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是真的冤,而李雪莲在法律上却是个伪命题!

据说,这是冯小刚20年喜剧电影里最牛逼的作品。随便一组关键词丢在华语电影市场上都新鲜得很──圆形构图、荒诞冤案、然而也许更令人期待的是,如何用冯小刚的方式去表达一个荒诞而敏感的典型中国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被随口认为是潘金莲的李雪莲,而你有没有她的勇气去说:“我不是!”        预告片里是一幅非同寻常的宋代山水画,散发着古典气息。慢慢地,这个圆形画幅底下出现了一个农村妇女,从春天走到冬天,从农村走到城市,整整20年。她就是这部电影的女主人公李雪莲。

这也许不是一部典型的冯式喜剧,而一切海报和预告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没有中产阶级梦想里的田园诗,这个故事里对每一个人物的拷问,可能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拷问。        有多少人觉得,李雪莲很冤。而一切的事情起因则是因为她要逃避计划生育,假离婚、弄假成真、丈夫劈腿还有了小三,留下一个孤儿寡母,最后还被负心人冤枉为潘金莲,简直要赶上窦娥冤了。

 李雪莲说自己很冤,可她冤在哪儿了?

可再细想一番,离婚是李雪莲同意的。离婚是假的,可离婚证是真的。所有的同情到这里似乎都被扇了一个大大的耳光:不懂法你赖谁?可是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就不是李雪莲了,没有了家庭还遭到诽谤,不找个地方说理,到死也不会瞑目。于是一个一开始就错了的故事,开始寻求法律的对,而法律的一切是对的吗?执行法律的人是对的吗?李雪莲觉得自己冤枉,是无罪的,难道真的无罪吗?

 一个李雪莲认定的冤案,怎么会将一连串官员拉下马?

荒诞的一个冤案,成为一个导火索。李雪莲开始了漫长的告状上访之旅。从县法院一直告到了北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到地方的法院去申诉,在她开始第六次告状时,鬼使磨般混进了人民代表大会,把告状路上的所有人都告了一遍。结果除了职位不高的审判员王公道之外,其他所有人全被撤职。李雪莲的对前夫的指控,在法律面前都是一个伪命题,却被她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一闹,让中间涉及的官员被撤职。

这也许就是令人好奇又似乎坦然接受的结果,一个小人物撬动了地球,一个农妇拉官下马,法律的严肃性似乎在中国社会是一个不确定的名词,道德法庭和真正的法庭角力的过程,产生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戏剧,而我们可能都是剧中人?

到底最后圆满了谁?

《我不是潘金莲》里,冯小刚算是拼命了──应用了华语电影从未出现过的圆形画幅。说起圆形,我们都会想到中国对圆最多的理解为“圆满”。而画幅变小,内容变少,观众会不自觉地更专注和聚焦于方寸里发生的故事。让观众无形地被赋予在这个电影中扮演的中立角色──既是知道所有的上帝视角,又是窥探一切的路人视角。

《我不是潘金莲》符合了所有荒诞故事的要素:所有人都有罪,所有人都无罪;一切看似对的,其实都是错的──李雪莲,用了26年去上访,去争一口气。中间有人被撤官职的,自己也落得母女不和,“我觉得你是潘金莲”这句话还没纠正过来,前夫就意外车祸去世。这个圆,最终圆满了谁?

今年9月初期,冯导曾经向各大媒体夸下海口,要用《我不是潘金莲》将11月烧烫?冲着冯小刚的这番豪言,已有不少人准备好去蹲零点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菊是真的冤,而李雪莲在法律上却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