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1972:没有天生的伟大,不同际遇背后存在同样的方法论

习近平在1972:没有天生的伟大,不同际遇背后存在同样的方法论_第1张图片

01


1972年的中国,元旦过后没多久就发了一件大事,功勋卓著的陈毅元帅1月6日因病去世。四天后,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当着上百位主动要求前来吊唁的老同志的面,向陈毅元帅的遗体鞠了三个躬,令在场者无不戚戚然动容。


这之后,文革的凄风厉雨逐渐收缓,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部分受迫害的老同志被放松监视,可以与家人见面了,其中包括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


1972年8月毛主席给邓小平回信,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为他的复出埋下伏笔。即便再有四人帮的百般阻拦,依然挡不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1972年还有两件事影响深远,1月氢弹试验成功,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的核大国地位。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则被一些人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开端。


现在回过头去看,1972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于习近平而言,1972同样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上山下乡的陕北延川梁家河村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才艰难地成为一名共青团员。这对于他而言意义巨大,1969年他刚到这里时还是个“黑帮子弟”,在梁家河乡亲的关怀和自己的努力下,政治成分后来变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而完成入团这一步则说明他已经在政治上实现了彻底地“去黑化”,成为一名正常的不受政治歧视的人。这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是无所谓的事情,对他而言则是通过多年努力拼搏才能获得的认可。


30年后他回忆起自己的入团经历时说,“我那时已没有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


02


1969年元月,刚到梁家河时他还只是个15岁的少年,话少沉稳是他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他自己感受到的是“十分的孤单”。


刚去梁家河没多久,有一次知青们和邻村的队伍一起去县里开会,前面的人扛着红旗,队伍浩浩荡荡。他因和同村知青走岔道要去找自己村的队伍,被人群中的好事者看见,喊道“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很快起哄者越来越多。后来惊动了县委,派人下来调查时,好在梁家河淳朴的村民都保护他,夸奖他是个“好后生”,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原本以为离开北京就可以离开政治迫害,没想到在陕北农村依然有不怀好意的眼睛盯着他,他的内心愈发感到迷惘和彷徨。


虽然上学时也学过简单的务农课,认识几件基本的农具,但对于真正实打实的庄稼活,他还是很陌生的。加上年龄最小,畏难情绪时不时涌上心头。因此开始时,别人去干活,他却很随意。


1969年的秋天他回北京探亲,却又遇到国庆节清理“倒流”人口,被关进了派出所,而且一关就是四五个月的时间。在派出所不是白吃白喝的,“倒流”人口都被拉去干重体力活,当年新铺设的海淀区的下水管道都是他们的功劳。


从派出所出来后,他又被送到太行山根据地,那里是他的姨姨、姨父把他妈妈带出来参加革命的地方。姨父跟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姨姨也讲,“那时我们都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何况现在城市也不容易,你们在这儿干什么?天天让人家当做流窜人口?”


03


听了姨姨、姨夫的话,他回去以后,就按这个思路努力跟村民们打成一片。


他逐渐能跟上当地村民的干活节奏,同时也接纳融入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村民们见他有所转变,对他也更加好起来,到他的窑洞窜门的人也多了起来。


他的屋子逐渐成了梁家河村的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他就给他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村民们愿意听城里人侃大山,讲那些从未听说过的事。


这也激励着他不断加强读书学习。农活一样干,但每天回来都要秉烛夜读到深夜。从文学、历史到政治、军事,他的知青生涯中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这为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他在村里逐渐有了威信,那时不过十六七岁,村里几个老头有什么事也都找他商量。其中还包括当时的村支部书记,村支书说他,年轻人见多识广懂得多。


习近平在1972:没有天生的伟大,不同际遇背后存在同样的方法论_第2张图片


04


1972年的冬天,他们全家人利用春节的时间在北京相聚,在给周总理写信后获得回复,终于得知,他的父亲习仲勋依然健在,不久可以安排家人见面。此时他已有7年没有见过父亲。


尽管见面前他做了无数关于父亲现状的猜想,但是真见到时,他还是有些惊讶。当年健壮威严的父亲不见了,变成了一位苍老瘦削、两鬓斑白的老人。因为多年未见,父亲也已分不清他和弟弟远平谁是谁。


父亲的眼泪夺眶而出,而他和兄弟姐妹原本 “谁都不许哭,不让父亲担心”的约定终究没能抵挡住汹涌而出的热泪。


感伤过后,言谈间他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父亲并未因为批斗迫害和牢狱之灾而衰老,记忆力依旧惊人,对于外面发生的事情了然于心,精神里依旧保持着一股绝不屈服萎靡,壮心不已的气概。


他们心里都有一个疑团:这么多年,没人探望,没人说话,远离亲人,与世隔绝,“您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听父亲慢慢谈起往事,他们才知道,对父亲那些沉重岁月的表述,用“熬过来”这个说法是个天大的谬误。


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一直准备着未来还有机会要继续工作。父亲说,“马克思的晚年,不是背诵拉丁文的诗歌,来保持敏锐的思想和记忆吗?没人说话,我就对自己说话!”父亲在狱中先后背诵了《矛盾论》、《实践论》、 “老三篇”等,不但磨砺思想,也磨砺语言。慢慢地背诵如流,昼夜不舍,晨昏无辍,本应度日如年的日子,不知不觉地悄悄流走了。


为了保持一个好身体,父亲坚持了长年锻炼,把枯燥的身体锻炼做成了一天最愉快的事情:每天先是做一日两次的斗室转圈,先迈步正着转圈,从1数到10000,然后退步倒着转圈,从10000倒数到1;接着,用肩膀撞墙,用后背撞墙,用拳、用掌击打全身;最后,仰面躺在床上,做仰卧起坐。


就这样,尽管蒙冤十载,父亲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这给他带来的鼓舞和震撼远胜于刚见面时的那几缕白发。


“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16个字是父亲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顺境如此,逆境亦如此。这16个字也同样成为他后来树立崇高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精神源泉。


05


在父亲的感召和鼓舞下,他决心从现有条件出发,在自己能够发挥的地方把工作尽全力做到最好。他下决心在农村干出一番天地,甚至主动放弃了1974年的工农兵大学生招生机会。他对同伴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招生随时可能终止,同伴劝他说以后也许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他说“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


说到做到,从此他勇挑重担,吃苦干活抢在别人前面,而且越来越有激情,越来越卖力。虽然在劳动技巧上和农民还有差距,但他一点儿都不惜力,甚至比农民们干活还拼命。


比如打坝,当时没有大型机械,都靠人力一层层把土铺好,再用很沉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劳动保护措施,他也没有手套,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他能一直拼命干,再也不“撒尖儿”。


在辛苦拼搏中,他还逐渐培养了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后来回忆道,“现在有几个作家的作品中把知青写的很惨,我的感觉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只是开始感到惨,但是当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


1974年入了党,被推选为村支书后,他不负众望,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他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06


与他同住一孔窑洞的好友在回顾时将他的知青生涯分为三个阶段,1969年1月到1969年秋天,他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1970年初到1972年,他的情绪和思想处于稳定向上、刻苦磨炼的时期,处事已然沉稳自信,也开朗了许多;他从北京看望父亲回来之后的1973年,他的思想明显变化已能被外人感知,在这一段,他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的生产,后来当选为梁家河村支书做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成绩。


恰好在这三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推动他,更清楚地认清现实,并且迈向人生正确的选择。然而,自身的努力又是无可替代的,在政治高压下,在陌生贫瘠的环境中,他没有消沉,那些他使出浑身力气砸下的夯石,那些在昏暗的煤油灯前伏案读书的夜晚,都成了他后来人生路上的基石和财富。


后来,他回忆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


1982年,当他有了更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后,他仍然选择放弃中央军委的职务,从基层开始干起,跟他上山下乡的经历也密不可分。他在那里了解到了中国最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他有所作为树立了自信,于是他希望建立更扎实的从政基础和经验知识,这些都是他后来治理一省乃至一国的宝贵财富。


他用“拼搏”二字书写了自己的青春,没有天生的伟大,他选择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地把自己的事业逐渐推向顶峰。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领袖的际遇,但是他在磨难中仍然顽强地建立起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用拼搏奋发改变现实的实际行动,足以成为每个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论。



延伸阅读:

看完他的7年知青历程,你就会明白,他对人民的承诺来源于他所经历过的现实!(11739字)





习近平在1972:没有天生的伟大,不同际遇背后存在同样的方法论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近平在1972:没有天生的伟大,不同际遇背后存在同样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