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_第1张图片

著名作家刘一达先生2015年推出了京味长篇小说《传世猫碗》,这本书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过之后仍然是意犹未尽,能回味很久。昨天的节目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和过程,那今天,我们就让作家刘一达先生和您说说他和书中主人公白姥姥原型交往的故事。

刘一达老师是北京人。《北京晚报》高级记者,《人虫儿》《胡同根儿》《百年德性》《北京老规矩》等作品都出自他的手笔,并接连改编成电视剧,这也让咱们北京的听众和观众记住了刘一达老师的名字,他的名字在出版界和影视界都变得耳熟能详。那说到《传世猫碗》这部小说,书中的白姥姥是一位举止优雅的老太太。在民国时期老北京,少女时代的白姥姥是一名大家闺秀,她优雅漂亮,吸引着众多青年的目光。而男主角也是一个有着东城四少之一胜名的彭三爷。当这两个风华正茂的青年遇到一起的时候,爱情也许就理所应当的出现在了他们的身上。但是,这爱情在他们之间却成为了奢望,当时光的变幻,韶华逝去后,我们再看传世猫碗背后他们的爱情,却是如此的感天动地。那白姥姥这个人物有没有生活原型呢?本期节目中让我们来听我们节目的制作人小强对刘一达先生的采访。

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_第2张图片

刘一达和主持人徐德亮制作人小强合影



《传世猫碗》前言(2)刘一达

白姥姥的故事在我的脑子里转悠有十来年。我一直想把它写成小说,但又迟迟没舍得动笔。什么叫没舍得呀?简单说,就是怕把包饺子的面,给做成了疙瘩汤。她的故事太离奇,不,应该说很传奇。我担心写出来,不是原汁原味儿。说到这儿,您可能又犯疑惑了:不是虚构的故事吗?怎么还会有这样的顾虑呢?是呀,故事是虚构的,这没错儿,但虚构,并不等于信马由缰地胡编乱造。北京人干什么事儿,都讲究有没有谱儿。写作这活儿也如是,得有谱儿。什么叫有谱儿呀?说白了,就是有这码事儿。换句话说就是写出来的故事,生活中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再说明白点儿,写出来的故事得有鼻子有眼儿,不能云山雾罩,蒙人玩儿。所以,书中的那些人物几乎都有生活原型,只不过把张三的鼻子给安到李四脸上了,把李四的头发挪到王五头上了。书中的白姥姥,已经不是生活中的那个姥姥了。她的生活原型,是三个白姥姥,让我给“克隆”到一起了。


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_第3张图片
《传世猫碗》以御膳房于姓和彭姓两个御厨几代人的宿怨为伏笔,以老北京的“十大美女”之一、大家闺秀白姥姥与老北京的“东城四少”彭三爷的旷世之恋为主线,以一个出土的成化斗彩小碗的迷踪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缩了北京城从民国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和各种背景不同人物的命运。小说中,刘一达笔下的北京人有着豪放大气、侠肝义胆、忠诚执著、古道热肠,同时却中规中矩、守旧守缺、顽固倔强、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

刘一达在采访中透露,原来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并不是闭门造车的瞎编”。十多年前刘一达在晚报当记者时,经常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我当时觉得这些信写得非常诚恳,我被她的诚心诚意所感动,就见到这个读者,一看是个老太太。”刘一达回忆初次与“白姥姥”见面的印象,“这个老太太确实是我接触过的老太太中与众不同的,长得非常美,人也有气质。我之前采访过秦怡,秦怡90多岁了,依然保持美貌。这个老太太让我想到了秦怡,她的那种美貌和文雅,我感觉到她有不同一般的经历。”

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_第4张图片

“白姥姥”独居在家,养了两只猫,子女都长期居住在美国。“我见到她时她已经70多岁了,老太太退休前是101中学的英语老师,101中学之前就是北京的教会学校,当时北京教会学校有几所,我在小说里面都写到了。”

有一次老太太跟刘一达说了实情,她讲,她年轻时候有个恋人,就是小说中的“东城四少”彭三爷。“恋人因为打成右派发到青海去了,后来她就和别人结婚了。这个老太太的老伴儿去世以后,她就想跟老恋人见面,因为老情人在青海,一直没有结婚,她与旧时恋人已有40多年没有见过了,她想把这个老恋人接回北京,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圆他们年轻时的梦。”刘一达缓缓讲出这个北京老太太的故事,“本来都已经说好了,这边房子都腾出来了。突然他就没有音信了。老太太非常纳闷,专门到青海去了一趟。发现原来是老恋人发现得癌症了,为了不给老太太晚年生活带来麻烦,他到深山里在山崖上自杀了,留下了五六封遗书。这个故事一直埋葬在老太太的心中。”

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_第5张图片

“我也苦恼,反复琢磨这个选题。这个选题我怕糟蹋了,最后苦苦构思,写成了这本书。”刘一达说,老太太在给他讲完了以后就如释重负了,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给他来信。“我也很奇怪,怎么回事?我就到她家去了。一看门锁着,后来知道老太太也住院了。她临死之前我去看了看她,后来就去世了。”

“白姥姥是北京老太太中的又一种典型。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刘一达说,以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北京老太太,不是大宅门察言观色,能说会道,颇有心计,善于把家的老妇人,就是普通家庭勤俭持家,干事麻利,婆婆妈妈,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妇。像白姥姥这种既有老北京姑奶奶的范儿,又有西方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洋派,既有胡同文化的血脉,又有大宅门的家风,既有文化,又有姿色,既有纯朴热情,古道热肠,又有眉眼高低,情人事故,既有率直天真的一面,又有含蓄深沉的一面。“白姥姥是个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她身上体现出的恰恰是北京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既能显示出她的个性,又可以通过她的个性,看到北京人的性格。”刘一达说。

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_第6张图片
《传世猫碗》不算采访、积累素材和构思,从动笔创作到最后一稿的完成,前后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其中大约有两年是用来修改的。小说最初写了40多万字,完成稿有20多万字,几乎删了一半。而前期的改动更让人难以想象,据作者介绍,仅小说的开头先后改了30多次,直到他满意为止。

“凡是我不熟悉的场景,就尽量不去写,凡是写出来的,都要有出处。”刘一达说,北京文化在小说中并不是点缀,而是为故事情节服务的,但考虑到读者可能不熟悉,看起来费劲,就要重头解释清楚,“虽然写的是小说,但我把北京文化的自然地融进去,这样大家看了小说还能增长知识。”

那关于这部小说到底都说了什么?塑造了什么人物呢?还请您关注每天早上六点,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徐徐道来话北京》节目!

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一达 白姥姥 《传世猫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