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过卡片吗?——评《智识的生产技术》

你用过卡片吗?——评《智识的生产技术》_第1张图片
卡片,美好人生

美国著名作家、《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在接受《巴黎评论》记者的采访时,曾这样来形容自己的写作,“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纳博科夫还提到,自己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发现了卡片写作法,从此之后,便爱上了卡片写作,并一直坚持这种写作方式。

不仅是纳博科夫,钱钟书在求学和以后的学习工作写作中也一直坚持使用卡片,这才有了著名的《管锥篇》。而在别人眼里,钱钟书也成了一个博闻强识之人,殊不知,卡片其实是其中的大功臣。

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卡片在我们学习和写作中的重大作用,开始使用卡片,并利用卡片来加速认知升级。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作者奥野宣之就特意提到了卡片创意法。

作者梅棹忠夫,也是卡片的受益者。

他取得了京都大学的博士学位,留校任京都大学科学研究所所长,重点研究的是民族学和比较文明学。这两个学科不仅需要经常深入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行考察,还需要每天做好记录,他就是用卡片的方式写出了好几本著作。

使用卡片的习惯,他践行了一生。

梅棹忠夫不仅利用卡片记录自己的生活、写读书笔记、写日记,而且还用卡片写论文、写研究报告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在《智识的生产技术》中,他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使用卡片,如何让卡片帮助我们进行智识生产。

本书除开序论和结语外,一共有11个章节,1-2章作者如何由之前的发现记事簿到后来的卡片,3-11章作者则告诉我们如何使用卡片,如何用整理照片和文件、做读书笔记,如何写信函、日记、稿件和文章。

整本书初看目录会觉得很杂乱,因为作者涉及了很多内容,比如如何读书,如何写日记,如何整理档案。

但是,实际上作者确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用卡片进行智识的生产。

那什么是智识的生产呢?

作者认为,所谓智识的生产,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信息。智识的生产一定产出的是信息,譬如钢琴演奏、烹饪佳肴之类,都不能算是智识的生产。同时打麻将和下象棋的时候大脑会有大量的智识活动,但是它不产出新的信息,也不能叫做智识的生产,而应该称之为智识的消费。

在《智识的生产技术》里,作者梅棹忠夫重点介绍了智识生产的方法——卡片。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合适的卡片。

合适的卡片意味着不可以太大也不可以太小,梅棹忠夫告诉我们,可以用B6的尺寸,应该是18.2×12.8的尺寸。他并不建议我们用A6的尺寸,也就是10.5×14.8的尺寸。如果你家中有打印机,就可以买稍微厚一点的纸,将A4的纸裁成两半,将word文档中制作好的卡片模板打印出来。

但是,其实作为初学者,并没有必要一定要用这么大的纸,因为我们经常会觉得浪费,而不停的在卡片上写上东西,而这对我们的智识生产很不利。

如果可能,根据我的使用经验,初学者使用A6尺寸的卡片其实更好。一则,作为初学者,我们不像梅棹忠夫那样有深厚的科研功底,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写出非常多的想法。二则,尺寸小其实更方便我们携带,我们也更乐于在上面书写,即使只写了十几个字,也不会觉得太过浪费,没有心理负担。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随便什么纸张都可以充当卡片,作者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的卡片要随时翻阅,所以卡片必须要有一定的厚度,来让我们更快翻阅,更好书写。作者使用的是105g的图画纸,作为初学者,其实没必要使用这么好的纸,普通A4打印纸足够用了。

如果你希望卡片上有横线,可以购买专门的卡片,网上有售。


你用过卡片吗?——评《智识的生产技术》_第2张图片
横线卡片

准备好了卡片,我们就要开始书写了,书写的内容大家可以自由选择,但是一定要记得在卡片最上方写上你的标题,比如说“《智识的生产技术》读书笔记”。同时还要写上卡片制作的日期。

一般来说,卡片要遵守“一卡一事”的原则,也就是说,书写的时候,一件事情只能写在一张卡片上。如果一件事一张卡片写不完,那么就要在卡片上写下序列号。比如说我在制作《智识的生产技术》的卡片时,关于如何使用卡片我一共写了六张卡片,那么我就要在每一张卡片上注明1-6的顺序。

写的时候,大家记得要把字写工整,因为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忘记卡片的内容,如果字迹缭乱,卡片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写完了卡片之后,记得一定要随时翻看卡片,随身携带空白的卡片进行记录。一方面是回顾自己之前的记录,另外一方面要不断写下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卡片系统。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已经开始疑惑,写那么多卡片,怎么分类啊?
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当你在书写卡片的时候最好不要分类。因为当我们进行智识生产的时候,需要产生新的信息,而新的信息很多时候都是由不同的排列组合带来。之前提到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的卡片创意法,就是将卡片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如果事先已经对卡片进行了分类,那么就会局限思维,难以进行智识的生产。

作者告诉我们,不妨设定一些“未经整理”“有待确定”的项目,将卡片放入其中,让智识自由生产。当然,如果你已经十分完整地使用挖掘过了卡片,并且清晰地知道卡片应该在哪一个分类里,就大胆地将卡片放入卡片收纳盒中吧。

以上不过是作者大致介绍的卡片使用方法,具体到如何用卡片做读书笔记,如何用卡片写日记,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针对读书卡片的制作,作者提醒我们,其实可以把书读上两遍之后,再做读书笔记。

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就将书中自己觉得关键的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划下来,在一旁的空白处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思考感悟之类。

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就重点阅读自己划线的部分,将真正值得自己制作成读书卡片的内容挑出来 。

其实,阅读经验丰富的人都知道,如果不经过第二遍的重读,恐怕会摘抄上很多并不是那么精华的内容,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

关于读书笔记,也有一些已经践行卡片的人,为我们提供一些方案。其中阳志平是卡片践行者中的翘楚,他提出,读书卡只需要七张就够了。

分别是反常识卡、术语卡、人名卡、技巧卡、行动卡、金句卡、任意卡。所谓反常识卡,就是书中那些违背你的认知和常理的内容,将它们记录下来,有助于拓宽自己的认知。术语卡,更多的侧重于书中提到的概念,特别要注意作者原创的术语,这属于知识的源头。
其实,卡片除了可以做读书笔记,还能记日记。

梅棹忠夫的卡片日记法也和我们平常对日记的理解不一样。我们都认为,日记应该私人的,应该记录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作者告诉我们,日记更应该是我们生活的记录,而且是非常客观真实,又简明扼要的记录。这样日记就不再是私人的了,因为它记录的是事实,它变成了一个可公开的内容。

这种记录的方式其实和达芬奇的记录方式很像。

达芬奇是一个记录狂,他经常走在街上的时候,手里就拿着笔和本子,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会记录迎面走来的陌生人的样貌和神情,他甚至还会记录下所购商品的价格,事无巨细,反正都要记录。
这种随时记录的习惯,无疑为达芬奇在各个方面都有广泛涉猎打下了基础。这种记录,实际上表现的是,他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思考,这让他不仅是一个绘画巨匠,而且在解剖人体上有着超乎时代的认识,他的笔记也成为后世研究的对象。

而这,都得益于他的记录。

用卡片来记录在我们的智识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超乎想象的作用。

《奇特的一生》里,柳比歇夫记录自己做事情需要的时间,增强了时间感知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每分每秒,最后达到了每天深度工作的时间超过了5个小时。这5个小时是除开他的日常工作,吃饭休息等其他时间之外的深度思考的时间,在《深度工作》这本书里,作者也提到,这几乎是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长深度工作时间。

阳志平在他的公众号文章里也深度解析了为什么卡片会有这样的力量,而他的那篇文章,就是用卡片写就的。

我这篇,也是。

智识的生产,需要卡片来帮助我们积累足够的素材,同时也需要我们对卡片进行创意的组合。

梅棹忠夫说,“阅读书籍要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思想,并以此开拓和孕育读者自己的思想。”

如何孕育自己的思想呢?

使用卡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用过卡片吗?——评《智识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