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博士杨宝德之死

在读博士杨宝德之死_第1张图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依然存在,只是需要双方把握分寸。



杨宝德离开的第二十五天,他所在的学校取消了导师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1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主席会议,作出这一决定。


杨宝德是该校药理学系的在读博士生,2017年12月26日被发现在西安的灞河溺亡。警方表示,无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随后,杨的女友用一篇长文“还原事情真相”,矛头直指杨的博士生导师周筠。


根据她的叙述及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周筠会让杨宝德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到超市购物、出去应酬、酒桌挡酒、洗车等,这些行为目前已经得到西安交通大学的证实。杨宝德基本上需要“晚上12点之前随时待命”,并且接受导师的“聊天”要求,谈生活、服装搭配及女友匹配程度。


杨的女友在文中说:“人格侮辱、尊严践踏、学术无果、出国无望,当所有的一切都压在一个诚实、善良、乐于助人且正直的博士身上,他对世界的绝望可想而知。”


周筠没有通过媒体发声,而是选择借助“同样遭遇舆论三人成虎的好友”张民弢的公众号作出辩解。在她看来,杨宝德“学术无果”是因为中国教育体制僵化,“绝望”是因为学界太黑,教育、科研领域官僚化严重,“选择自杀”是因为中国教育功利,导致其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人的责任感。


杨宝德觉得自己活在痛苦之中。“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到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他曾经告诉家人,由于是硕转博,他如不能博士毕业,连硕士学历都无法获得。而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学历管理规定》,杨宝德符合要求,可以申请降为硕士研究生。


他没有选择放弃学业,而是选择用极端的方式脱离现状。


这种选择掀起一场大讨论。有人认为,高校导师权力过大,缺乏监督机制,师生关系因此变成“老板”与“农民工”的关系。有人觉得,某些学子抗压能力不足,无法正确应对困难,方才造成轻生悲剧。也有人以亲身经历为例子佐证杨宝德遭遇的普遍性,被“不合理”的琐事占用时间,科研工作推进缓慢。


诸方探因本该起到反思作用,避免出现下一个“杨宝德”,但却在喧哗中变成混乱的互相指责。作家六六的一句“你伺候伺候老师,那不是应当的吗”更是引发极大争议。


六六这类言论的争议点在于,同样是“帮导师做事”,“老师要求学生帮忙”和“学生愿意主动帮忙”是全然两个概念。


国外的博士培养方式略有不同,导师工作与私人时间界限分明,然而问题依旧存在,近年来在读博过程中轻生的事件不只发生在个别国家。2017年《科学》杂志报道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三分之一博士生有心理疾病风险,比如抑郁症。研究收到了比利时弗兰德高校博士生的三千多份问卷反馈,结果显示51%的受访者在近两周内曾经出现过至少两种精神不适症状。科研工作的高要求、导师的高强度管理、执行计划的高难度以及工作与生活、家庭的矛盾都是造成这些症状的最相关因素。


这不仅是杨宝德一个人遇到的问题。


事件仍在发展中。杨的女友觉得自己“无能”,“直到现在那个欺辱你、逼死你的人仍被说成是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只是让你多干了些杂务、说话随意。” 她曾去信学校纪检委,建议对硕博导师进行常态化评价。周筠则不满杨的女友将舆论怒火引向自己,将学校的做法归因为“迎合舆论”,认为媒体是在“故作惊人之语”,想要通过法律“讨回公正”。似乎没有人对这一结果表示满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542期

原标题《在读博士杨宝德之死》

文 / 高伊琛

编辑 / 孙凌宇

在读博士杨宝德之死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读博士杨宝德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