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默认日志内容介绍

默认的示例: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body_bytes_s 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注释:

$remote_addr   与$http_x_forwarded_for 用以记录客户端的ip地址;

$remote_user   :用来记录客户端用户名称;

$time_local  : 用来记录访问时间与时区;  

$request  :  用来记录请求的url与http协议;

$status     :  用来记录请求状态;成功是200,

$body_bytes_s ent  :记录发送给客户端文件主体内容大小;

$http_referer  :用来记录从那个页面链接访问过来的;

$http_user_agent  :记录客户浏览器的相关信息;

通常web服务器放在反向代理的后面,这样就不能获取到客户的IP地址了,通过$remote_add拿到的IP地址是反向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

反向代理服务器在转发请求的http头信息中,可以增加x_forwarded_for信息,用以记录原有客户端的IP地址和原来客户端的请求的服务器地址;



2.日志常用参数;


2.1

access_log


语法:access_log path [format [buffer=size | off]]

默认值:access_log log/access.log combined

使用字段:http, server, location

参数为连接日志指定了路径,格式和缓冲区大小。使用“off”将在当前的字段中清除access_log的所有参数,如果没有指定日志格式,默认为“combined”。缓冲区大小不能超过写入磁盘文件的最小大小。

日志文件路径可以包含变量(0.7.4以上版本),但是有一些限制:

nginx指定的用户必须有创建日志文件的权限。

缓冲区不会工作

每个到来的连接,日志文件将被打开并且在记录日志后迅速关闭,然而,频繁使用的文件描述符将被保存到open_log_file_cache中,关于日志的轮询记录,必须记住随着时间的过去(使用open_log_file_cache的valid参数设置),日志仍然在旧的文件中记录。

nginx支持为每个location指定强大的日志记录。同样的连接可以在同一时间输出到不止一个的日志中,更多信息请查看Multiple access_log directiv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2.1

log_format


语法:log_format name format [format …]

默认值:log_format combined ”…”

使用字段:http server

描述记录日志的格式,格式中可以使用大多数变量,也包括一些在写入日志文件过程中定义的变量:

$body_bytes_sent,减去应答头后传送给客户端的字节数,这个变量兼容apache模块mod_log_config的%B参数(在0.3.10前这个变量为$apache_bytes_sent)。

$bytes_sent,传送给客户端的字节数。

$connection,连接数。

$msec,正在写入日志条目的当前时间(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

$pipe,如果请求为管道的。

$request_length,请求主体的长度。

$request_time,从一个请求发出到而使nginx工作的时间,单位为毫秒(0.5.19版本后可以使用秒为单位)。

$status,应答的状态(代码)。

$time_local,写入普通日志格式的当地时间(服务器时间)。

传送到客户端的头中的变量以”sent_http_”标记开头,如:$sent_http_content_range。

注意其他模块产生的变量同样可以写入日志,例如你可以记录前端负载均衡应答头使用“upstream_http_”开头的变量,具体请查看负载均衡模块。

nginx有一个预定的日志格式称为combined:

log_format combined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

                   '"$request" $status $body_bytes_sent '

                   '"$http_referer" "$http_user_agent"';

2.3

open_log_file_cache


语法:open_log_file_cache max=N [inactive=time] [min_uses=N] [valid=time] | off

默认值:open_log_file_cache off

使用字段:http server location

这个指令为频繁使用的日志文件描述符所在的路径变量设置缓存。

指令选项:

max - 缓存中存储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

inactive - 设置缓存中在某个时间段内没有使用的文件描述符将被移除,默认为10秒。

min_uses - 在一定时间内(inactive指定),一个文件描述符最少使用多少次后被放入缓存,默认为1。

valid - 设置检查同名文件存在的时间,默认是60秒。

off - 关闭缓存。


3

nginx日志切割方式


方式一:

nginx cronolog日志分割配置文档,根据下面方法,每分钟分割一次NGINX访问日志。

1.nginx日志配置

access_log access_log /data/access_log_pipe main;


2.先创建一个命名管道

mkfifo /www/log/access_log_pipe

3.配置cronolog:

nohup cat /data/access_log_pipe | /usr/local/sbin/cronolog /data/log/domain.access_%Y%m%d%H%M.log &

4.启动Nginx

/usr/local/nginx/sbin/nginx


注意:

cronolog必须在nginx启动前启动

没有安装cronolog的话,需要先安装

wget http://cronolog.org/download/cronolog-1.6.2.tar.gz

tar zxvf cronolog-1.6.2.tar.gz

cd cronolog-1.6.2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方式二:

定时任务中每小时添加定时任务,执行一下脚本,可以实现小时日志分割

log_dir="/var/log/nginx"

date_dir=`date +%Y/%m/%d/%H`

/bin/mkdir -p ${log_dir}/${date_dir} > /dev/null 2>&1

/bin/mv ${log_dir}/access.log   ${log_dir}/${date_dir}/access.log

kill -USR1 `cat /opt/nginx/logs/nginx.pid`


方式三:

使用logrotate做nginx日志轮询


logrotate看名字就知道是专门做日志轮询的,只把任务配置放在/etc/logrotate.d/下,任务就会自动完成,而且无需安装,系统自带,比较推荐使用.


vi /etc/logrotate.d/nginx  




/usr/local/nginx/logs/www.willko.cn.log /usr/local/nginx/logs/nginx_error.log {

notifempty

daily

sharedscripts

postrotate

/bin/kill -USR1 `/bin/cat /usr/local/nginx/nginx.pid`

endscript

}

多个日志以空格分开,

notifempty 如果日志为空则不做轮询

daily 每天执行一次

postrotate 日志轮询后执行的脚本

这样,每天都会自动轮询,生成nginx.log.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