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鹏教授的论文大数据分析结果的体会

宫鹏教授在最近的一期《遥感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对遥感科学应用的一点看法”

2013年,我们对收集的6500多篇已发表的地表覆盖制图的英文论文做了一个分析,发现虽然中国论文量已居当年的世界第二位,美国是第一位,但是我们发现来自中国的论文有几个特点,一是找方便获得遥感数据的一小块区域做研究;二是以技术改进为主,或者把别人在其他领域做的工作拿到遥感领域修改应用;三是集中在中国无云的北方草原和平原地区,山区和云多的南方则较少。而美国、英国等地的学者发表的地表覆盖制图则是以科学应用驱动的,例如因为要研究一个生物保护的问题,需要地表覆盖数据,所以才做地表覆盖分类制图。由此可以看出来我们的遥感还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处于你提出一个方法,我能比你做得“更好”的阶段。

在宫鹏教授通过论文的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对于我们的工作有指导性意义,逐条来看

一是找方便获得遥感数据的一小块区域做研究;

这个确实是非常常见的,如果只是针对小区域做研究,很可能方法和结论都不具有普适性、科学性。我有个感受就是写论文和做工程其实是完全相反的要求,写论文通常是找一个最好的结果就行,而做工程是要求是做的最差的地方要过得去。现在做大区域、乃至全球的工作也更容易受到认可,我想宫鹏教授成为待选中科院院士也是和长期制作全球地表分类产品这样一个影响力很高的成果有关吧。

二是以技术改进为主,或者把别人在其他领域做的工作拿到遥感领域修改应用;

这个我觉得还好,因为遥感毕竟不是一级学科,应用的比例比较高。但是最好也别一窝蜂,我的从业生涯就碰到过好几次大潮,比如之前的小波变换,现在的深度学习。而且学科交叉也别是强行嫁接,要找到应用的妙处,否则就是为了攒一篇论文,薅一个基金,“为赋新词强说愁”,持续意义不大。

三是集中在中国无云的北方草原和平原地区,山区和云多的南方则较少。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我们目前主要赚钱的横向课题都是来自山区和云多的南方,经常要飞海南、广东、广西、四川,因为他们那里就是有“民生疾苦”需要拯救啊。我们用了大量时间投入怎么用SAR以及各种光学去云融合的办法把当地的遥感应用做起来。因为竞争对手相对较少,拿一些任务就相对容易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宫鹏教授的论文大数据分析结果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