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

书·趣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好像是对童年的一种亏欠,长大后的我对书嗜“读“如命。

小时候,家里除了自己的课本,练习册和半年才有一本的课外阅读如《雨后春笋》,《小雨沙沙》类的书籍便无它书。

有一天,爸爸的枕下放有一本《朱元璋演义》,这个发现让年少的我兴奋不已,不管从哪里弄来的了,连忙抱起跑向自己的小屋,弟弟不明就里的认为发现了什么好吃的而不予他分享似的,屁颠儿着紧追着我不停,直到发现一个个方块状的毫无趣味的蚂蚁之后,便索然无味的躺在我那简陋的小床上,不多久便是鼾声大作。这小屁孩,人不大,动作倒不小。

书·趣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管他,钻进书里,看力能扛鼎的常遇春和才智过人的刘伯温,其间,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将其与电视剧《水浒传》里的李逵和吴用混淆起来,常遇春和李逵一样鲁莽而又仗义。吴用和刘伯温一样机智多谋。其中的打打杀杀不记得多少了,只是当年那种书读的兴奋至今萦绕心间。不多久,偷偷看书还是被老爸发现了,不知是多嘴的老弟因为某件我唬他的事报复而向老爸告了密还是老爸发现书页更旧了一层,因为这本书本事就很破了,泛黄的纸页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有时候不小心便会扯下小片,而我读的当头,书已经是如烂瓜秧似的了,有的页大洞小洞的,其间的内容只好由自己不太发达的想象力来补充。被老爸发现了,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具体的言语忘掉了,只是到现在还有一个疑问在心头,为什么老爸不让我看这本书呢?还藏在枕头底下,难道他不知小孩子的好奇心是难以平复的嘛?等有机会得好好问问他原因,或许,他早就忘掉了。

书·趣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爸爸生活境遇不太好,奶奶家中有五个孩子,他是男孩子中的老二,最累的活计几乎都落在他的肩上。读初中那会儿,算来应该是文革刚刚结束的八零年代。繁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有让他享受国家教育的春风,而是在最美的年华里,忍痛与美丽的校园告别,那时的他才上初二。学校里刚刚开始学英语课,多年后,是无意间翻到爸爸当年的一本笔记才得知的。所学的知识告诉我,7080年代应该是学习俄语的高潮期,反过来问爸爸,怎么学英语了呢?爸爸也不明白,只是含含混混的说英语好学吧。反问他英语好学吗?。他摸摸头不好意思的说不好学,我英语一直没学好,现在都忘记了。事实证明他是真的忘记了,多年后,就连发手机短信的汉语拼音还是我一个个教给他的,他学的很快,现在已能够完整的发短信了。他却顾着自己的面子说:不是他忘掉了,而是当年根本就没学拼音。我一听,乐了。

书·趣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妈妈呢?她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比爸爸的还要糟糕。在农村的当时,有一段时间的扫盲班,这种扫盲班多数在晚上上课,也就是夜校。还是孩童的妈妈抱着更为年幼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姨,断断续续的上了几天的夜校,却是因为家里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女孩子要织布,做家务,外出劳动,在全家吃饭靠赚工分的年代里,一个小孩子顶上半个劳动力呢,更让人悲痛的事,妈妈的爸爸也就是姥爷,去世的早,一家大小六个孩子只靠姥姥一副肩膀是不够的。妈妈的退学是迟早的事,但是妈妈仿佛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甚至还会时不时的向我念叨,姥姥为了让妈妈从学堂里出来还拿着木条打过她。听到这样的话,我眼里的泪水在打转,是怎样的艰辛让一位母亲将木条抽在自己的亲身骨肉上。姥姥是一位非常坚强的妇女,独立将六个孩子带大,一辈子并没有再嫁。让有一天她单独对我说:这辈子,这些孩子当中,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妈,孩子,有出息了一定要对你妈好好的。我想我

书·趣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会瞅时机将这样的对话原封不动的向妈妈转告。因为,她不是没有承泽母爱,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一位母亲一辈子最诚恳的答案。

也是因为为了弥补心中没能读好书的缺憾,妈妈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和弟弟身上,我知道这份寄托有多重,所以一直很努力的读书。而对读书的理解,随着岁月的流转和阅历的增加渐渐变得宽阔。初高中的时候,读书仅仅是为了有一个好的成绩,所以读的书无非是自己的课本了,因为除了自己每天的伙食费,剩下不了多少银子再买书看,而且,具体看什么书籍,因为没有谁的指导,自己完全是盲目的,后来,随着读书量的增加,逐渐体悟到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分享则是一个人的意愿问题,有了这个意愿自己可以有很多的意外收获,当然,这种分享不仅仅是读书会的形式,当下发达的网络,是一个很广阔的分享天地。一般来讲,大家们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我是个小众,仅仅以分享的姿态来讲述自己的读书心情,所以,并不用考虑什么家学。如果真要谈些,那就是爸妈潜移默化传递给我的精神——一个同样在希望的田野上通用的精神,只不过,一个收获的是饱腹的粮食,一个收获的是精神的充实。

书·趣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