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推理小说套路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即便是在推理小说的世界里,各式套路也是花样百出。我将列举四个最为常见的套路,看看身为推理小说粉丝的你中套了没?

一、密室的套路——必定要说的那句台词!

    这是完美的密室杀人事件。

    伴随这句台词的出现,推理小说迷们不禁热血上涌,连脑细胞都跟着沸腾起来,好似咕噜咕噜冒着泡的沸水,绞尽脑汁想要破解密闭空间背后隐藏的诡计。作为“不可能犯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密室在经历了无数次闪亮登场后神秘感依旧,总能让人浮想联翩,各种现实、非现实的想法相互交织、激烈碰撞,无怪自1841年5月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发表密室杀人始祖作——《莫格街凶杀案》以来,百年间,无数作家前仆后继迈入密室推理的大门,几乎要将门槛踏平。

    以约翰.迪克森.卡尔为首,他在一生中设计出五十余种不同类型的密室,结合理论与创作的实践,于1935年借费尔博士之口提出著名的《密室讲义》,为古往今来的各种密室综述并分类,成为密室推理创作者们必看的经典文献参考,是当之无愧的“密室推理之王”。

    密室的魅力由西向东蔓延,西方有伊斯瑞尔.冉威尔的《弓区大谜案》、卡斯顿.勒胡的《黄色房间之谜》、柯南.道尔的《斑纹的绳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1925年,江户川乱步在《D坡杀人事件》中创造出“准密室”,正式在日本拉开了密室推理的大幕,在这期间有横沟正史的《本阵杀人事件》、高木彬光的《纹身杀人事件》等优秀作品涌现。1958年,松本清张发表的社会派罪案推理作品——《点与线》改变了日式推理的大氛围,幻想气氛浓重的密室一时黯淡,直到1982年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再度唤起了推理迷对密室题材的热爱,终究得以重新焕发光彩。

    虽然在推理小说从诞生到兴起的一百八十年间,文字、漫画、影视剧中各类密室层出不穷,读者们仍对其百看不厌,密室配凶杀,就像看电视一定要坐沙发一样,为爱好刺激的观众提供了舒适度极佳的观览位置,至于诡计到底是如何布置的、难度级数是多少、侦探警官们又是以怎样的思路破解了谜题……看没看懂是其次,享受气氛的渲染才是关键,哪怕你没有耐心自己玩拼图,欣赏别人挂在墙上的完成品也是愉快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推理小说套路_第1张图片
今天你被密室困住了吗?

二、暴风雪山庄的套路——别问我为什么天上总下雪、电话总被切、进去以后就失联

    要说比密室的布局构造更加不合常理,气氛渲染更加紧张的推理小说经典套路,暴风雪山庄首当其冲,两者时而结合使用,越发增添悬疑感,令读者们欲罢不能。在这里友情提供一份暴风雪山庄存活指南——

1. 抱团保命

    这时候就不要耍帅做个独行侠了,凶手也就罢了,老实人还落单跑得欢,羊入虎口分分钟。每当我看到出场角色们除了自己谁都怀疑,晚上却还要各自回房间,真想大喊——睡在一起不好吗?大家一起在客厅地板上打地铺不好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怎么就这么难呢!

2. 孤岛、山庄、人迹罕至的小村落不要去

    NO ZUO NO DIE WHY U TRY?U TRY U DIE GIVE ME FIVE!

    与世隔绝的大城堡位置偏僻还只有一条通路,走上这条黄泉路的时候你心里没点逼数吗?同理,三天才有一辆车经过的僻静小镇、一周才来一次的送货快艇、一个月才出门一次的山庄主人……事出反常必有妖,与其防不胜防,不如从未接近。

3. 和身边的一群陌生人总有意想不到的关联

    某天,在海上平稳航行的客轮不幸遭遇了极端天气,船体破损、大量冰冷的海水灌进,船上的乘客们哀嚎不断,慌乱求生宛若人间地狱,乘客A向上帝祈祷:仁慈的上帝啊,我这辈子没做什么坏事,难道就要死在这里了吗?请你救救我吧!没想到片刻后,天空中传来了上帝的声音:哼,没做什么坏事?你知道我费了多大劲才把你们这伙人聚在这艘船上的吗!

    这是个笑话,但在推理世界同样适用,和一群陌生人成团出行,却发现姓名首字母意外相同、都因同一事件拥有隐秘的过去、又不约而同地和某个人相识……不用怀疑,你们的大名已经写在死神的勾选清单上了。

4. 备用电池、备用手机、备用信号发射器…装备在手,天下我也未必有

    阅毕以上三条内容,你还是死心不改要去暴风雪山庄玩命,恐怕只有专业野外探险级别的装备才能填补你那四面漏风的大心房了。电话打不通、电源老跳闸、手机没信号、天气还巨差,都是随时会出现的情况,一般来说,暴风雪山庄模式至多持续七天,在那之后,再慢的救援队都会如天神降临,救幸存者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还有幸存者的话),要是你撞上了像《无人生还》的幕后黑手那样老辣的角色……还是自求多福吧~阿门。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推理小说套路_第2张图片
想听大海的声音?晃晃脑袋吧!

三、死亡讯息的套路——我有一个小秘密~就不告诉你~

    姑且不论死者在临死前还有没有力气写下激动人心的DyingMessage,宁愿花样百出的拆字重组而不爽快写下凶手名字简直是死者的通病,虽然也有可能是凶手故布疑阵伪造信息试图掩护自己,使用不当却极易引起观感不畅。

    尤其是在翻译作品中,因语言不通、习惯不符、字形不同、甚至是繁简字的使用偏好不一致,都会出现无法理解诡计的问题,如果死亡讯息还是案件的关键,一头雾水的读者就会连享受解谜的乐趣都做不到,只得从头到尾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在最后真相大白时,连“原来如此啊”都说不出口,全程懵逼脸,极其影响阅读体验。

    相反的,若是阅读用母语写就的作品,读者们就很能感受到一词多义、语带双关、拆解拼合、顺序互换的乐趣了,从这个角度看来,死亡讯息还真是不公平的设定,因此,运用该种套路的作品比密室和暴风雪山庄少了很多。

    著名的美国推理作家范.达因在《世界短篇杰作集》的序言里写下了20条推理小说的铁则,其核心要求之一便是“公平性”,所谓公平,就是作者有义务完整地呈现故事中侦探掌握的信息,而不是为了刻意营造悬疑气氛隐藏线索,导致热爱亲自解谜的读者无法和侦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赛。

    在东野圭吾的作品——《名侦探的守则》中,死者留下了状似“WEX”的死亡讯息,之所以是“WEX”,则完全依赖于警探大河原的个人视角来解读,因此侦探天下一提出要公平地向读者展示客观的信息,不做出误导,重新观察死亡讯息后,其实是这样的——

    大河原君说是W的文字,实际上并非是个正规的W字,看见的只是一个大的V和一个细的V横向并排在一起,而且在细的V下边少许离开的位置,大的V相当的平列着,另外,要留意的还有X的前面部分带有少许弯曲。

    尽管还是无法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不认识外文字的依旧不认识,但对读者来说,被作者一视同仁的对待,何尝不是一种尊重呢?普天大同感受推理小说的魅力,才是作者的写作目标嘛。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推理小说套路_第3张图片
DyingMessage,你读懂了吗?

四、不在场证明的套路——扭曲的时刻表

    对嫌疑人进行排查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便是要求对方提供不在场证明,拿出确实的证据说明自己并不在案发现场,在推理、刑侦小说中,出场角色们依次说出“不在场证明宣言”,或是数人刚好凑在一起可以互相作证、或是有摄像头录下了他们的身影、或是当时对话过的非利益相关者能验明清白,然而,必定有人的不在场证明是伪造的,此时便需要侦探和警官发挥聪明才智破除假象了。

    时刻表诡计是所有不在场证明设计手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由铁路工程师出身的弗里曼.克劳弗茨首创,在其处女作——《桶子》中,凶手利用铁路和火车时刻表施展精巧的诡计,运用替换的手法让两只木桶在反复传送中制造有第三只木桶的假象,同时对邮寄地址和时间进行模糊,使得凶手的不在场证明看似牢不可破。随着该诡计的应用推广,深得日本推理小说家西村京太郎的偏好,他喜欢将舞台设定在行进中的列车上,代表作有《终点站杀人事件》、《蓝色列车上的谋杀案》,凶手每每是玩弄时刻表诡计的高手,凶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环凶杀模式的紧凑感极强。

    同为日本推理小说家,鲇川哲也的时刻表设置相对复杂,脑子转得不够快的读者常是一带而过权当走马观花,而这也是时刻表诡计的一个硬伤,凶手装了大逼显得自己头脑非凡,苦了一干读者还要在非整数分钟的时刻表里原地转圈,好不容易翻到最后一页了,却还是一脸蒙圈没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趣味性大打折扣。

    尽管如此,不在场证明宣言的魅力毋庸置疑——

    曾有博主发表言论说:我之所以坚持每天都在凌晨两点快睡觉前看一眼窗外,就是为了在某天对警官说——那天晚上凌晨两点零五分我看了一眼窗外,恰巧看到这个人路过。

    赞同者成千上万,由此可见,多少人都在心中默默期待着说出“不在场证明宣言”的那一天,恐怕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复杂烧脑的诡计依旧深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了。

    随着科学检测技术的提高,诸如通过分尸杀人来移花接木的诡计已经失灵,仍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

    即使我们已经在推理小说的套路上走过了最长的路,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还是想继续走下去。

    我还能说什么?

    这就是爱啊!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推理小说套路_第4张图片
在还是不在,这是个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推理小说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