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笔试:你见过哪些不是出于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的设计?

(更多原创内容移步公众号:柠檬two)

这道题目来源于六月初参加字节跳动夏令营笔试的一道原题,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看下。

20190601字节跳动夏令营产品赛道笔试复盘

当时我的回答如下:

用户体验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界面风格和交互设计以及产品功能设置的主观体验,商业利益是指通过将产品商业化实现盈利。产品的核心在于用户,在产品成型过程中,都是基于场景-用户-需求来定制相关功能和设计,当然服务用户的最终也要实现商业盈利,一个能够实现盈利的公司才能保证长久的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因此产品大部分的功能和设计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也有一些例外。

例如苹果公司iphone X系列的刘海屏,为了在屏幕上方为了能够放下摄像头和传感器以及听筒,同时又为了达到更高的屏占比而作出的一种设计方案。这个设计初期由于影响屏幕美观一度被用户吐槽,且由于创新和超前的设计引领了一众手机厂商的跟风效仿。从初期用户的反馈和吐槽来看,这个设计并不是为了优化用户体验,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该设计并不能为苹果公司带来直接的盈利,但最终刘海屏还是获得了成功。

这是由于苹果公司明白真正用心打磨一款产品的重要性,手机作为其核心业务之一,打造一款性能优良的手机自然是重中之重,他们做到了比用户还要懂用户。用户或许不会去深思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真正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而苹果公司通过深挖用户痛点,大胆革新,优化屏占比,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相比起普通的用户反馈-改进提升用户体验的模式,苹果公司提前布局,用创新的产品给用户带来极佳的体验,培养用户习惯。

普通的产品迎合用户,好的产品培养用户。

距离回答这道笔试题过去了三个月,随着不断地了解和深入,对这部分又有了新的思考。分享如下:

首先,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了做好一个产品,让用户爽吗?

我觉得是,也不是。

用户体验自然是重要的,腾讯著名的“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我们想要打造一个好产品,自然是需要不断地从用户那里挖掘需求,关注用户体验。

因此,我们做产品是为了让用户用得爽,还要研究他们怎么能用的更爽。

但,产品要做的远不仅仅如此。

因为我们关注用户体验的时候,往往是单个用户的体验,单个用户的需求,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讲,我们很容易对产品做出调整去满足这位单个用户。但个例不代表整体,产品服务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当不同的用户产生了完全不同的需求,我们作为产品经理应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通常有以下思路:

第一, 需要学会去辨别真伪需求,用户表达的背后真正的诉求是什么,他是想要一匹马还是希望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女朋友生气真的是因为你做错了某件具体事情还是因为她觉得你对她不够重视。也许不同的用户表达出来不一样,但实际核心诉求是一样的,滴滴的A用户希望增加提前排队预约快车,滴滴的用户B希望能够直接一键拼车去地铁站,他们的核心诉求都是更快的打到车,所以并没有实际的矛盾和冲突,实质上是属于同一类需求。

第二, 当面临不同用户的需求的时候,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满足用户的任何需求,所以更核心的能力在于整合有效资源去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产品经理要学会取舍,局部最优还是全局最优。

那究竟产品是不是真的用户体验至上一切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是的。

不过这里的用户是指的目标用户整体,而不是单个用户。但我们能获得的有效用户体验反馈是来自单个用户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分辨需求的真伪,并尽可能地在站在全局的角度提升整个产品的体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寻求全局最优。

这里延伸一下全局最优的概念,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是协调全局的资源,并合理配置资源,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比如滴滴广泛被吐槽的问题,为什么明明显示附近有车,却舍近求远派了一辆更远的车给我,这个问题最近看《七嘴八舌吐滴滴》的时候官方给了解释如下:

全局最优的派单模式是通过搜索1.5-2 s内所有可能的司机乘客进行匹配,同时考虑道路的拥堵情况,司机的实际接驾距离等所作出的全局最优匹配,比如两个乘客同时叫车,如果完全按照就近派单的模式,虽然可以让1号乘客先被接单,但2号乘客会因为接驾距离较远导致等待时间变长甚至因为就近的司机超出了派单距离导致2号乘客叫不到车,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把2号车派给1号乘客,把1号车派给2号乘客,这样1号乘客和2号乘客的等待时间就会比就近派单的总体等待时间缩短很多。通过集中全局的效率,才能让更多的乘客需求得到满足。


字节跳动笔试:你见过哪些不是出于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的设计?_第1张图片
七嘴八舌吐滴滴(非常推荐观看)

因此即使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的用户体验变差了,等待时间变长了,但这是在运力紧张的条件下全局最优的策略,替用户做出了选择,即延长等待时间,保证尽可能每个人都能叫到车,毕竟实际情况下,也许你是1号,也许你是2号,所以平台通过这样的策略保证了大家都能叫到车,只是等待时间稍长一点。用有限的运力资源让更多的人满意。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见过哪些不是出于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的设计。

其实这两个点也并不严格互斥,因为产品是为了满足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而商业化使得公司盈利并且能保证我们持续稳定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只是某些产品在商业化过程中吃相太难看损伤了用户体验导致用户流失,产品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权衡。

我试图在飞聊上面分享了我对此题的看法,得到了一些朋友的意见和反馈。

总结观点如下:

1. 出于产品核心定位的设计。

相比于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产品设计最核心的一定是产品的定位,即符合产品的主调性。虽然QQ的文件传输功能很好,虽然00后很喜欢QQ的厘米秀玩法,这两个功能用户体验极佳,但不符合微信极简风的定位,因此不会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违背初心。

2. 出于安全性考虑的设计。

如微博等社区平台要求实名认证,从用户角度看这个增加了操作成本而且用户会担心信息泄露等问题而对平台产生质疑,属于用户体验不佳也没有商业利益的设计,但实际上,增加实名认证,包括后续发帖的关键词审核等功能都是为了规范平台内容,打造更好的社区氛围,也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给用户带来的影响,保证网络社区的安全性。再举个例子,比如说apple的隐私保护,每次打开新的app前都会询问是否同意xxx,部分用户会觉得多此一举,但实际上极大的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安全。

3. 迫于社会舆论的设计。

当平台做大之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就更需要谨言慎行,在产品的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影响,因此各家都要推出青少年模式,腾讯要推出防沉迷系统。对于青少年用户而言,打游戏过程被强制中断,单个用户体验肯定是极差的,但作为平台对于产品机制的设计可以有效的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除此之外,肯德基的环保餐具,外卖默认勾选的不要一次性餐具等,都是出于社会影响和舆论压力,尽管部分损伤用户体验,且没有直接的商业利益转化,但提升了产品的社会认同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字节跳动笔试:你见过哪些不是出于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