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号,对于中国影迷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
从今天起,“保护月”宣告结束。
《敦刻尔克》《赛车总动员3》《星际特工:千星之城》《银魂真人版》《蜘蛛侠:英雄归来》……一大波引进片早已排在墙外,摩拳擦掌。
打头阵的是这部。
一个字——
绝。
《极盗车神》
打个赌,如果你能全程“安静”地看完,Sir输五毛。
这是一部会让你不自觉动起来的电影。
某种程度,它颠覆了音乐与电影的从属关系,别人是为给电影(画面)配音乐,而《极盗车神》,是给音乐配画面。
回忆过去的电影,你最常听到的音乐,是什么性质。
烘托性质。
伤心了,来首悲伤情歌,高兴了,来首欢快舞曲;
偶尔玩出花样。
比如《银河护卫队2》开场——
五人组大战巨怪。
星爵,浣熊们飞天入地,斗出一片火海。
唯独树人格鲁特,悠悠地连接录音机,轻轻地点一首《Mr.Blue Sky》,在欢快的节奏中,随歌摇摆。
越是激烈,越是气定神闲。
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玩”的冷幽默,也是对人物性格,影片气质最生动的注解。
但,以上的例子中,音乐都还只是配菜。
而在《极盗车神》,音乐大胆地成为主角,它实实在在地,参与叙事。
故事,生长在音乐里。
1995年,当第一次听到《Bellbottoms》,导演埃德加·赖特迅速脑补出一个飙车场景。
该歌前半首兴奋不安,这不就是司机在等他的抢劫同伴;后半段喧嚣躁动,像是得手后亡命逃离。
之后,埃德加·赖特的歌单越来越长,故事也越来越圆满。
每首歌对应一场戏。
枪战戏搭配《Tequila》;爱情戏搭配《B-A-B-Y》;甚至片名也是歌,《Baby Driver》。
Baby(安塞尔·埃尔格特 饰)是主人公名字,Driver,是他的职业。
没错,电影就是拍这位“专车司机”的故事。
人物,也成长在音乐里。
主角Baby,一个因童年车祸,自小患有永久性耳鸣的男孩。
他只有听音乐才能凝神。
所以他iPod和耳机从不离身,听歌、录音、搭讪……一切行为,都由音乐代言。
拍摄时,全体演员佩戴耳机,电影里我们听到,就是他们现场放的。
你看,不论什么时候,人物表演,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上几分韵律感。
走路,是人在“跳舞”;开车,是车在“跳舞”。
歌词,还能揭示人物内心独白。
Baby因为开车技术受老大赏识,后者希望他一直为抢劫团伙开车。
直到有一天,他不想“冒险”,他想安定。
但犯罪头头不允许他走。
这时他的心境是怎样——
犹豫,迟疑,左右为难,还带着一点点对抗。
《Harlem Shuffle》适时而出,歌词这么写:
You move it to the left and you go for yourself.
You move it to the right yeah if it takes all night.
Now take it kinda slow with a whole lot of soul.
不得不说,赖特选择安塞尔出演很对,安塞尔长相并不出色,憨中带痞,这和赖特“萌+酷”的电影气质相得益彰。
(说实话Sir觉得他有那么一点点像年轻版憨豆,粉丝不要打我)
赖特选择安塞尔,一部分也是看中他的DJ身份和演唱经历。
还没完。
镜头调度,与剪辑节奏,也都在音乐里。
赖特给自己定下苛刻的规则:一个场景一首歌。
歌曲不经任何重新编排,剪辑,原样放进电影。
歌曲时长决定场景时长。
Baby买咖啡的运动镜头,BGM是《Harlem Shuffle》,时长2分48秒,一镜到底。
动作戏。
很多人会提——杰米·福克斯黑吃黑那场枪战,BGM是《Tequila》。
上膛、开枪、爆炸全部踩住音乐节奏点。
但Sir更欣赏开场抢劫。
Baby听歌正嗨,背景乐,《Bellbottoms》。
该歌在第1分40秒处有两秒空白,这原是跟下一段旋律的必要间隔。
电影是怎么处理这个“BUG”,总不能画面静止两秒,动也不动。
赖特的设计简直上天。
一辆警车横空而出,刚才还一片热火朝天的自嗨场面,马上冷却,噤若寒蝉;
两秒后,音乐再起,是小心翼翼的拨弦,因为警察还没走远;
音乐逐步加快,伴着渐渐升高的吵杂混音,镜头再次扫向银行,透过落地窗,我们又看见恢复混乱的抢劫现场。
高潮那追逐戏Sir就不提了。
没有车,却拍出不逊影史任何赛车戏的“速度与激情”。
几乎可以预见,《极盗车神》将很大几率打入影评人,观众的年度十强。
并不是说它有多完整,卓越。
是它的个性。
它个性到环顾影史,很难找到同类。
目前看来,埃德加·赖特与同胞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
如果诺兰像充满华丽的奇想,冲击力宏大的古典钢琴曲;
那赖特更像不拘一格,热情自由的摇滚乐。
他更像昆汀。
聪明,有趣,看上去玩世不恭,却极爱电影。
看他们的片,你总能得到一些出人意表的答案。
你也当然可以挑出他们的毛病,比如猛烈而单调的情感冲击,直白而欠缺余味的故事——《极盗车神》后半段就有肉眼可见的泄劲。
但他们独一份的风格,那些曼妙的细节(如昆汀一流的台词功底),和独特的运动方式(如赖特的类型变奏),又总会不停挑逗观众的好奇心,让你心甘情愿地追下去。
著名编剧述平曾说过一句话——
有乐趣在里面,是创作。
没乐趣在里面,是干活。
纵观昆汀、埃德加·赖特的作品,不就是始终以一种坏小子的心态,在玩,在创作么?
这里的“玩”,绝非把电影视作儿戏,相反,是以处子的心态去探索。
《僵尸肖恩》是僵尸混搭喜剧,《热血警探》以喜剧致敬警匪,《世界尽头》科幻杂交丧病。
到了《极盗车神》,赖特终于把音乐引入动作片。
三年前,赖特因《蚁人》创作理念不和,跟漫威分道扬镳。
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英国导演、一个致力于安全IP开发的好莱坞厂牌,不用想,也知道问题出在哪。
天才是压制不住的。
尤其是一个有个性的天才。
今天看来,我们反而得感谢这次分手。
它让埃德加·赖特保持住他最珍贵的“玩性”。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使用一种惯性认知,来审判电影。
比如《极盗车神》,很多网友就说“节奏过瘾,故事平淡”。
但真的是平淡吗?
还是我们只盯着故事,把故事从音乐、节奏、画面、台词的丝丝入扣的组合里强行抠出来,僵硬地和一些经典作比较,却没注意到,电影其实是一门综合表达艺术?
如果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片,其实是一种法西斯。
即使单看故事,Sir也觉得这部看似简单的电影,恰恰体现了赖特的成熟控制力。
“玩”得一点不张扬,举重若轻——
劫匪的生活貌似刺激,却紧绷着走向毁灭;
其他角色包括女主服务员的生活,是平庸而重复,如同我们日常的慢性自杀。
唯有音乐陪伴的Baby,这个没钱、没颜、没背景的平庸男孩,人生自带节奏。
音乐一起,车轮就动,音乐一起,爱情即生,音乐一起,无所畏惧……
这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传递的态度就该够硬、够绝:
有时候不是生活平庸。
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太平庸。
只有找到自己BGM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吃下水的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