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教男孩不难养——《家有四男》读后

好家教男孩不难养——《家有四男》读后_第1张图片

作者梁鹤年是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出生于大陆,本科就读香港大学,在MIT和剑桥大学获得过硕士学位,英国雷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八十年代中期回国讲学,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被发改委等重要经济部委聘为高级顾问,获得过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由此可见,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专家型高级知识分子,受过中西方教育。他的妻子,为了更好的养育几个孩子,从职场退出转为全职妈妈,四个孩子各有所成,家庭教育相当成功。

老大有抽动症,幼时尤为难带,直到确诊后接受这个事实,积极自立,家庭和人生方才柳暗花明,最终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更创办了一家时尚男装网站。老二念书总是第一名,读完医科(加拿大医科门槛很高)出来做医生,立志服务穷人,很受人尊重。老三是四个孩子中最聪明的,毕业后留在大学任教,着力培养发现数学苗子,还有个爱好是音乐。老四读书没有前几个厉害,但是不怕吃亏,交友广泛,全家因他得福。

全书8万字,与其称之为书,不如说是一个父亲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小册子。共分四大章节,分别是四男、家庭、教育和成长四个话题。第一部分介绍四个孩子的特点和成长历程,穿插着针对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第二部分围绕四兄弟讲家庭内其他成员的相处,如兄弟、妯娌、婆媳、朋友的相处之道;第三部分阐述了作者对教育的一些看法,涉及家庭教育、老师、以及对教育本身的理念;第四部分从人的不同成长阶段谈育儿的感想,比如儿童期通过学音乐培养纪律,青年期鼓励将“女朋友”今早带回家请父母帮忙把关等。这里面有很多闪光点值得借鉴,试提取若干点感触较深的分享如下:

第一点是人遇逆境先要自助。不自怜,先自助,人助能有是天赐。老大的抽动症,可以用药物控制,但是无法治愈,且副作用是服用者变得迟钝、呆滞。他们认为自怜要不得,接受要和抽动症相伴终身这个事实,积极向周边的人解释,成长过程中获得老师同学的同情支持。因为与病魔相伴,反而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为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点是对于批评不管对错先听。批评对不对可以思考,但人家不说,你就不知。要孩子们先听批评,尤其是长辈的批评,自己有错就改,没有错就想想为什么招来人家如此的批评,是否需要改善自己的态度,最后才是解释,而且要有礼貌。

第三点是以是否尽个人全力作为评价标准。才干与成就不一定成正比。才干高的习惯了成功,反而变得害怕失败,往往不敢尝试,因为怕丢脸。看来事事成功,实则未尽全力。教育孩子只求尽全力,不求尽成功,把目标放在能力可达的极限,然后再加高一点点。

第四点是放大对比的尺度遏制骄傲。作者前三子于学业均有天赋,自小成绩名列前茅,这是滋生骄傲的土壤。他们是如此挫骄的:将你的聪明才干与全世界的大脑比较,再放入到历史长河中去比较,即使是万里挑一的天赋,在如此大空间大时间的视角下,也就显得没什么出彩的,人类伟大的灵魂群星闪耀。

第五点是广结善缘以借力。一般的家长是有事不满才与学校接触,总是投诉、批评之类;他们是主动“扬善”,哪位老师好,就写信表扬、感谢,并把副本寄给学校(感谢老师),甚至教育局(感谢学校)。孩子编班的时候,异常顺利,老师校长一路绿灯。笔者专门向本地某位校长求证过,他感叹现在小学校长是救火队员,哪里有投诉就要把精力牵扯过去。老师、校长都需要向他们的上级主管展现工作成效,上级听多了投诉,如果某位老师、校长经常有学生家长写感谢信,在上级心目中隐形形象必然大不相同。孩子在学校需要某些关照之时,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投桃报李是顺理成章之事。

第六点是尊师以吸引好老师。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尊师重道的越来越少,以培育英才为己任的老师也越来越少,真正献身教育事业的老师常有怀才不遇之屈,遇到尊重老师的学生和家长就有知遇之心、施展之所,孩子就受用无穷。西方强调老师如朋友,但朋友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与老师则不然。双方以学问为纽带,天然不平等,一授一求,一尊一卑。即使将老师当作朋友,对一些学生来说,老师的友善使他对学问向往,对另一些学生来说,老师的友善则使他们对学问儿戏。

第七点是对孩子恋爱提前科学介入。中学结束后初上大学,是开始拍拖的时候。不鼓励太早恋爱,但也不禁止。一旦开始,鼓励孩子尽早将“女朋友”带回家看看,有问题及早分手或处理,因为感情一旦成熟理智将会退居幕后。

第八点是合理使用奖励作为激励措施。反对以奖赏来换取孩子听话,这是收买式教育,容易养成孩子功利。难道父母不奖赏就不用听话?孩子自己放弃奖赏就无需听话?作者的做法是:定下规矩,在家听父母的话是孩子的责任,没有选择。即使有不同意见,先听话再讲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家教男孩不难养——《家有四男》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