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主页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主持人张绍刚质疑求职者刘俐俐谁对谁错?
  我看了相关视频,是央视张绍刚主持的一档求职节目《非你莫属》,讲述的是刘俐俐在短短16分钟里面的求职经历。
  实在讲,我对张绍刚的表现有些失望,在我先前的印象中,他是我欣赏和尊重的有性格的主持人之一,理性和睿智、冷静是他的标志和标签,可这次的现场表现严重动摇了我对他的这些认识,节目过程中,我不断地犯疑:他怎么能这样?!在这样的一个求职节目里,主持人可以根据节目需要通过一些技巧来调节现场气氛,把握现场节奏,适当地来调整对话者之间的内容或者疏理一些不当的情绪,可是绝对不能依据主持人对求职者的某些看法来引导和左右评委和观众的判断,主持人并不是这个节目的主体。
  遗憾的是张绍刚这么做了,开始在谈论莎士比亚时,因为不解刘俐俐的说道有些茫然,接着因为“中国”字眼的解读引发了他与刘俐俐的对立,在关于“薪资”问题上刘俐俐的语言和表情流露出来的不屑直接导致了他的武断就是让评委做选择(表明了他的立场,不喜欢刘俐俐,他希望把他的这种判断传达到评委和观众),其后的针锋相对更使得节目充满了对抗,最后刘俐俐黯然离场。
  刘俐俐,一个比较普通的求职者,她的表现反倒让我觉得她有些漂亮和挑战权威的霸气,这可能源于她内心深处的某些优势和自信,可能她的确有着不被人了解的骄傲,她在这里没有拿捏好是对这个节目和主持人的认识,本想轻松应对,比如生活化的幽默和语言,没成想被驳为肤浅和不尊重,后来想保持矜持和顺从的一面,却被理解成做作和虚伪,问题还是在于内心的张扬和对外界接口的生硬。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张绍刚和刘俐俐的肢体动作,张绍刚表达置疑时抱拳于胸,刘俐俐的双手紧握(也有十指交叉的动作,表达犹疑),这是在表达拒绝和排斥的信号,为什么在节目开始不久就这样呢?
  第一,主持人主持有失水准的表现改变了整个节目的内容和进程,本来张绍刚想通过莎士比亚诗这个切入点聊开来,可是他对刘俐俐的所说的莎士比亚“英雄双行体”不理解,他有些疑惑,这多少对他有些打击,接下来他要求刘俐俐通俗解读莎士比亚时,刘俐俐的表现让他觉得刘俐俐没有认真对待他的谦逊,这让他有些恼怒(他可能这样想,好,你说的我不懂,现在我放下架子与你好好谈一谈可以吗?!可刘俐俐马上又把谈话层次提高了一层,让他摸不着北了)。
  第二,刘俐俐的自我个性并不适合在这个节目里表现并且她的过往经历也没有让我们看到她独于常人的优秀,在上这个节目前她应该清楚,是这个节目要求她有选择性表现某些个性,意即刘俐俐适应节目,而不是刘俐俐随意表现让节目来挑选,她的定位有问题,应该有所收敛。
  第三,根本点,双方缺少清醒的自我认识,缺少宽容和接纳。
  这让我想起IT职场上与客户沟通时的情形。
  在与客户沟通时,双方都希望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对方,不同的是甲方有项目和资金决定权,乙方有技术优势,甲方人员往往在谈及具体时强硬地说些不合理的要求,乙方却因为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不得不饶道而行,你来我往谈不到一起去,沟通效率打折扣,双方都觉得累。
  双方对项目都有各自的预期需求,都有利益平衡点,如何去度量和满足是项目管理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首先,充分重视开始沟通时第一次、第一印象的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意味着成功的基调打好了。
  其次,有效沟通需要对人性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掌握了沟通对象的性格、爱好、思想等重要信息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计划内容,这些可以在沟通中不断修正和弥补。
  再者,坦诚、谦逊的心理准备必不可少,双方如果都持强悍对峙心理必然导致争论甚至冲突,这样不会有皆大欢喜的双赢结果。
  双方潜意识里可能都有抵触情绪,对此要有心理预案,在沟通过程中做采用适当的方式化解。
  另外,人是善于变化和应对变化的,学会倾听、把握沟通要点、主动踩准和适应对方的沟通节奏和内容也是很重要的,这里多少有些取巧的成分,但绝不能说成是虚伪和投机,只要行端坐直我的理解就是对对方的重视。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一切都好办,有的时候事情没有做好时可能开个玩笑,“啊,搞错了没有?!这不会是RP(人品)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