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弑母案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有一个原因很重要,那就是这个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多好呢?
2009年中考考了437分,全校第一,当时他所在的中学还发了喜报,做了大篇幅的宣传,因为这个成绩,仅比整个福州市中考最高分低了1.5分。
中考后,这个学生进入福州一中,他又获得了该校的“三牧之星“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每年颁发一次,可以获得的人凤毛麟角。
而福州一中又是重点学校中的重点学校,尖子生众多,可以说他的成绩在这一批尖子生中处于鹤立鸡群的地步。
他是福州一中4个被北大提前录取的学生之一。
北大那是什么学校?聚集了各个省市的高考状元,而他进入北京大学之后依然可以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廖凯原奖学金等等。
他的母亲是一个老师,从小对他的分数十分看重,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身上。
“一个老师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都不好,恐怕会被人笑话吧?也非常没有面子”。
据说,他的父母开始住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在家里连电视都不能看,怕影响儿子学习。
久而久之,父亲有点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未免有点太单调,于是为了保证孩子的成绩,他的父亲搬到了单位居住,每周回家一次。
于是,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过分看重成绩的环境中长大。
从小到大,同学和老师们对他的评价就是:
“他常年占据在成绩的第一名,他不是学霸,而是学神”。
“如果让我猜谁会犯罪,他就是这个地球上我最后一个想到会犯罪的人”。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嫖娼、诈骗、买假身份证、当陪酒人员、与外围女纠缠,他做了最引起人神共愤的事情就是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我知道很多读者想要知道他的杀人动机,还有作案细节的推测和猜想等等。
但这些东西警方都没有对外公布,为什么会杀人这和他的成长和环境相关,很复杂,只能说这个学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畸形。
没有事实根据的推测不够严谨,也不道德,桌子就不深入聊了。
今天,我们绕开这些问题,主要谈一谈这个事件对我们社会的反思。
成绩好的学生发生杀人案,这不是第一次了。
2018年6月5日,山东淄博发生杀人案,凶手也是老师的孩子,成绩优秀的他,捅死了另外一个尖子生。
2010年3月30日,高考状元曾世杰,在大学里面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益阳的学生罗某杰用刀把班主任刺死,而他是这个班上第一名的尖子生。
像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
曾经有很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心理健康测试,他们发现一个很震惊的现象:
成绩好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程度远远大于成绩差的学生,这些心理不健康的来源主要是学习压力、成绩焦虑以及父母的期望。
你想想,他们才多大年纪,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就要背负这么大的压力,心理健康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对于学生的成绩过分看重?
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的眼里,评价一个学生,几乎是唯成绩论。
只要你成绩好,做什么都是对的,只要你成绩差,做什么都是错的。
甚至有的学校,在学生奸杀女同学之后,还替他求情,仅仅因为他成绩好。
这样的评价标准,是否太过于片面?
我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情,毕竟在现在社会的环境,尤其是工薪阶层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落后于别人的孩子,仿佛就没有了出路,简直心急如焚。
可是考试成绩第一,就一定代表他在社会中混得好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桌子先说一个故事。
在一次国庆节期间,杭州天长学校的老师周武,去参加自己带过的一个班级的同学聚会。
十几年没见,大家谈笑风生,热闹非凡,谈起过去的时候,唏嘘不已。
但大家感叹完之后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现在混得好的学生,都是读书时候不怎么显眼的学生,反而那些成绩拔尖的学生大多碌碌无为,甚至怕丢了面子,连同学聚会都没有参加。
这种反差让班主任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
为什么尖子生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反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竟然能够脱颖而出呢?
从那一天开始,周武决心去揭开那个谜底,他开始了长达20年的调查,累积上千人的资料。
最后,他发现了著名的“第十名”理论。
简单来说,就是出社会后,混得最好的学生,不是考试成绩第一二三名,而是成绩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周武老师的这个理论推出之后,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家长愤然指责:“怎么考试成绩第一名的学习,竟然不是混得最好的那一个?”
这是家长和老师们极其不愿看到、也不愿相信的事情。
可是事实就是事实,周武老师的这个理论得到很多专家和教育人士的一致认同。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永朋一针见血地说:我们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们各地要出很多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据调查,这个32年以来,我们有1000多个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
可是在今天的中国政界、财界、社会各界,真正给大家有共识的优秀人才,有几个呢?几乎没有!
这些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大多没有成为顶尖人才,没有成为行业的领袖,他们如今大多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为什么会这样?
这和他们从小的环境和父母的培养方向脱不了干系。
据中国校友会网高考状元课题研究组专家调查的1400名高考状元,发现他们大多数内向、高傲、情商低。
由于父母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忽视了他们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而且很多成绩好的孩子,抗挫能力并不强,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成绩中等的学生你批评他们,他们会虚心接受,而成绩好的学生很难接受批评。
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他们成绩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在班上是属于比较“吃香”的学生,大家都愿意和他们打交道。
所以他们的情商和人际关系会得到锻炼,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在社会上超过尖子生的原因。
正如林清玄所说:
现在世界的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而是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0名的学生。
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
写到这里,有些杠精肯定会说,那照你的意义说,那读书就没有意义了?成绩好不好就无所谓了?
读书肯定有意义,考试成绩肯定重要,不然为什么是第10名左右的学生是混得最好的,而不是成绩最差的学生混得最好?
但成绩不是评价一个孩子前途的唯一标准,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2005年,杜升华以668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沈阳高考状元,考入清华,但他不会换乘公交车,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不得不从学校退学。
这就是唯成绩论的严重后果。
给大家看一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一个人真正的考场,是他走入社会后真实的人生。
如果我将来的孩子,我一定不会要求他考第几名,我会让他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锻炼他面对挫折的能力、认知生命多元的能力,从而爱上这个世界,从万事万物中感知到爱。
这一切,才是他生活真正需要的。
人的一生太漫长,它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跑的有多快,而是能够跑得多远。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桌子
《刘强东“点名”月薪八万快递员:真正牛逼的人,都具备这一点》
音乐:毛不易 - 像我这样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