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养成一个习惯,一旦有迫在眉睫的事情,比如考试临近急需恶补习题,就一定要看小说,外加写点无伤大雅的日记。
1高中
高中大家都经历过,那时候白天不是上课就是写作业,晚上还有晚自习,回到家再写课外作业,总之学校也是个小社会,大家互相比赶超,谁都不愿落在谁后面。
一旦有谁课桌上多了一本习题集,肯定都两眼放光地问来问去,然后去书店买一本------回家珍藏,就是这种可恶可怕又可怜的心理,将我们最美好的三年理所应当地剥离生命。
可也就是这三年,每天晚自习回家,我都会在房间里偷偷抱着一个屏幕超小(和现在的智能机相比)的手机,看各种小说,有言情类,有历史类,也有经典文学。
每当感觉到妈妈的脚步声渐近,就立刻把手机收好,拿起笔盯着桌面摆好的习题装作思索的样子。
其实说到底,谁不知道谁啊,谁不是这样过来的?那些年我们偷偷看过的小说,偷偷玩过的游戏,偷偷看过的电视剧,都是对制度最愤恨的叹息。
我的抽屉里大大小小收集了各式各样的本子,同学总说本子太完美,不舍把自己狗爬的字写上去,我却相反,我最喜欢将本子写得满满当当的,用好看的字体(自恋)写摘抄,用草书(呃)写一秒迸发的灵感,用力透纸背的字迹写对生活的抱怨。
写完,随手翻看曾经的自己,那是一种特别美好的感觉,有些语句不论读多少遍都回忆不起当时的心境,但它们都被留下,可待成追忆。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心血来潮地去逛书店,买一捧书回家,有周国平、毕淑敏、安妮宝贝,甚至一些精美包装的童话故事书,抱着它们的感觉最好,好像被世人抛弃的孩子又拥抱了全世界,这些书不用读已经对我受益良多,安抚焦躁不安的心,用文字治愈伤痕。
一篇文章写:煮字为药以祛暑。
我是煎字为药来除燥,我常可惜,可惜我没能早早知道读书与书店的乐趣,到高中这个不能成为自己的时候才与它们相识。
2家教
这段疯狂的时光过去,每次听到高考我都觉得庆幸,家教时看到那些挣扎于初中的小伙伴,我都为他们担忧。好像没有人热爱学习。
怎么会得出这么可怕的结论,不过同龄人之中最常听到的不就是那句话吗?
“我不想学习!我不喜欢学习!”
“谁喜欢学习呀?”
可如今的我,面对曾经的自己,对他们说出口的话竟然把我吓到,我本不想教育别人,因为我也不想总被长辈教育,但看尚小的他们,美好的时光就在眼前,却大把挥霍,而不拼命抓取,我很不甘。
面对递过来空白的作业本,面对几个小孩津津有味地围着一个手机玩消消乐、建造世界,面对着他们对父母暗地里的反抗,我想起当初的自己。
我说:“你们还是好好学习吧,作业要自己写,因为现在学习是为了以后的自己,这样你们以后才能有更多的选择,不然你们会后悔的。”
在十几岁的年龄,谁不想整天玩乐,玩乐是这世界上最自在最轻松的事情,可是牺牲的却是我们的本钱------时间和生命。
话虽如此,不亲身经历,就永远不能真切感受,要学会成长,就要先学会跌倒,只有跌倒受了伤,才能自我总结,才可以感同身受,其代价无穷,其好处亦无可限量。
3毕业
据说,一个事情保持21天,就成为习惯,习惯不可轻易割舍,它早已是你这颗大树上的一枝分叉。
我写日记的习惯是从小学开始,看书的习惯从高中开始,如今,我考研的前几个星期不是拼命做题,而是拼命读书,拼命写字,同学看到都觉得奇怪,问我为什么没去考研教室,我都觉得尴尬。
毕业答辩的前几天,我还没有做完准备工作,仍是不管不顾的看了几本书,写读后感。习惯的力量真是可怕,它让我们逃避现实,从中获得一丝半点的安全感,可这些终究对我们的未来能起到多大作用?
都说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世界,可也要看我们读的是哪些书。二十多岁的年龄,该为以后的生计发愁,专业书、工具书应该着重摆上舞台,而其他所谓经典、所谓畅销,都是闲余时间里的甜点,不说可有可无,也是偶尔尝鲜。
幸运的是,我的嗜好还算不错,大把的时间虽然消耗,但不算浪费。可兴趣虽好,不能贪杯。我们作为成年人,总要记得自己的本职工作,既然不是什么专职作家,也不是业余写手,何必每天周游于此,费尽时力!
该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的时候,就不要患得患失,难道你还要等以后你变成了老头子再对儿子说:“好好工作吧,工作是为了你自己,是为了你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让你的儿子也有更好的生活,不然你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