、雷磊、迟宇宙、王天挺、杜强、陈鸣。七位曾在新闻界披荆斩棘的“老师傅”,将在我们即将开设的《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实战训练营里,把十数年总结出来的写作经验倾囊相授!


一套“五步故事法”,助你切实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选题难”、“情节难”、“文笔差”等困境。


来看看“老师傅”们如何拆解:


  • 第一步,怎样找到一个爆款好选题。并不是所有生活琐事都能写成故事,南香红将告诉你如何找到打动人心、有故事性的题材。
  • 第二步,教你搭建让人欲罢不能的结构骨架。故事是在一个句子上长出来的,这样一个句子,决定了你书写的内涵和边界。雷磊将《南方周末》的“根目录”法则和真实故事计划的“人群法则”传授给你。
  • 第三步,如何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写作过程中,你总发现废话太多, bug百出,迟宇宙将教你如何像一个“调查员”一样,辨别关键信息,挖掘真相。
  • 第四步,怎样让你的故事逼格满满?王天挺将教你提高故事高级感的三种方法、故事开头和结尾的十种方式。
  • 第五步,如何将故事讲得跟电影一样好看?杜强会教你捕捉好细节的5种方法,辨认好细节的4个指标,并告诉你如何避开误区,找到真实的细节,让故事写得像电影一样充满画面感。


当然,要想完全GET到这门技能,持之以恒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学而时习之”。要坚信,讲好一个故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的“老师傅”在传授方法秘籍的同时,也会陪伴你在写作的道路上逐步成长。


互动答疑,批改作业,写作同好圈和成长社群。南周历时三个月打造的系列课程《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让写作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而成为对话自我、映射时代的“秘密武器”。


写作的江湖还在,但老师傅不常在。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仍希望秉持人文坚守与新闻理想,不是标题党心经,也不只是10w+爆款秘笈,我们有的是沉甸甸的写作“笨功夫”。期待你成为我们的同道者。


南方周末新闻奖、瑞士真实故事奖、 腾讯谷雨奖得主及评委 倾囊相授故事写作秘诀 11月15日正式开营 原价488元 现只需299元 立即扫码 加入学习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9张图片
适宜人群
想打好写作基础、提高成绩的学生
想学习中国式特稿写作秘诀的媒体人 时刻与文字打交道的内容从业者 想提高讲故事技巧与沟通能力的职场人


超值福利
一、5节深度大课,干货不断,还有2节来加餐


加入训练营,将收获5节讲师大课,每节课讲解90分钟,答疑30分钟;另外加赠两节嘉宾分享课!
2019年11月15日起,每周五晚20:00,在小鹅通平台准时开讲,错过可回听课程,支持手机和微信电脑端学习。 二、陪伴式学习社群,助教督导陪伴,还有机会和讲师沟通


购课后,请务必添加小南微信(infzm-xn),备注【南周写作训练营学员】,发送订单截图等待审核,小南拉你进入【学习群】。


三、讲师点评作业,孵化优秀写手


学员按时提交课后作业至邮箱[email protected],讲师会择优在社群里分析点评。


结课后,学员可提交一篇长篇作品,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刊登在南方周末APP、新媒体“真实故事计划”、“商业人物”或“谷雨实验室”上,优秀学员有机会成为南方周末、“真实故事计划”、“商业人物”等平台的实习生及正式员工。 四、特别福利!购课即可获赠实体图书


凡是购买【南方周末写作实战训练营】线上课程,均可获赠《光与热》、《头版》、《南周特稿》或《南方周末特稿手册》其中一本。(随机发货)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10张图片


备注:本课程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可反复回听,但无法退订、转让,敬请理解。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11张图片 原价488元 现只需299元 马上扫码,加入学习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12张图片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13张图片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14张图片 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_第1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曾闪闪发光的特稿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今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