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妆博主宇芽昨天公开了自己遭受家暴的视频。
视频开头,宇芽在用力挣脱前男友的拉拽,但最后仍被他拖出电梯。这是宇芽在这段亲密关系里遭受的第四次家暴。
在这段视频被公布的前一天,韩国艺人具荷拉在家中离世,她曾遭受的暴力伤害也被再次提起。
此类事件一再将「家暴女性」推入舆论中心,今天下午,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分局发出通报,相关部门已介入对「宇芽家暴事件」的调查。很难想象,在宇芽背后,在很多缺乏曝光的角落,还有多少女性正遭受家暴却孤立无助、选择沉默。
据全国妇联 2016 年的统计数据,在全国 2.7 亿个家庭中,30% 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平均每 7.4 秒就会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的殴打;在我国,每年有 15.7 万妇女自杀,其中因家庭暴力而自杀的妇女占到了 60%;此外,据最高人民法院 2014 年公布的数据,10% 的故意杀人案件涉及家庭暴力,而离婚案中 1/4 与家庭暴力有关。
这一个个令人咋舌的数据无一不在显示家暴狰狞的面孔,但对于家暴女性,引发热议的往往是单一事件的表层,盘踞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性别规范往往被无声忽视了,但从长久来看,正是这些社会文化和性别规范为施暴者提供了「合理性」。
宇芽在微博中提到,第一次被家暴后,她原谅了对方,因为是「第一次」。
可以说,这是受暴女性的典型认知误区,家暴没有第一次,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家暴中,恶性暴力往往与温馨甜蜜交替发生,逐渐形成暴力循环,而贯穿在这个循环中的「原谅对方、接受现实、抱有希望」等心理都会成为受暴女性选择待在暴力关系中的原因。
瑞典社会学家艾娃·拉登格雷教授曾就此提出「暴力正常化」,指在持续的家庭暴力中,女性逐渐认为自己被打是正常的。具体到当下的生活,受暴女性常常将「对家庭负责」视作为人妻、为人母的美德,进而优先保全家庭,面对家暴则选择忍耐与退让,由此渐生的极端案例如今已不胜枚举。
若人身安全受到侵犯,则那些美德毫无意义,它们内在的迂腐与陈旧理应被识别出来,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过惯了这样的生活,将它屏蔽了,对之失敏了。
近来流行一个词,「恋爱脑」,常被用在女性身上,指的是恋爱中的女性奉行「恋爱至上」原则,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应和恋爱中另一半的需求。这明明是一种盲目、缺乏主见的行为,但如今却被渲染成了女性单纯可爱的表现,而这样的糖衣炮弹最能维护的,就是恋爱中男女两性的不对等关系,男性居于具有「恋爱脑」的女性之上,传统的性别权力机制得到强化。
再如,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论,说随丈夫出门的女人一定要打扮得体,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丈夫争取面子,且在外人面前,要对丈夫温和顺从。
正如宇芽在微博中提到的,「我得随时听候他的差遣,不仅在精神上完全服从他,在钱财上几乎也是有求必应」——这种习以为常的相处方式在未发生暴力事件时,能够充分显示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夫唱妇随」,也会被化约成夫妻和睦的表现,但随之更严肃的事情被遮蔽了:在性别权力悬殊的环境中,这种设定反映的是「要求女性从属于男性的一切需求」,换句话说,女性被物化为显示男性地位与身份的一种工具,需要填满他们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而无视女性自我需求、物化女性的行为还不止这些。
前不久,马思纯的小肚腩登上微博热搜,众网友给马思纯建言献策,说女明星怎么可以有小肚腩?赶紧减肥吧!马思纯索性 P 了一张畸形蚂蚁腰回应全网,说减肥目标就是要瘦成那样。
紧接着,钢琴家演奏家吉娜·爱丽丝的登上了微博热搜,原因是身材好得像「真人芭比」。
把时间再往前推,则是对诸如「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的热议——人们总喜欢为女性的身体制定测量指标,并将之作为美与丑的判断标准,喜好也都由此作分野,这便使女性成了供社会观赏的对象,以审美客体的身份活跃在社会文化中,而男性则是其中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在刚刚结束的金鸡奖颁奖典礼中,倪妮以一袭长裙收获网友的热情点赞,「宛若公主」、「白到发光」。
但之后,在颁奖典礼的后台,倪妮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我没有作品,真的没有底气接受你们采访,你们等我哪天提名了给你们做。」在倪妮被关注与拒绝关注的落差之间,是过分关注女性身体所显示的空虚的那一面:无视女性对精神、事业等自我发展的需求。
当被物化的女性与消费主义结合,便催生出了猥琐的营销策略。曾在路上看到一个洗衣店的广告,引人注目的广告牌上写着「没有女朋友,也可以解放双手」, 言外之意,就是把女朋友的存在价值等同于洗衣店的功能,且隐含了「服务于男性」的认知。
绝味鸭脖曾制作过一张营销海报,里面的女性人物只身穿一条内裤,双脚则被锁链捆锁,文案充斥着「鲜、嫩、多汁、想要吗」等擦边球字眼,海报后来虽被撤下,但这种为博关注度而以女性身体夺眼球的方式在被商家继续利用,如曾引得众人讨伐的椰树牌椰汁的广告。
其实,对女性的物化不仅存在于对成年女性的物化,还包括对女童的物化,比如风靡全网络的表情包女孩权律二。权律二走红后,不少商家将其肖像用作盈利工具,更有甚者将其宣扬为「可爱女友」的标准形象。
再如戚薇的女儿 lucky 因喜欢彩妆而被叫作「化妆品狂魔」,并因此在网络圈粉无数,但实际上,lucky 走红的关键仍是她被放大为成人风格的言行和喜好,如此一来,这些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被视作「小女人」,进而被嫁接到成人世界,成为其凝视和消费的对象,也延续了对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
而物化女性的另一个层面,则体现在女性的自我物化,最显著的就是在男性审美霸权之下,加工、改造自己的身体,使之符合男权社会的需求。如今,在各色「美白」、「去皱」的广告中,化妆品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保护皮肤的功能,而逐渐演变成女性改造自己时所要拥抱的「神话」,不同功能的化妆品不断刺激女性对自己形象的改造欲望,进而使女性不断迎合男性主宰的审美体制,逐渐丧失作为审美主体的话语权。
再如,瘦身和整容已逐渐成为女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甚至越来越日常,以此不断向社会中占主流的审美规范靠近,这显示的亦是女性对自我的物化。
尽管在宇芽公开家暴事件之后,不少博主就如何鉴别有暴力倾向的异性分享经验,但若找寻家暴发生的根源,离不开对社会性别文化的关注,充斥在期间的不平等现实时时都在提醒我们,打破对两性气质的刻板印象,并对女性的境遇保持充足的敏感,在遭遇不平等时积极发声。
昨天勇敢发声的宇芽,或许救了下一个宇芽。
黑看完王大仁的vlog,我偷窥到好多纽约上东区时装大神的日常
他也太能吃了
“成日”与性感女郎打交道的《男人装》主编,却说自己没生活 | Item Says
比起那些陪伴灵魂的人,更难遇见的也许是陪伴一生的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