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啷个那么招人喜欢?
今年国庆假期,重庆市公安局“实力宠粉”的短信火了:重庆本地市民,游客来了,你们没事别去景区给人添堵了撒。
“出去耍吗?”“不,警察叔叔不让…”
7天假期,重庆共接待境内外游客
3859万人次,超过了全市人口总数。
在
短视频兴起的当下,重庆这座城市牢牢占据着C位,也间接为旅游业再添一把火。
短视频靠第一眼吸引人,在这方面,重庆就是先天条件出众的种子选手 — 它有着极高的辨识度,视觉冲击强烈,特色鲜明,让人忍不住想要近距离好好看看。
重庆被评为“
抖音之城”,与之相关的短视频,平台总播放量超过
113亿次。在这场全民狂欢中,重庆也被贴上了许多标签 — 小面、火锅、茶馆、雾都、8D城市,赛博朋克,魔幻现实…
当这些标签被一个个扯下,漏出一个不设防的重庆,你是否也好奇:重庆,何以成为今天的重庆?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藏在了央视最新的纪录片里 —
《城门几丈高》。
《城门几丈高》海报
它会还你一个祛魅的重庆,并且告诉你,在成为网红城市前,重庆都经历了些什么。
▼
《城门几丈高》是纪录片导演
徐蓓筹备了四年的作品,身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当她决定拍摄一部关于重庆的纪录片时,起名没有任何犹豫,几乎是唱出来的:
“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
几乎所有重庆人都会唱这首童谣
徐蓓导演的纪录片总是充满了史诗感,在《城门几丈高》之前,她还拍过《大后方》和《西南联大》
(豆瓣评分别为9.4和9.3),《城门几丈高》延续了此前的高水准。
豆瓣9.4
《城门几丈高》共分五个篇章讲述了重庆自
开埠到
抗战结束的这段历史 — 《朝天门》《城门开》《潮水来》《舵把子》《龙门阵》。
徐蓓导演说,“城门的打开,意味着重庆融入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潮流”,所以她决定以
城门为主线,从历史、经济、文化、建筑各角度,展现重庆这座城市在西方资本、列强侵略、民族企业等浪潮冲击下的近代化历程。
透过重庆城门的故事,你能在百年前的影像中,找到今日重庆的雏形和影子。
3D到8D,重庆的多维扩张
“重庆人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老梗。
因为重庆的道路结构决定了自行车不是最佳的代步工具。需要骑行半小时的路程,有可能搭乘电梯,三分钟就到了。
总之,重庆远比你想得更
立体,自行车坟地,地图终结者,这些都不假,狠起来甚至能把GPS绕迷路。
所以,重庆是如何把自己从3D折腾成“8D城市”的?
重庆地处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明代洪武四年
(公元1371年),一位名叫戴鼎的将军在重庆修建了
17个城门,其中9个开门,8个闭门,共围起了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
17个城门对应“九宫八卦”的地理布局,两条轴线分别与山线和水线平行,轴线交点就是彼时重庆府衙机构所在
城池是有限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1920年代,重庆
30万人口被箍在500年前修建的城墙内,拥挤得快要溢出来。
后来的重庆第一任市长
潘文华见状示意,扩城。
囿于地理位置,重庆外扩的唯一方向就是
通远门外 — 一片坟地。迁坟和扩城同时进行,为重庆增加了7.5万平方公里的新市区。
到了1930年代,为了扩展码头,以利航运,重庆的城门和城墙被相继拆除。沿江所有的城门,仅留下东水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来自长江下游的上海人和苏州人,包括南京人都涌入了重庆,重庆的人口从47万增长到了100多万。
从南京来到重庆的陈克文在日记中曾写到:重庆是个交通困难的地方,从上清花园到城里去,要一小时左右的人力车或轿子
人多屋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就临时搭建起“国难房”,竹片并成排作墙,野草作顶,七歪八倒地从江边沿着斜坡向上延伸,利用起一切能利用的土地空间。
正是这些看似无序的房屋,形成了重庆最初的城市风貌,并延续至今。
密密匝匝的国难房
此后为躲避炮火,专门修建了防火隔离带“
火巷子”,把城市用宽大的马路隔开。这些宽阔的“火巷子”不仅有救灾之用,还促进了城市道路网的出现。
在炸弹到达不了的地下,修建了上千个军事防空洞,战争结束后,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被保留下来,在今天被改造成了各种轻轨站通道和火锅店。
[火锅英雄]里的地下火锅店
往长江南岸和西部规划的
疏散区,包括北碚这样的卫星城,也因为人口的涌入,在战后慢慢发展起来。后来这些区域,也逐渐变成了重庆的主城区。
1998年的洪崖洞仍可见修建于解放初期的吊脚楼,现已逐渐拆除
在炮火的洗礼之下,重庆完成了野蛮扩张,这才有了今天的样貌。
战时陪都,包罗万象的重庆
从重庆市公安局的短信中,我们能感受到重庆人民的可爱,也感受到了重庆这座城市对外来人员的欢迎。
而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重庆,早在80多年前就已形成,并且还深刻改变了当时整个国家的局势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
战时首都。这个偏居西南一隅的省辖市,一夜之间成了中国的心脏。
面对大量涌入的人口,以及工厂、学校、政府机构,重庆对此毫无准备,但也接下来了这份重担。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重庆逼迫着自己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重庆方言里,一群人坐在茶馆里一块儿聊天胡侃冲壳子,这叫“
摆龙门阵”,也叫“喝耍茶”,有啥子事情都摆一哈。
而抗战期间大量的外来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惯,聚集在重庆,风雨同舟,共抗敌寇,就像是摆了一场大大的龙门阵。
这场龙门阵一摆,就是
八年。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重庆作为战时陪都的光荣使命也结束了。战争结束后的两年时间内,共有
27万人陆续离开重庆,许多内迁的机构,学校,企业也复原东下。
日本投降后的重庆
八年的风云际会,对重庆来讲就是一次浴火重生的历练。
突如其来的喧嚣和冷落,重庆全部坦然接受,或许这就是
江湖义气吧。
赛博重庆,西部工业基地
要说中国最“赛博朋克”的城市,重庆绝对拥有姓名。
冷色调,霓虹招牌,钢筋丛林,高楼林立,要是再落点雨,可直接开拍[银翼抄手2019]。
插画来自:微博@手指断了
而这样的工业发展,得从重庆开埠那年讲起。
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成立,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
大门敞开,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要应对西方资本的侵入,一方面重庆也步入到全球化的轨道当中。
“蜀通号”,长江上游第一艘由中国人运营的载客轮船,往返于重庆和上海
十九世纪末,开埠后的重庆每天都有大量洋货进口和土货出口,成为了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商埠,当地人的生活也随之悄然改变。商业繁荣,尤其是白象街,各式行业会馆诞生,学堂和医院落成。
1980年代的白象街(上)
今天的白象街(下),电影[铤而走险]
与此同时,从日本归来的商人
邓命辰在王家沱开办了重庆的第一家火柴厂 — 森昌泰,这也是西南地区的第一家现代化工厂。
凭借着物美价廉的火柴,“森昌泰”火柴厂与洋火分庭抗衡,到了1898年,火柴厂的人数已逾万人,大约占到了全国火柴厂工人人数的60%,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成了无可争议的“火柴帝国”。
1906年,留日学生
何鹿蒿搭建了重庆最早的工业熔炉建筑,成立了鹿蒿玻璃厂。1908年,重庆进口玻璃制品的数量明显减少,因为鹿蒿玻璃厂生产的玻璃可完全取代舶来品。
“抵制洋油,开通风气”,1916年,
烛川电灯公司成立,在太平门附近建起电厂,照亮了重庆最热闹的都邮街和陕西街一带。
重庆,成为四川第一个用上电灯的城市。
加上战时迁到重庆的工厂,它们让重庆从一个农产品集散港埠,发展为了中国西部最大工业基地。
开埠通商至抗张结束,这一时期的重庆商人们走得磕磕绊绊,但还是将重庆带入了现代文明。
如今的重庆,工业规模总量超过2万亿元,汽车和电子两大支柱产业领跑全国,全国工业41个大类,重庆占据了其中
39个。
▼
在这些历史故事之外,《城门几丈高》为了更好地连接起旧时和今日的重庆,在
声画方面,也做了许多巧妙的处理。
《城门几丈高》第一集的第一个镜头,画面一片漆黑,传来的是百年前三峡中的
船工号子,是由一位德国外交官用蜡盘录音机记录的,一下将人拽进片中的氛围当中。
《城门几丈高》也很乐于呈现各种重庆的声音,有过去的叫卖声和评书,也有航拍镜头中的童谣声和轻轨经过的声音。
此外,还有一段段史料的念白,“叫卖的小贩呀,修补瓷器的呀,这儿有理发师在剃头,那儿有穿戴整齐的女工匠”,配合着重庆的影像,对应着相同的动作,所闻即所见。
画面上,是从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等机构和个人收集来的重庆
老照片,通过电脑后期让这些照片动起来,甚至还原出城门和城墙在被拆之前的样貌。
后期修复的朝天门
电影的剪辑也很有意思,用导演的话说,叫作“
穿越式剪辑”。
百年前的黑白影像可以与今天的影像毫不违和地剪在一起,通过两个跨越时空的画面,无声地告诉大家:我们从哪里来?
“按理说是必须做动画再现的,但我又不想依赖这种大家都很喜欢的编辑方式”,通过“穿越式剪辑”,你会发现,那个门,那碗面,那根棒棒,好像一直都在。
▼
《城门几丈高》有一个更直白的英文名 — “
The Wall is Falling Down”。
“城门是一座城市的象征”,重庆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从修建城门到开城门,再到拆城门拆城墙。
对于城门这条主线,豆瓣上有这样一条评论,“我们这一代犯下的罪恶之一,就是拆城墙”。
对此,导演徐蓓本人的回应是:
“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开始寻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才会觉得‘拆’这个行为不可饶恕。事实上,拆城墙也好,拆城门也好,都是从传统步入现代的历史进程,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感伤,当下要做的,是保留城市现存的文化,同时走向未来,拥抱世界。”
当物理意义上的门彻底消失后,可以认为是把门完全打开,也可看作是把门紧紧锁死。
从筑墙求自保,到拆墙谋发展,不仅仅是城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外乎如是。
而重庆,只是一个缩影。
▼
影迷互动
说说你对重庆的印象吧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