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文集(一)

我们时代的“心病”——医生文集

作者:邹晓波

医生文集(一)_第1张图片
行医路上,一起走...


我已经做了10年多的内科医生,又做了精神心理科医生10多年,朋友们建议我编写一本有关精神心理知识的科普书籍,为精神心理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因为是医生,我接触过很多人,尤其是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心理科的叫来访者,精神科的叫病人。

人活着,只是三万多天,求取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人生匆匆又匆匆,世界那么不太平,尤其医患关系差的,可以用残酷的字眼;我们这些平凡的医生,尤其女医生在生活中,工作中,最大的努力,责任是什么呢?

在一个不特殊的日子里,突然萌发写下一些文字,记录一些人一些事,只为能懂得我们的心灵和肉体。

确实,读懂我们的心灵和肉体,并且治愈它们,是精神卫生工作者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故事一

我曾经参加一个心理沙龙,有一次沙龙倡导的主题是《编故事》: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把自己的思想着转换成文字,比如,可以自己编故事。当自己完完全全放松之后,随意写些小故事,而且这些小故事都是有意义的,不管你自己能否意识到。这时组员中有很多的故事,我按照小时候一个朋友的故事作为蓝本,这个故事让我的心灵触动。

心灵的成长

四毛是个天资不是非常聪明的人,小时候长得个子矮小,她是长女儿,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需要照顾,总是觉得不如别的同学,有些自卑,她就笨鸟先飞,拼命学习,每天,天还灰蒙蒙的,就起床打着手电筒上学,早读时声音响亮,写得一笔好字,学习成绩全班第一,这样可以引起老师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她的父母都是当时海南某公社医院的医生,那时的农村缺医少药,他们经常下乡,都很忙碌,但是受到当地农民绝对的尊重和爱戴。连带医生的女儿,也受到农民的悉心呵护,所有快乐的童年都是在农家过的,至今,让她最怀念的是小时候在农民伯伯家吃的农家菜,还有龙眼、杨桃、芒果熟了任她用竹竿从树上打下来吃,所以从小四毛也立志像爸爸妈妈一样,当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

因为努力,她理所当然考上某个医学院,读书时又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分配到了某个城市里的医院当神经内科医生。当了十多年的内科医生,她感悟良多,深感有时候心理疾病比躯体的疾病来得更痛苦。经历生活历练的她,在当神经内科医生之余,考上心理咨询师,想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病人。

四毛是一个积极地面对那些来寻求帮助的人。她感觉到来访者没有任何的被忏悔的罪恶。而她却像是个法官、斥责者和矫正者。她通过积极的干预进行帮助。她把来访者像儿童一样对待,提供建议,布置作业,要求在现实中实践,要求和家人彼此和解。但是效果没她预想的好。

四毛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把来访者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访者伤心时,她会感到心痛,回到家中,或者在路上都思考着如何帮助来访者,有一次由于太用心思考,骑的单车撞到了摩托车,摔断了左手,打上石膏,第二天忍着痛,照常上班,无怨无悔。直到有一天她的心灵也开始烦恼,而且坠入了悲观失望中,不知道日常如此繁忙的医疗工作,是为了什么?而且经常为自杀的念头困扰。她用自己的治疗方法却不能治愈她自己。这时,听说这个城市有医学院校,有个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他们自己组织了一个心理小组,这个小组有5个人(后来包括四毛就成了6人小组),小组里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特长。

例如,有一个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小谢,他的内心宁静,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往往来访者的痛苦和焦虑不安,向他倾诉后,很奇怪的会感觉到了倾空和平静。四毛想或许他能够帮助她。

还有一个吴老师精神病学的年轻博士,精神病学知识渊博,精通人本主义,而且道家的思想一套一套的。

还有小萧,年轻的教师,虽然本科才毕业,但是从上大学起就喜好心理学,喜欢弗洛伊德和荣格,经常帮别人释梦,身边永远带着一本笔记本,每天记下自己的梦,放假了还会到祠堂寺庙去听佛经,且还在那些清净的佛门静地去“洗梦”。学习到了“着魔”的境地。

有一个中学心理辅导员;

再有一个是马列教研室的,喜欢西方哲学也加入这个小组。

包括当医生的四毛。

四毛把医院心理咨询工作交给了其他人,暂停临床的心理咨询。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寻求帮助。

四毛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心灵的成长也是每一天在继续。四毛最喜欢屈原《离骚》的那句话:路曼曼其修行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且能够从古代屈原中,获取力量。

她走在行医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生文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