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

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_第1张图片

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_第2张图片


内容来源 :本文摘编中信 出版集团出品 吴军人生进阶三部曲《见识》《态度》《格局》套数书稿,笔记侠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封面设计 & 责编| 丽丽 第 4363篇深度好文: 5179字| 8分钟阅读

点此听精华版音频 ↑ 更多精彩内容,还需阅读全文哦

读书笔记文化生活


本文优质度:★★★+ 口感:紫薯味饼干


笔记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 公司该如何权衡员工、顾客和股东之间的利益?

  • 在职场上,为什么不可能对所有人都好?

  • 职场生态里,如何避免被腐食者盯上?


2018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以下简称“美联航”)出了一则大新闻。因为超售机票,还要安排三位内部员工乘机,导致座位不够,美联航便将一位越南裔乘客拖下飞机。


这位乘客找律师诉诸法律手段,美联航也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了这件事情。据我的律师朋友估计,和解金额应该在几百万到几千万美元之间。


当时,很多媒体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早知这样,把我拖下飞机好了”。
但事实上,就算真把持这种观点的人拖下飞机,他们可能马上就接受那 800 美元的代购券补偿了。 大部分人只是嘴上硬,真遇到事情就不行了, 这种评论不看也罢。


第二种,狂骂美联航以及美国的航空公司,特别是指责它们超售机票。
其实,超售机票是世界航空业的行内规则,否则绝大部分航空公司都会亏损。 这一点我也不做评论。


第三种,指责美联航为了照顾内部员工利益而损害顾客利益, 因此认为美联航不是一家好公司。


美联航照顾员工利益不假,由于它经过几次破产重组,工会成了美联航的大股东,员工的利益自然被放在前面。


但问题是, 把员工利益而不是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就不是好公司吗?恐怕也不是这样的。

一、三种好公司


托尔斯泰写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好的公司却未必相似。


总体而言,好公司可以分成三种:对员工好,对顾客好, 以及对投资人好。


任何公司都需要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和投资人利益。


但是,这三者常常无法兼得,就如同不可能既让马儿跑得快,又让马儿不吃草,还要让马儿不掉膘。


如果一个行业发展得很快,蛋糕变得很大,又很容易分,那么三者的利益看似都能兼顾到。

但任何市场都有饱和的一天,那时候,这三者的利益就近乎一个零和游戏,无法再兼顾彼此。


IBM 在小沃森时期(20 世纪 50 ~ 70 年代)对员工很好,对投资人和顾客也很好。但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公司发展停滞,就顾不上员工的利益了,福利越来越差。


甚至为了降低成本,IBM 将大量在美国的工作转移到印度。在郭士纳接手 IBM 后的 20 年里,IBM 的营业额没有增长,利润倒是涨了很多,这就是节省人员成本的结果。


这样一来,投资人很高兴,但是员工和顾客不再满意。航空业的情况比 IBM 还惨,让它兼顾各方利益更是不可能。


最终,所有公司必须在员工、消费者和投资人之间做一个选择。不论选择哪一方的利益优先,都有好公司和坏公司之分。

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_第3张图片


我们熟知的星巴克就是优先维护员工利益的好公司,而这样的选择和老板舒尔茨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舒尔茨的父亲在一家企业工作时,曾经因为脚受伤无法上班。那家企业对员工极为糟糕, 舒尔茨的父亲不仅没有收入,还得不到救治。


舒尔茨从此下定决心,如果自己将来办公司,一定要优先保证员工利益。他后来确实是这么做的,星巴克的临时工都有医疗保险。


舒尔茨时常来中国,每次和员工开会都只是讲讲心灵鸡汤的故事,鼓励一下大家, 从来不批评下属。


像星巴克这样以员工为优先的公司还有谷歌、腾讯、基因泰克等。谷歌已经很多年被评为美国最佳雇主,而之前获得这个荣誉的常常是基因泰克。


不过,由于员工福利太好,谷歌的股票表现远没有同量级的 IT(信息技术)大企业好。


选择顾客优先的好公司也有不少,比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美国运通等。 我在谷歌的一个同事来自亚马逊,现在是谷歌搜索部门的副总裁,当初我是他的面试官。


等他到谷歌上班后,我问他对亚马逊的印象,他只说了一个词:frugal (节省)
我还有很多朋友在亚马逊工作,都说公司的福利比较差,特别是医疗保险。 但是看在股票疯涨的分儿上,他们一般也就不介意福利了。

不过,亚马逊对顾客——无论是商业伙伴还是个人——态度一直很好,它做的很多工作就是为了方便顾客。至于美国运通, 对顾客,特别是对那些高收入的顾客,简直好得不得了。

还有一种公司,对投资人很好。


这种公司很多,巴菲特投资的那些公司大多如此,比如 IT 行业的 IBM、英特尔和苹果等,它们总是不断地派息、回购股票。对巴菲特来讲,它们就是“现金奶牛”。


不过,对员工、顾客和投资人都不好的公司也不少。比如国内曾经有一家半导体公司,上市前耍滑头,把员工期权的行权价格(员工购买股票的成本)由人民币换成美元(比如,由 10 元人民币变成了 10 美元),结果大部分员工辛苦几年却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


同时,它对投资人和顾客也不好。投资人经常抱怨找不到首席执行官,而顾客则对它那完全没有品质保证的产品很头疼。


类似的还有不少互联网公司,它们不仅拖欠员工工资,让所有投资人的钱打了水漂,还不遵守对顾客的服务合同。当然,这些企业难以持久,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想强调的是,全世界的公司虽然很多,但是能在一方面做得很好,另外两方面做得不太差,就很不错了。


试图同时讨好三方就如同水中捞月、缘木求鱼,最后反而成了哪方利益都照顾不好的坏典型。

不仅公司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在职场上,我们很难对所有人都很好。不过,有三个群体值得我们重点关注:领导,下属和周围同事。


虽然很多人想同时让三者都满意,但实际上做不到。因此,在职场上,比较简单而有效的生存之道是根据我们的特长保住一头。


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_第4张图片


要么对领导负责,要么对周围同事和下属负责, 要么对公司负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损害其他两方的利益。


对公司负责的人,只要干得好,领导即便不喜欢这个人也会认了,因为公司缺不了他。如果领导聪明一点儿,应该把这种人看成自己的资源。


对领导负责就不用说了,只要领导不倒台,这种人就有人罩着;不过,领导倒台了,这种人就不保了。


这时候,他们最好识趣地主动换一个地方,因为他们过去难免得罪过不少人。


对周围同事和下属负责的人看上去最容易受欺负,但他们常常用同事和下属锁定自己在公司里的安全地位。


当这种人和领导有矛盾时,公司甚至会保护他,赶走领导。因为这个人一走,可能会带走一大片人,而那个领导则可能是一个已经被架空的人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看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长, 才是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则。

二、职场生态里 如何避免被腐食者盯上?

但是没有谁是不败的,职场上的生态和自然界的生态一样,人数比较多的单位往往存在腐食者。


一方面,腐食者对我们是一个威胁,被他们盯上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每一次公司裁员,被腐食者盯上的人很容易成为牺牲品。


另一方面,腐食者在帮助我们清理环境,给我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如没有腐食者就没有自然界的进化一样,如果一个单位里没有腐食现象,所有人无论能力高低、业绩好坏、同事间相处得是否融洽,最后都不会被淘汰,那么这个挤满了不作为个体的单位自己就会死掉。


但每个人都要争取做生态里健康的一环,针对腐食者的这些特性,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成为腐食者攻击的对象。


腐食者不会攻击什么样的人呢?就如同秃鹫不会攻击健康动物,做空者不会做空牛气冲天的股票一样,腐食者不会主动攻击那些根基牢固、风头正盛的人。


在单位里,有的人即使暂时落魄,腐食者也知道他将来必定能东山再起。


腐食者不仅依然对他比较客气,甚至还会帮助他(如同在股市上抄底一样)


反之,如果腐食者认定一个人永远不会有大出息,在需要找一只替罪羊的时候就会对此人出手,各种倒霉事就会落到这个人头上。

三、了解管理层 才能理解处境的危险

什么人最容易成为腐食者的牺牲品呢?我把他们归结成 5 种人。不过,在介绍这 5 种人之前,我想先讲一讲公司里各个层级管理者的心里话。


这些话是他们平日内心所想却又不好意思说的。只有了解了管理者的想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 5 种人的处境很危险。

首先,管理者的地位常常取决于团队的规模。管理 100 个人的管理者,在单位里的重要性通常高于只管 10 个人的管理者。除非后者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精英团队。


通常,管理者要往上爬,就要将自己做的事情表现得很重要,不断扩张自己的团队。


我有一个在微软做到副总裁级别的朋友, 他在被提升之前和我讲,他要努力将自己的团队从 100 多人扩大到 1000 人,这样他就可以当副总裁了。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管理者一般也不会解雇自己的手下,即便那些人做得很差。也就是说,管理者通常不会扮演腐食者的角色。


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_第5张图片


这样一看,公司中层干部和公司在利益上是有冲突的,而公司和基层员工的矛盾反而较小。我在给一些公司把脉时,最常给出的建议就是让它们辞掉一些中层干部。


其次,现在在任何单位里,业绩几乎只来自极少数人。也就是说,就算团队里的绝大部分人离开了,单位的业绩也不会有丝毫影响。这意味着,绝大部分人都可能成为腐食者攻击的目标。

四、为什么职场上存在庸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部分单位要养这么多庸人呢?原因有很多,单位不同,原因也不尽相同。除了维护团队规模之外,通常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为了找到最有用、产出最高的少数能人(他们通常只占团队成员的 10% ~ 20%),管理者不得不招上 100% 的人。


因为“能”或“不能”很难从简历中看出来,甚至很难通过简短的面试就下定论,管理者得把人招进来,用一用才知道。


第二,管理者的领导其实知道中层干部心里的那点儿小九九, 因此他们每年会要求中层干部淘汰一些绩效差的员工。而中层干部不愿意缩小团队规模,便会在能扩张时尽量扩张,等到年终淘汰掉一些人后,团队还是能保持足够规模。


第三,对团队贡献最大的 10% ~ 20% 的能人是变动的。可能今年是这批人,明年就变成另外一批人。由于不知道明年哪朵云会下雨,领导者只好都保留着。


当然,那些情商太低、和所有同事都处不好关系的员工,因为那些人本身有缺陷,成为机构精简的对象本来就在情理之中。


而我们要说的这5 种人,他们本身没有什么过失,只是因为所处的位置、自身的能力和资历让他们位于被腐食盯住的危险位置。

五、避免成为这5种人

第一种人是本来就在领导者淘汰名单上的。不客气地讲,这些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被淘汰,以便管理者可以向上级交差。


比如,一个单位要求末位淘汰 3% 的员工,但这种事既不会有明文规定,也不会有文字记录,只会通过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传递, 以免搞得人心惶惶。


因此,这些人就成为每次末位淘汰或者裁员的对象。处在这种位置上的人其实应该有自知之明,因为他们每次绩效评估的排名都很靠后。


当然,靠后的原因未必是能力问题。总之,这些人一旦被列为淘汰的首选,最好赶快找下家,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第二种人是能力远达不到单位要求,当初只是出于各种原因被照顾进来的。在美国,这类人通常是因为平权而被聘用的;


在中国,则常常是因为人情关系。这类人总以为自己很安全,但他们在私下里是被歧视的,因为其他人都知道他们是被照顾进来的。


当然,领导者为了不惹麻烦,不会亲自触动这些人,但其他同事就不同了——他们为了自身安全,会将这些人赶走。


于是, 其他同事成了腐食者,而那些被照顾进来的人就是被腐食的对象。当大家都对这些人表示不满时,领导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他们请走了。


此时,其他同事会觉得领导者英明,甚至感激领导。

第三种人是一些职级和承担的责任不相称的资深人士。很多人觉得,资深人士人脉广,过去的功劳大,应该是最安全的,其实不然。从腐食者的角度看,他们中的一些人恰恰是最脆弱的。


如果一个人能维持不断晋升的势头,那么他的地位是安全的, 因为晋升代表他对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自然没有人敢惹他。


但是当一个人的上升势头已经停滞,且在一个职级上待了很长时间, 他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小。


一方面,他的收入比新人高很多;


另一方面,他的产出未必比别人高。 这时候,新人要往上走、升职级, 就要挤走在前面挡路的人。


因此,那些资深人士会成为腐食的对象。 要想避免这一点,需要能力和职级同步提升。 有些时候,职级提升得太快,能力跟不上,并非什么好事。

第四种人是不能为领导者带来价值的人,或者说既不能帮助领导者成功,也不能给同事带来帮助的人。


我在前文讲过,一个只需要 10 个人的领导者,可能会搞出一支 100 个人的团队。当然,任何领导者都不会让那 90 个人闲着, 他们会“创造”出一些事情给下属做。


只不过,这些事情对单位来讲可有可无。如果一个人被安排做这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在一个组织蒸蒸日上时,他的存在不会被挑战;可一旦有点风吹草动, 他就会成为腐食者的对象。

第五种人是还没有证明自己价值的新人,这既包括刚入职的员工,也包括刚刚从其他部门调过来的人。


一个公司一旦大规模裁员,这两种新人都是首当其冲被裁掉的,因为裁掉他们对单位业绩的影响几乎是零,对企业最安全。不过,当一个单位迅速发展时,这两种人是安全的,因为新人常常好使唤。


因此,如果想换部门,最好在单位比较景气的时候换,而不要选择它风雨飘摇的时候。领导者在遇到必须裁员的压力时,除非他已经考虑好了要淘汰的人,否则最不得罪人的做法就是让新人离开。

职场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健康起来,不要成为腐食者或者任何人攻击的对象。一个自身健康、各方面都被看好的员工,没有任何人会去自讨没趣地招惹他。


*文章为讲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笔记侠好文推荐:


哪有什么洪荒之力,只有30年如一日的脚踏实地
3问产品经理
魏杰:下一个10年,将造就一批新富翁

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_第6张图片


嘿,你在看吗?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军:团队养庸人的3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