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过,你不改也可;有些人的过,你不得不改,而且要大力改

王阳明说:过错这东西,哪怕是伟大的贤人也在所难免,但是并不妨碍他最终成为伟大的贤人,因为他有了过错就能够改正。那么,王阳明所说的过是哪些过呢?

儒学大家吴光老师说:

一是道德上的过错;一是工作上的过失或者决策上的失误;

那么企业家遇到类似的过错该怎么办呢?能不能立马把它找出来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工作中的案例,看看这究竟是谁的过错?

有些人的过,你不改也可;有些人的过,你不得不改,而且要大力改_第1张图片

某企业的组装车间在一天工作结束后进行盘点,一位员工发现多出了一个螺丝,这意味着其中有一台产品少了一个螺丝,于是他把这个情况向上级做了报告。企业主管听取报告后,立即要求全员对当天的产品进行返工。次日早上,召开了一个“这是谁的过错”的研讨。

1:员工的过错,他没有按照操作规范;(员工表示:我承认是我的过失,但是也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而且我一直是按照操作规范来做的)

2:这个员工有过错,是小过,因为他把这个情况及时报告了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应该予以奖励;(说这话的是车间负责人,他认为自己没有过)

3:这是管理者的过,因为管理者没有考虑到组装过程中除了操作规范之外,人偶尔会犯的失误;(说这个观点的是外部的咨询顾问,他说万一产品流入市场,对于产品的影响伤害极大,而管理者难辞其咎)

4:都有过错。我们现在是每天对自己当天的工作进行复盘,那可否半天一次?可否自己二个小时一次自我核对?(这是该司老板的意见。他觉得责任首先在于自己,任何时候出了问题,自己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同时,他要求把这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看看机器人是否可以代替人工操作?)

以上的观点你认同吗?

那为什么看上去这么一件很小的事情,对于过的界定却是这么不一样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每个人评估过的角度不一样,站在的立场不一样。比如企业老板站在公司全面的观点出发,认为与企业经营不一样的意识或者行为就是过。如果这位企业家对于自己做企业做产品都很有自己的追求,就会把向顾客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放在第一位,而任何违背这个目标的就是过错。

2:很多过,在某些状态是很难看出来的。举个例子,你如何证明他是无心之过?或者如何来描述这个过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不信,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那些过,哪些是真实的需要改的,哪些是为了应景的?

某机构组织了一次改过的议案。大家都明确表示要在三个月内改掉自己身上的一种过,还专门请了一个心学专家来点评:

因为女朋友,我要戒烟,或戒酒

(点评:是真实的理由吗?那结婚后,你依然会戒烟戒酒吗?)

同事经常说我激动,我要做到不生气

(点评:你是经常情绪化吗?如果你的志向不在于修行,那么,生气的时候,你内心如何来面对生气时=“怒”的状态呢?)

我要戒掉懒的习惯,每天六点起床

(点评:为什么要改呢?是妨碍了工作还是影响了学习?没有看到立志的方向,改掉的过依然会重来,或有新的毛病产生);

听了大德的话,我要日行一善。

(点评:如果你的志向是做一个大善人,那这个改过就很有针对性了。)

有些人的过,你不改也可;有些人的过,你不得不改,而且要大力改_第2张图片

三个月过去了,很多人在报告中说:这三个月中,虽然好几次想放弃,但是想想大家一起在做,而且只有三个月,我就熬下去了。至于效果如何,好像内心还是有点抵触的。

所以点评老师说:立志和改过是一对儿。你不真正立志,就很难真切的改掉自己身上的过,因为这个过,在你而言,也并不是那么真真切切的。

现实中,有各种形态的过,也有各种大小的过,也有各种成因的过;有的看的清楚,有的看不明白,有的是似是而非;有的在你看来是过,对他而言却不是;有的是关乎到个人的,有的确是关乎到组织的,那究竟要怎么样可以改掉自己身上的那些真真切切的过呢?

比如我们拿企业家来做个案例。

所谓企业家,我们先做个界定:就是真正有着或者正在尝试着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企业经营者,他们有着自己清晰的目标,而且把个人修为的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合二为一。在我们研讨会上,经过沟通,有这么几种观点:

1:如果这个行为(或意识),已经影响到了我的三观,或者说是背离了我的立志,那么肯定就是过了;

2:如果这个行为(或意识),已经对组织有不利的影响,或者是对于我带领组织一起努力有不利的影响,那么肯定就是过了;

3:如果这个行为(或决策),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判断,或者是我的无知者无畏,或者是根据历史经验,那么应该也是过了。

你看到了吧?看上去企业家风光无限,可是他对于过的认识,理解,判断也受到很多制约,不能够像常人一样任性而为。然而更大的问题是,现实中,真的有如此清晰明确的过吗?好像未必。因为很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而且都在不断变化的,你往往难以看到本质。

所以:如果你刚开始修行或立志尚未真切笃实或者三观还不是非常稳定,“这个行为或者意识或者决策”就有可能渗透进来,这个时候,这个过的功能很有可能是一个试金石但也可能是毒品了。

因为,当那些类似于

私欲/偏见/不良情绪/不良习气

就有可能悄悄的冒出来

而你却不一定能够一眼看清楚

事实上,我们相信企业家是有各自的判断方法和体系的。比如我们在前篇文章中提及的“在爱和价值中快乐修行”,说的就是用“中道”管理,来让自己良知清澈,应变无穷:努力学习,克去私欲,不走极端,从本质出发,抓住事物的两端,等待时机,找出最合适的办法。

那么,那些还没有真正立志成为企业家的老板们该怎么办呢?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先想明白,然后再立志。如果志向不是真切笃实,你改过的过程中会越改越多,就会愈发痛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些人的过,你不改也可;有些人的过,你不得不改,而且要大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