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热门检索“陈冠希怒骂林志玲”引发的思考

由热门检索“陈冠希怒骂林志玲”引发的思考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网上有一条暴热的检索:陈冠希微博怒骂林志玲,言辞激烈粗俗不堪。

仅仅一天,百度搜索榜就有了近百页的相关内容。

多数都是吐槽陈牛X及各种脑洞大开的真相猜测。

每条相关微博的转评点赞数量秒数直飞,半小时十几万不在话下,一天好几百万的热点关注。

陈和林都是公众人物,在光环下面,有那么多恭维、附和、置顶。仔细观看,还发现后面跟着很多想从热点中捞一把的人。

堵热闹的人不在少数。


关注真相、热点的人永远多过关注事情背后人性丑陋的人。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中国人为啥喜欢凑热闹,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就是喜欢凑热闹,有人在打牌,站在旁边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比打牌的人还多得多。

有人争吵、打架了,中国人看;有人跳楼了,中国人看;有人跳水了,中国人看……

哪怕,打架、跳楼、跳水的这些人和围观者素不相识,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中国人仍然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但凡发生“热闹”,中国人便会围堵难散,特别在意结果,身临现场,直到这件事情完全结束,否则,他们就会四处打听,刨根究底,直到了解结果为止。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你看看,有人打架、落水、跳楼、争吵,却没有人劝架、呼救、救援、劝和。

究竟是当事人打架、落水,跳楼,争吵的真相更重要,还是人的生命更重要?

如果你不是围观者,而是当事人,细思不恐吗?

这么不美好的国人热闹情节就是一个悲剧。


同时,看看当事人,我们更能意味出一些问题。

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活生生一个飞蛾死在灯上现实写照,哪里有光热,哪里死亡,陈当年用了多久才元气稍有恢复?陈,一个死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今天要造热闹让别人死。内心阴暗,无人惊愕。

一个明知道陷入公众舆论暴力境地会有什么不公正的待遇的人,却要自己充当刽子手将另一个人推向这个灭人坑里,仁义何在?无人质问。

物伤其类,人同此心。

同在娱乐圈,兔死狐悲。


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难以自控。

但是——

即便是愤怒,一个明白是非,尊重他人的人,定然不会以恶语攻击他人,而且是在公众面前。

这是教养。

陈浮躁的内心是他的言语充满戾气的原因,国人贫乏的精神世界是他爱凑热闹的原因,无人责问事件背后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是社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问题。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们这些看客,可正曰是顶天立地的人吗?

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我当然知道,我这一番话,最后会成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又一个真实的案例。也可能遭遇千夫所指,但是,原谅我,我还是想做那个人人说谎的年代里讲真话的人,想做那个人人趋炎附势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人。

(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乌纳穆诺曾在《人生的悲惨感》里的一句话:希望见诸行动是博爱,美好见诸行动是善良。

《圣经》说:一个人心里所想的口里就发出来。

美好的人性应当是博爱而善良的。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陈,此番怒骂,无仁无义无德,可见其人格粗鄙,不可交之。

愿你我是成为一个内心柔软、恩慈良善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热门检索“陈冠希怒骂林志玲”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