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二十年(下)

在Web 2.0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2004年腾讯在香港上市,2005年百度在美国上市,并创造美国股市IPO首日股价涨幅之最。还是在2005年,Google进入中国,而阿里巴巴则吃下了雅虎中国。2006年,苦撑4年的eBay终于被日益强大的淘宝压垮,黯然退出中国。


在世界范围内,Google如日中天,大家都学着Google的样子,节假日玩弄logo涂鸦,把餐厅开进公司,在休息室摆一台桌上足球,甚至给员工20%自由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但是,这家以「整合全球信息」为使命的公司一直不受中国官方待见,逃税、涉黄、无ICP牌照,侵权,它被官媒一次又一次步调一致地架到没来由的怒火上炙烤,直到有一天,它拂袖而去,仿佛下完注定的一手棋。


今天,如果你说我们都曾经、正在并将继续受益于Google,很多人会感到茫然,年轻一代并不清楚Android和Google的关系。


一边是跨国巨头的退场,另一边则是本土巨头羽翼渐丰,BAT正逐渐显现出未来巨头的模样。一边是互联网迸发出越来越巨大的商业能量,另一边则是扎得越来越紧的言论篱笆。如果说,互联网曾经是一个理想国,那么现在,中国互联网就是中国,它的好,它的坏,它的希望,它的绝望,如实呈现,甚至更加极端。


2007年,DoNews被千橡集团收购一年后,我从DoNews离开,有些迷茫,有些伤感。


2007年1月,在业界的一片讥笑声中,第一代iPhone登台亮相,「3G时代的killer app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在这一刻有了答案:iPhone。没错,人人都需要一台大屏的,用手指在屏幕上直接操作的,可上网的设备,姑且仍然叫它「手机」好了。但互联网并未立即进入移动时代,这种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Android发布之后很久。


中国移动市场的发展要更迟一些,为了等自有3G标准TD-SCDMA成熟,3G牌照迟迟不发。手机市场上,无品牌、无服务、特点鲜明、价格低廉的「山寨手机」攻城拔寨,大行其道。我的朋友做了个外贸B2C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卖得最好的产品都是山寨机。


网络游戏、SP和广告,构成了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三大商业支柱,而流氓软件则成了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当时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中,超过半数都是游戏公司和SP公司。千橡集团曾计划凭借时髦的Web 2.0的社区概念和SP的收入,在2006年冲刺上市,不巧赶上SP整顿,上市计划泡汤。


2010年爆发的奇虎和腾讯之间的「3Q大战」,尽管客观上促成了中国互联网开放生态的建立,但这一事件本身,还是折射出这里的商业环境正变得残酷而且无底线的现实。


2011年发生了两件标志性事件。1月21日,「一个生活方式」的微信正式发布;8月16日,「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手机正式发布。这两者作为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深深地改变了中国人此后的生活和商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11年应该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快速带动了线上势能向线下释放,还没从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中回过神来,外卖和打车的巨额补贴又呼啸而来。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难以理解「上网」这个行为,对他们而言生活本来就是「永远在线」的,网络就是水和电,即使这个网络不包括Google、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即使他们搜不到某些内容并且不知道为什么搜不到。中国的互联网的从业者也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创造,越来越多的自信。


我看得到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发展,但我20年前所感受到的世界触手可及的那种奇妙感觉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弱,中国互联网发展得越来越像个繁华的孤岛。


题图2009年9月10日摄于杭州黄龙体育场阿里巴巴10周年庆典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网二十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