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收费专栏这一年的感悟和感谢

写收费专栏这一年的感悟和感谢_第1张图片

印尼巴厘岛伍拉·赖国际机场。2018年2月17日


2017年2月14日,我的收费专栏“keso的互联网洞察”在36氪正式启动,我也因此在内容付费的潮水边弄湿了自己的鞋。


这一年来,我在这个专栏中总共发表了154篇文章,总字数差不多跟一本《围城》相当,实在不算多,但我却写到几乎吐血。一周更新3篇专栏文章,我一度认为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就像一个一睁眼就欠了好几百份钱的出租车司机,每开始新的一周,我都背着3篇专栏文章的沉重负债。去日本、欧洲旅游时,我在写专栏;在新疆、台湾度假时,我在写专栏;夏天筹备婚礼时,我在写专栏;冬天参加微信公开课时,我在写专栏。专栏,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梦魇。


现在,我终于可以狼狈而骄傲地说,这个不可能的专栏,我坚持了下来,坚持了一整年。为了这个不可能的坚持,我首先得特别感谢36氪负责我的专栏事务的于鹏飞同学,他在微信上每一次不动声色的催稿,都是我的末日和死地。每次我从末日和死地侥幸生还,我都会深切地感到,这个世界又比前一秒美好了一点。


同样应该感谢的,还有把我的文章由文字版变成音频版的声优何京盛同学。不少人把这个字正腔圆,厚重而有韵味的声音,当成了我本人的。为了像我本人一样把握文章的感觉,何京盛多次与我当面交流,还在微信上要求我亲自读一下某些字句,以便让音频版更接近作者的表达方式。谢谢京盛,你是个有心、用心、走心的声优。虽然听别人读自己的文章是一种很不健康的习惯,但我还是很愿意让我的文字从你的齿间流出。

还应该感谢36氪媒体业务总裁冯大刚。在这个专栏的发刊词中,我曾经说我是为了参与到冯大刚的一次媒体实验,而实验的目的在于重估媒体价值。他出任36氪媒体业务总裁这一年半以来,36氪的一系列实验引人瞩目,成绩有目共睹。不过,单就我这个收费专栏而言,我认为实在算不上成功。


其实,产业观察和评论并不是一种适合单独收费的东西,消费者更喜欢为课程掏钱。放眼望去,凡是卖得好的内容,大都贴着“课程”的标签。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深深的焦虑,所以,他们需要充电,需要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需要碎片化地上课学习。


内容收费,就其本质而言,是收割焦虑感的。打扮成知识的内容,才是一把好镰刀。观点、看法和评论,这些主观的东西,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值钱的东西。买一年“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我可以预期能得到什么,买一年“keso的互联网洞察”,鬼才知道能得到什么。


但我仍然要感谢冯大刚,他给了我一个机会来证明,观点不是一种适合用来收费的内容,或者更准确地说,keso的观点不是一种适合拿来收费的内容。其实我在专栏启动的第一个月就已经知道了这个结论,但因为已经有读者交了钱,你就只能硬着头皮把这件不靠谱的事继续干下去。就像唱戏的,只要有一个观众买票入场,你就得把戏唱下去。这是戏德。


作为一个戏德还行的演员,其实我最想感谢的,是花钱入场的你们,是所有订阅了我的收费专栏的读者们。你们为一次不成功的收费实验买单,我没有因此变得有钱,你们也没有因此变得有知识。你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打开过36氪App几次。我感受到的是你们的慷慨和善良,所以我除了尽其所能地拼命为你们表演,又何以回报你们的好意呢?


36氪的这个专栏结束了,但我还会继续写,在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欢迎各位免费来读。我的微信公众号:keso怎么看。


谢谢。再见。




本文首发于36氪“开氪”收费专栏《keso的互联网洞察》。


写收费专栏这一年的感悟和感谢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收费专栏这一年的感悟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