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对孩子下半年出生的家长来说,是否让孩子尽早读一年级,抢跑小学阶段是个大问题。提早小学学习,虽能弥补出生时间的差距,但不免在生理上落后他人。下半年的孩子要不要抢跑?课后时间与兴趣班如何管理?家长对小学教育又存在哪些误解?下文中,全国十大明星校长之一,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将为我们讲述小学教育的真谛。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瞭望智库”(ID:zhczyi)
文丨库叔 编丨Travis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而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承担着莫大的作用。
但是,诸多人对小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解,比如,认为小学教育很简单,无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孩子越早上学越好;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补习班与兴趣班一拥而上等等。
小学该怎么上?全国十大明星校长之一、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为你讲述小学教育的真谛。
抢跑入学好不好?
我们国家标准的小学入学年龄是6周岁,具体地说,就是前一年9月1号以后到入学当年8月31号之间满6周岁的孩子,其中9月1号和8月31号都包含在其中。
为什么是6岁,不是5岁,也不是7岁?
因为总体特征显示,6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开始有了系统学习新知的需求。
听说有一些年轻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会想办法,甚至动用医学手段把孩子的生日提前到9月1号以前,就为了孩子将来进小学的时候可以提前一年。
我在这里要强调,必须年满6岁,不要抢跑。要知道:
新生儿的差异是按天算的;
婴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月算的;
幼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季度算的。
即使到了儿童期,半年的年龄差也会在孩子们的各种行为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
就普遍性来说:
秋冬季出生的孩子一遍就能够听懂的内容,在春夏季出生的孩子那里可能需要多两遍;
秋冬季的孩子能够轻松达标的一项体育成绩,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练习几次。
可以说,春夏季出生的孩子,在实际的低年级学习中是比较吃亏的。
而且,利用各种办法提前入学抢跑了的孩子,在班上往往成了“小字辈儿”,总爱跟着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玩耍,久而久之养成从众心理,缺乏领导或管理的能力,这样的缺失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但造成的影响是无法补救的。
如果你的孩子出生在秋天,我觉得这是命运给孩子的一件礼物,他的行为能力、心智都是在同级的孩子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生长发展的那一个,他就有可能轻松自如地进入小学阶段。
做父母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收回这份礼物呢?
当然,千千万万个孩子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或者超常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家长和相关部门要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和考量后才能决定,他们可以错后或者提前入学。
那是不是说,在9月1号前庆祝了6岁生日的孩子,就能够很好地融入到规律的学习生活,轻松应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呢?
当然不是,孩子的行为年龄可能比他的生理年龄更有说服力。
我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参考国外一些机构的行为能力清单,列举出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家长们预判孩子对于一年级生活的适应能力:
能和你一起或者独自安静地看完一本绘本书;
能区分生活中不同的物体,属于球体、长方体、立方体等;
能认识自己的名字,能够写或者画出来;
知道正确的握笔姿势;
能数数到20以上(不用更多了),能理解加减法的意思;
知道自己的生日;
在离家两个路口之外,能找到回家的路;
会从头顶扔球;
能骑尺寸适合的单车;
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能独立完成上厕所的全部过程;
需要的时候,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望;
需要的时候,愿意和能够求助。
理想化的状态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够满足以上13个项目,但总免不了有少数几项无法达到,这完全没有关系,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准备好。
只是,父母需要判断一下,是从未尝试和练习?还是能力不能达到?要投入更多一些的关注和引导。
一年级知识太容易?
很多人对小学教育都有误解。一说到小学,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教授的知识太容易了,无非是“1+1=2”,好像谁都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这也造成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不太被重视。
但是,作为一名拥有50多年中小学教育经验的老教师,我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愈发觉得小学教育太重要了,特别是意味着求学生涯开始的一年级,一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形式是全日制的课堂教育:
孩子们每天一早就来到学校,
听铃声进入课堂、听老师讲课,
下课和同学做游戏、交流感情,
回家复习预习功课,
在运动会上为班级的荣誉团结奋斗,
在社会课堂上观察了解真实的生活,
……
这一切,都是形式,都是载体。
这些形式和载体的目标是:
让同学们掌握方法——学习的方法,和这个世界、和他人、和自己沟通的方法;
发现乐趣——发现学习的乐趣、参与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
激发发现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帮助朋友的能力,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幸福提供多一种可能的能力。
简而言之,一年级的基础教育就是“成为人”的教育。
虽然这些目标的实现,无法像成绩一样被考核,比如我们无法给一个孩子的性格好坏打分。
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所滋养的品德和素养,恰恰是一个孩子成长道路的基石,是孩子成才与否的关键。
有时,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是缺位的,尤其是破裂的家庭,会直接影响孩子们“成为人”的养成。
我们调查发现这个比例还不少,身处如此环境的孩子,大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
这样的孩子往往走两个极端;
一部分可能很要强,很优秀,
但大部分都有可能成为问题儿童,他们常常是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施暴者。
比如,我有一个学生在单亲家庭里长大,他的父亲经常暴揍他,而他被揍之后,就会找别的孩子发泄。
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别人打成这个样子?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比我还狠,你看他把我鼻子都打歪了。
像这样案例其实有很多,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加大弥补力度,很多老师就会花更多精力在这些孩子身上。
分数到底重不重要?
说完孩子们“成为人”的教育,我们还需要说一下分数的意义。
从整个小学教育,或者更长的基础教育期来说,过分追求分数,会影响孩子只看到枝节,而看不到全局,所以分数不重要。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我提倡:要考100分!
为什么一年级和别的年级不一样呢?
首先,一年级的核心任务,是基础知识的搭建,没有需要融会贯通的内容,获得100分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常见不少刚入一年级的班级,一次小测验下来,恨不得大半个班都是100分。
此外,一年级是孩子对“学习”这件事,建立最初观念的时候。如果一上来,我们就先定基调:孩子,分数不重要啊,只要你努力了就行——“努力”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一时半会是没办法理解的。
鼓励孩子争取100分,就是在学习的最初给孩子一个有激励力的心理高位:我很棒,我完全有能力学好功课。人都是有求胜求好的心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希望保持下去。
而且,有趣的是,这个时间的好成绩,也没有那么容易骄傲起来,因为班级里同样100分的同学有好多呢。
每年看到一年级新生放学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妈妈,妈妈,我今天数学、语文都是100分!”
“哎哟,我家孩子怎么这么厉害呀……”
“我们全班都很厉害的,我们有二十几个100分!”
“全都这么厉害呀……”
“对呀,还有更厉害的,我跟你说呀……”
每每听到这样的对话,我都会心里一乐,孩子们呀,我们要的,就是你们的这个劲儿啊。
相反,如果孩子在一年级就被鼓励忽视分数,本来可以很容易就掌握的知识,本来可以马上提醒改正的马虎、书写不认真等小问题,也可能被忽视。这些小问题,会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变成习惯,到时候再想往回扳可就费劲了。
在一年级的时候,鼓励孩子争取最好的成绩,不是唯分数论,而是一种有效、有益的激励手段,是让孩子在学习生涯最开始的时候,养好习惯、尝到甜头。
但需要注意的是,100分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苛求。
养好习惯,学习的过程就轻松;尝到甜头,就乐于到学校,一直甜下去。
但我同样要强调的是:对于长远的学习生涯来说,分数确实是不重要的,一年级的100分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在孩子的整个人生旅途中,100分只代表某个时间里,卷面上这些有限的知识里,他没有问题。别的,什么都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说明。
它不能说明孩子的智慧,也不能说明孩子的能力和素质;它不能说明你是一个好人,也不能说明你是坏人。
该不该报兴趣班?
谈完课堂教育,再来说一下课外时间。
我非常不赞成“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说法。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更别提有的家长还想抢跑,给孩子们报很多的兴趣班。
现在报兴趣班,不是因为孩子有兴趣,而是因为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学跳舞或者学弹钢琴,功利一些的更是认为,学这个兴趣班,升学的时候就能得到加分。
当然,现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了,到2020年前,各种特长生将会被陆续取消。
我觉得取消特长生是对的,那是不是说我们就不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了?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让他们拥有各异的兴趣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那家长们如何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呢?这其实和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
家庭氛围是多种多样的;
有运动进取型的;
有书香沉静型的;
有欢乐搞怪型的;
也有宽厚沉稳型的;
……
父母的气质类型相得益彰或者互相磨砺,慢慢搭出了一个家庭氛围的基调,然后孩子带着自己天生的气质加入其中,虽然会带来些许冲击,但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孩子有引导性的影响:
妈妈要到附近的公园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
爸爸最近的工作,需要查证一些的资料,孩子要不要来帮忙?
奶奶今天要做一道又简单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
爷爷最近书法练得很投入,孩子来研个墨、展个纸吧
……
在家人做的事情中,只要有可能、有时间就邀请孩子来参与,他的兴趣和特长往往就这样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随之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我之前有一个学生,从小特别爱说话,口才非常好,家长顺势给他报了语言表演班,我们学校也为他提供上台说相声的机会。现在,他是一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
在诸多的兴趣中,家长们大多数都很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那么,如何在家里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氛围呢?
首先,家里有书,有适龄且符合孩子兴趣点的书;
其次,有手不释卷的父母,就是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理由;
最后,有阅读的硬件准备——方便找书取书的书架、一个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护眼的光线。
当然,也有家长跟我说:我们大人就是不爱看书怎么办。这个确实很难办了,没有包办包好的办法。
不过,家长们可以试试反过来让孩子做你的阅读导师,帮你规划书目,在网络大促销的时候抢购图书,指导你的阅读进度……
也许你最后还是没有爱上阅读,但是孩子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没准儿就爱上了。
三点半难题怎么破?
所谓“三点半难题”,是指现在小学放学时间越来越早,很多学校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这个时间点对于家长接孩子是一大难题。
这个问题以前是不存在,因为那个时候小学都是五六点放学。一般的正课上到三点半,三点半后再上两节辅导课,也就是学校把学生们统一管起来。
而近几年,辅导课被逐渐禁止,小学的放学时间也就提前到了三点半,孩子去哪儿,成了社会问题。
老师不参与辅导了,很多教育机构就挤进来了,这些教育机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但随之衍生的新问题更加严峻——
首先,整个课外班行业以盈利为目的,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其次,教育机构鱼龙混杂,存在很多不正规的学校;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接触到的教育机构老师,很多都没有受过正规培训。这些被利益驱使而聚集在一起的老师,只是为了赚钱,无法真的带给孩子们知识。
那么,三点半问题如何破呢?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了基本思路,那就是实行弹性放学时间:
第一,明确放学之后不属于义务教育,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贴;
第二,可以与家长协商,建立谈判机制,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
第三,注意不要把这段时间又变成课堂教育的延伸。
我认为,可以尝试这样:还是政府买单,但是把钱给学校,让学校来自主管理。毕竟,学校是最具有条件的为学生提供教学的场所。
三点期望:求知、做人、做事
最后,分享一下我在开学典礼上给孩子们讲过的期望。主要有三点,希望孩子们:一学求知,二学做人,三学做事。
关于求知。现在的求知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就是好好读书,现在则要求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实践。
关于做人:
首先,要做有志向的人,志向可大可小,但必须要有,否则会碌碌无为;
其次,要做自律的人,要懂得管理自己、要求自己;
最后,要做友善的人,这个友善是广义的,不光是礼貌待人,也包括肯定自己。
这三个目标其实浓缩了我们中国的核心素养。
关于做事。做事也有三要义,要有创造性、会合作、讲诚信有担当。
这是我给孩子们提出的一个努力方向,我也十分相信,我们的学生会一代更比一代强,共同担负起国之重任。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0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