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315”被曝光的,“人傻、钱多、没人管”的网络购物总是备受关注。
“315”之前,各大平台也都紧急发动了应对措施。微信建立品牌维权平台打击微商;阿里启动“治假国家队”,要用互联网的方式消灭不局限于阿里内部的售假生存环境。
但是,这场规模浩大的网络购物打假运动究竟能发挥几成作用?对于剁手族来说,只怕事情的结局还会是,一边下单,一边流泪:“忽悠”,你们接着“忽悠”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假货这个锅,总会推出去。不如让我们来看看,各大在线购物平台,都是怎么“忽悠”的。
“今天消灭阿里巴巴容易,消灭假货难。如果把天猫关了,把淘宝关了,中国从此无假货,那么简单的事我们马上就关。”日前现身阿里巴巴治假团队誓师大会的马云说。
事实上,笼罩在淘宝头上的售假乌云只是电商售假的一个缩影。此前刚刚尝到跨境电商业务甜头的蜜芽先后被爆出Maclaren Quest儿童手推车、花王纸尿裤存在售假嫌疑;网易考拉平台尤妮佳婴儿纸尿裤同样被爆出质量问题;而唯品会,近来也陷入平台上销售假茅台、假瑞士手表漩涡。
面对售假,电商平台很自然地把责任推给第三方:售假的源头并不在平台,假货是整个零售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只是背锅的。
去年,同样因为售假问题淘宝网被美国服装协会再次列入“恶意市场”名单,马云在接受国内媒体专访时同样表达了上述观点。他说,假货是阿里之痛,也是中国之痛,没有阿里巴巴之前,假货就已经存在了。阿里的假冒伪劣比率很低,投诉率是六十万分之一。
在网络购物平台上,网店只需满足不同平台的规则即可上线,一定程度上确实增加了电商平台假货横行的几率。但是综合各大电商平台的规则,平台除了对商户从入驻资质、销售、质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外,商户还需交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一旦出现售假行为即可能被关店。
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下,平台售假依然屡禁不止?“核心原因是有些平台赚的大部分钱是靠假货得来的,他们本身就是假货的受益者。”刘强东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
他表示,假货水货供应商除了给平台提供扣点外,也会购买平台广告,但是正品行货提供商没有利润购买广告,这就造成了平台与假货关系暧昧。
电商平台在扩张品类的过程中,必定面临着商品涉假的风险。正因如此,电商平台售假与打假之间的较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几个典型的例子是:去年深陷假货危机无从辩解的聚美优品砍掉了第三方奢侈品业务,将第三方平台美妆业务全部转为入库自营,加强对供应链质量的把控;京东在关闭涉假商家百纳时尚店铺时称,一直在加大对平台商品的抽查力度,每周抽检不少于三次,且覆盖全部品类,发现涉假苗头即会联合工商部门对假货进行查抄。马云则称阿里每年投入几个亿用于监控假货卖。
今年“315”晚会前,不少电商平台再次进入打假模式。微信联合300个品牌打击售假微商,唯品会宣告旗下子频道唯品母婴将引进第三方质检组织瑞士SGS,对商品进行第三方滚动抽检。阿里浩浩荡荡地成立了“治假国家队”,号称要把卖假货的、剽窃知识产权的都从淘宝、京东、微商等平台赶出去。
这与去年马云还在公开演讲中称,互联网本身不生产任何假货,真正打击假货犯罪还得依靠执法机关时的态度完全不同。
即便如此,某种程度上,电商打假仍是一幕讽刺剧。他们不断加大打假力度,但对假货的处理只能限于下架商家和处罚。而由于电商平台涉及的商品繁多,平台管理无法面面俱到,假货在高举高打中依然在电商平台横行。
“说淘宝假货多的基本没在淘宝上买过东西,25块钱就买一个劳力士手表这是不可能的,是你自己太贪。”
马云的这句话尽管不全然对,但也点出了电商知假售假的另一诱因:消费者虚荣心和对低价的追求。此前媒体曝光了多起事件,在广东、浙江等一些小型加工厂里,每天有无数贴着耐克、阿迪达斯等的产品被生产出来并发往全国各地,它们看上去差不多与正品,价格却相对便宜。
无疑,购买这部分产品的人并不在少数。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假货的质量尚可,这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
消费者纵容心理,也是电商假货滋生的原因之一。电商并不涉及现场交易,消费者在收到假货后,面临着可能不愉快的远程沟通和邮寄成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少用户在买到稍有瑕疵的假货之后选择了沉默。
的确,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但如果单纯的把平台售假的责任抵在消费者身上,把电商平台无法独善其身,归咎于整个社会假货横行,显然有点颠倒是非。
315晚会迎来了第26年,曝光和监管都只是一时之力,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和监管部门要把旧有的bug都补一补,把打假从企业公关营销的游乐场变成日常的实战,而不是让他们在“你不知道我们有多努力”的自我安慰中,开启下一轮“忽悠”。
本文i黑马原创,转载请在i黑马(ID:iheima)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格式,未经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