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护持禅宗七经,预定禅宗七经进行中。

禅宗七经一论主要就是《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心经》《楞严经》《圆觉经》《坛经》等七部

《楞伽经》是中国早期禅宗用以印心及师资承传的主要经典。初祖达摩来中国传法,就是以四卷《楞伽》授法慧可的。他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初祖以后,到四祖道信大师,一直都是依《楞伽经》。道信禅师作《入道安心要方便》就明确地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此后,禅宗祖师虽不再以《楞伽经》印心,然《楞伽经》之如来藏思想还是被禅宗继承下来了。慧能大师的再传弟子道一禅师就讲:“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达摩禅传到四祖,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接受了当时盛行于南方的般若思想(主要是《大品般若》)。到了五祖弘忍大师,便直接以《金刚经》作为印心之契。《金刚经》主要宣扬不住相发三藐三菩提心,着重阐明诸法性空无我之理,强调行六波罗蜜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思想成了当时禅门修行的眼目。六祖慧能大师本人就是闻《金刚经》而发明心地,得法脉之传的。六祖之后,《金刚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概与此有关。

成熟的禅法得益于如来藏思想与般若思想的有机结合。这一结合完成于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就是因其“自性即佛”为核心,以“三无”(无相、无念、无住)和“一行三昧”为主旨,以“顿悟见性”为宗趣,而成为禅宗独立的主要标志。与此同时,作为六百卷《般若经》的精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自然因其言简义丰、如佛心要而得到人们的普遍传诵。在佛教史上,还没有哪一部经能像《心经》那样被人频频读诵和宣讲。

另外,被视为整个大乘佛法之总纲的《圆觉经》,以及宣扬不二解脱法门的《维摩诘经》等,因其义理之圆了,亦被禅门广泛宣讲、援引和行持。唐代有名的宗密大师,他既是华严祖师,又是禅宗大德,据记载,他就是诵持《圆觉经》而开悟的。他撰写的《圆觉经》大、小疏抄,成为后代禅门修学的重要典籍。至于说“默默不语”的维摩诘居士,他是典型的在家修行并取得成功的禅者风范,其所说经在禅门中的地位,那更是自不待言了。

说到《楞严经》。它是佛门的正法所系。《楞严经》一灭,就表明末法现前。佛在《法灭尽经》上讲,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所以,无论修什么法门,都应当研读《楞严经》。从禅修的角度来看,《楞严经》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经上所讲七处征心、五十阴魔以及圆解圆行等义理,对我们修禅的人树立正知正见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列出这七经来,并不是说其他的经不重要。只是说,这七部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深远,对我们理解禅宗更方便、更集中。另外还有一点,这七部经都宣扬不二法门,都强调修行人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在在处处、要在起心动念处、举手投足处,提起正念,以般若空观来觉照一切,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尤为契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应当说,这是禅宗七经给我们的一个共同启示。

其实,“教外别传”是“教内真传”,“不立文字”是“不离文字”。古代许多禅德都出入教海、精研律仪,诸如永嘉大师、宗密大师、永明大师等。对于现今禅门行人来说,悟前须藉教理树立正知见,悟后须按教理起修,乃至接引后学,逗机说法。

因此,编辑《禅宗七经》作为对教理闻思的提倡。究实而论,三藏十二部,无不是禅的注解,有心者当于此猛著精彩。

可以转银行卡助印经典

发心护持禅宗七经,预定禅宗七经进行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或者点二维码助印禅宗七经。

需要禅宗七经,现在预定中。

发心护持禅宗七经,预定禅宗七经进行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发心护持禅宗七经,预定禅宗七经进行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发心护持禅宗七经,预定禅宗七经进行中。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心护持禅宗七经,预定禅宗七经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