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厌恶你了,朋友圈。

      每读到一条朋友圈就仿佛亲历了一个模糊影子的喃喃自语,短小的文字里头却有千万种人的性格,得到响应的多是同类。 很有意思。 

      曾经我很讨厌微信,四分五裂了我的现实生活,笃定着人用多了社交工具便会变得愚蠢。可是慢慢意识到,我对它的抵触恰恰来自对它的过分在意。它只是反映我心境的一面镜子罢了,工具本身没有错,束缚自己的反倒是我对微信的无力抗拒,或者是一种自我厌弃? 想明白了,对微信少了苛责用起来也就温柔了很多。

      从朋友圈能看到一个人的状态,是内心的纠结亟待宣泄,还是渴望通过优化自身形象坚定存在感,还是安静地记录自己的足迹。任何方式都很合理,但最怕的是少了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便很容易在这个虚拟社交世界里被错误引导,美化形象的可能走向哗众取宠,安静记录的或许永远理解不了沟通的力量。于是,现在的微信在我眼里,成了顺其自然的东西,不是习惯不是依赖,类似走上街了才会想起大众点评,真的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因为从小接触电脑早,对互联网、电子设备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学了传播学后又对其有着刻意的警觉,类似的矛盾出现在人生阶段的角角落落。就像明明不爱看古装言情大陆剧,但学生生涯却每每心痒得不行,一旦逮着机会便通宵达旦。 弦绷得越紧反弹力便越大,每一次的逃避“不准看电视!不准吃零食!不准……”又何尝不是一遍遍的强调呢?只会更加增强这些“禁忌”在自己这的存在感罢了。

      不妨试着坐下来,对这些趋于畸形的“迷恋”们问声好,轻轻地对它说:嘿,你好。我们面对面开始好好谈谈吧。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迎客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厌恶你了,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