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我不敢!”“我不要!”有些孩子天生的性格就是比较腼腆害羞,当他们蜷缩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对挑战一百个不愿意的时候,背后的你急不急?其实,挑战舒适区的不光是孩子,还有父母。北京鼎石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陈诗韵告诉大家,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给予孩子这样春风化雨的支持。
本文授权转载自北京市鼎石学校(ID:keystoneacademy)
文 | 陈诗韵 编辑 | 盛慧天
试过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吗?
前一阵,《功夫熊猫3》火爆上映,相信你、或许还带着小朋友,也涌到了电影院去。可是,除了熊猫阿宝一如既往的憨态可掬和“愈演愈烈”的绚烂场面,你注意到这两个细节了吗:
浣熊大师要阿宝准备做其他五侠的师傅,阿宝不敢,连连推脱。大师教导它说:“如果只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你永远也无法进步。”
后来,大师又启发阿宝:“我不要你成为任何人,你要成为你自己”!
在心理学上,这2个细节皆有所本,“只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就会蜷缩在“舒适区”,难以突破和超越现状;“努力成为自己”,则是正视自身的长处和短板,真正了解自己。
这两层涵义合在一起,用我们的心理辅导老师陈诗韵的话说来就是: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边界,但是在边界之内,可以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2
你尊重了解孩子的“舒适区”吗?
“舒适区”这个概念,陈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通俗的解释:
我们经常在做的、让我们感到安全的事情——它们没有什么挑战性,我们也知道自己做这些事情会成功,所以也有信心重复这些事情。
在生活的各个维度上,我们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游乐场的过山车看看就好,坚决不坐;不熟悉的生意绝不尝试,宁可只做老本行……成人如此,孩子们也如此。只是作为成年人,我们不难找到理由为自己开脱,而一旦站到孩子面前,一想到帮助他们成长之类的“大义”,宽容了自己的父母就显得不那么宽容了。
“别的小朋友都能爬,你也行!……你行的,宝贝!”北京某公园的游乐场里,一个小女孩死死抓住一部S型攀登架不肯爬上去,妈妈爸爸在旁边一通好心地激励。
僵持了好几分钟,孩子终于不情愿地开始往上爬,可是在一个转弯处,怎么也不敢爬下去,不但自己卡在那里,还把后面跟上来的小孩堵了一长串。孩子开始大哭,父母还在一旁软硬兼施地鼓励。
结果孩子直哭到浑身大汗淋漓,后面被堵住的小孩越来越多,也开始哇哇大叫,这对父母才一百个不情愿地把孩子从攀登架的空隙里抱了出去。
对小女孩而言,弯弯曲曲的攀登架无疑超越了她的舒适区。她没能成功挑战自己固然遗憾,但是父母对她的鼓励显然力道过大。面对困于现状的孩子,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支持策略才能既有成效,又免于像前面这对父母那样用力过度?而“舒适区”仅仅是阻碍进步的负能量吗?
孩子无法走出“舒适区”,怎么办?
从心理学来讲,我们不会轻易说某件事情一定是好的或是坏的。舒适区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对孩子来说,能够时时回到自己的舒适区,既是他们反思经验的机会,也可以让他们抛弃焦虑,在心理上休息一下。
3
或许,我们还没找到方法帮助他
当然,固守在舒适区里毕竟不好,父母还是要鼓励孩子挑战自己。这样的鼓励从倾听和了解开始,然而因为工作压力和林林总总的原因,有的时候家长不是很有这样的耐心和热情。“其实,也不是要花费很多时间。”陈诗韵说,“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你要抱有好奇的心态,观察、倾听孩子们流露出来的讯息。”
孩子们可能透露很多信息。“比如,我不想做;我真的不愿意做;我不要你要求我做;如果有人陪我做,我就会做……”先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问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愿做?”
造成孩子踯躅不前的原因不一样,支持的方式当然也不同。陈老师讲了2个案例:
有个孩子上了小学还是一定要妈妈陪睡,理由是怕黑。为了培养他独立睡眠,妈妈和心理咨询师制定了这样的策略——睡觉时在卧房里点上夜灯,妈妈陪睡的天数一天天减少。“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支持,都要考虑到孩子是不是能够接受。”陈诗韵说。
还有个孩子很怕学英语。原来他很怕和班里同学做比较,怕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于是除了老师额外的帮助,妈妈也在家帮他补习。大概2个多月,这个孩子就可以跟上同学们的进度了。
“这一类孩子‘怕’或‘不敢’的原因,其实是对自己要求高,担心自己不够完美。那么我们就引导他们从低难度的任务做起,一点点树立他们的自信。”陈诗韵说,“有些时候,孩子没有动力去挑战新高度,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他。”
当然,有些时候情况复杂,依靠亲子交流不能判断问题,那么就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
“建议家长多和老师沟通,不但了解孩子在某个方面的问题,也了解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和表现。了解孩子的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进行综合的评估。”
4
鼓励“尝试” 鼓励“一定做到”
不同的个案固然需要不同的具体计划,陈老师还是指出一些原则性的做法或问题请家长关注:
▲ 怎样支持孩子
直接沟通。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特别是上了中学的大孩子直接沟通挑战舒适区的好处。比如可以让他们更有创造力,更容易突破自己的局限,处理突发局面的时候也会更加应对自如……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事情,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个任务。比如,启发他们换个新角度看问题,引导他们对改变保持开放的心态。
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他们能够练习思考做决定,而不必每次面对新情况就临时按照本能拿个仓促的主意。
小步前进。让孩子体验小小的成功来树立自信,积攒经验,为达到未来的新目标做好准备。
▲ 检讨你自己
首先,孩子自己是有性格偏好的。有些孩子从性格来讲,就是比较安于目前的状态,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催促他改变。
其次,我们也要考虑,给孩子激励和帮助之后,他挑战的结果是不是值得这样的付出。每天练习3个小时钢琴,肯定能进步,但是其中的努力值不值得呢? 我们是要成就孩子,还是要证明自己对他的预估呢?要弄明白帮助孩子挑战自我的目的。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有些时候,孩子就是做不到你期待的状态,那么就接受这样的现实。对于孩子、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一直给他们压力,要他们努力去做某件事情,其实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这些方面是没有兴趣的。假如做不好,就会有挫败感。
所以我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的信心,不是要鼓励他们什么都可以做好,而是要鼓励他们勇敢尝试。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好,有些事情因为能力问题做不好,那就坦然接受。了解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的弱势,才是真正的自信。这是一种灵活性的内化。
我们固然要支持孩子挑战自己,然而我们试着改变他人的习惯,或是干脆接受他们能力的局限,是不是也超越了我们自己的舒适区呢?
所以,让我们用文章开头陈老师的话来结尾吧:“每个人的能力都有边界,但是在边界之内,可以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己的舒适区的,不光是孩子,还有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
陈诗韵
鼎石心理辅导老师
点 击 下 方 标 题 阅 读
2、现代教育焦虑症:家长自己能不能跳出教育框架直视孩子成长?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