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大学新闻网上,还可以读到一篇标题为《从不偷懒的学生干部——记文学院前任学生会主席杨**》的文章,发表时间是 2013 年。
这篇文章和大多数校园媒体写的文章没有什么区别。
文章的作者之一是程盟超,那时候,他是学校学通社的一名普通成员。
上周,冰点周刊的报道《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在朋友圈刷屏,引起了很多争议,而文章作者也是程盟超。
时间过去了 5 年,他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采访和写作成为了真正的工作。在冰点周刊公众号的作者署名上,他的自我介绍是「不萌」和「偶尔比 24 岁老气」。
这些元素,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值得去做专门做一篇采访。
但我的第一感受是,在我们公众号的关注者里,一定还有很多人停留在 2013 年程盟超的阶段,在社团的要求下做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情,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或许他的故事,正可以告诉还在这一阶段的人,应该相信 5 年后的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采访时,我在北京,他在深圳。我尽可能把我们微信语音里聊到的有趣或重要之处,分享给大家。
1
「很开心,稿子能引起讨论」
很多人第一次看《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这篇文章,读到了一种让人感动的改变。
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些人又收起了自己的感动,说文章呈现的只是故事里面比较好的部分。
对于这个问题,程盟超说,“但我觉得,反正我这个稿子我是发自内心地看到他一些好的方面,我认为至少希望还是有的。
虽然希望只是一个相对的,目前并不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一个希望。”
这一段句话,和我想到的答案差不多。
当你对一件事情乐观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更多地呈现乐观的一面。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乐观的人,只是这篇文章切中了他的一个乐观的侧面。
但不管怎样,他很开心自己的「乐观」引起了社会的大讨论。
“因为我也其实这两天一直在说,我挺喜欢这种讨论的,尤其是这种比较客观的理性建设性讨论,我觉得特别好。
然后事实上我也能负责,问心无愧。”
他会认真读完对他那篇文章尤其严肃的批评,然后转发到朋友圈,配上自己的见解。
让他更欣慰的是,大家真的在讨论里开始关注直播模式、教育公平这样的议题。
“特别好”,他的语速很快,似乎能听出来一股兴奋。
能看出来,他喜欢这个行业,也自信自己所做的事。
2
「我也经历过很多差距」
程盟超说,这个选题其实当时是一位男同事找到的,起因是今年 7月份的时候,澎湃新闻报道了广西今年的理科状元,他是从直播班里面出来的。
后来,他把选题接了过来,开始去了解直播班,主动打电话去了解情况。
所以实际上这个选题做出来,经历了大概 5 个月的时间。
他坦白说,按照自己的性格,如果是之前写这篇稿子,可能会携带挺多负面色彩,会去拷问它。
“整体上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但真正开始做这个选题之后,他发现,自己和笔下的小孩子其实很像。
因为,他在自己的人生里也经历过很多差距。
程盟超在山东省烟台市的一个县长大。
高考的时候,家里人是希望他能够留在山东的,但他当时一定要上 985,所以只能填西北或者西南的大学,后来就去了兰州。
填完之后,他妈妈就哭了。但是家人很开明,也没有管他,他还是走了。
大学几年的生活,他慢慢发现自己喜欢新闻,而且成为了学院里在校媒最活跃的人。而做新闻,北京就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大三下学期开始,他就在北京实习了。
整整一年半,他都是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靠家里的支持在北京租房住,住在那种比较简陋的隔断间,厕所总是很脏,特别臭,隔壁住厨房的小情侣每晚都很吵。
最后招聘的时候,他发现报社只有 5 个户口指标,而他特别巧是第 6 、7 名这样,前面几位都是名校出来的研究生。
“然后,你会觉得这一年半以来投入的一些情感显得丧失了意义。现实大家都懂,名校毕业生的付出也很多,可你个人是很难不伤感的。”
但是后来继续在报社做,留在部门,他慢慢发现了更多好的东西。比如部门很和谐,和谐到可以在部门群开玩笑领导是“牲口”。同事也很 Nice——比方说「屏幕」这个选题是抢的。
而正是这些因素,让他慢慢放下了「差距」,变得自洽起来。
当我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为什么他会说自己写《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是一种「缘分」。
同样在小县城长大,他理解文章里面的孩子,他经历过他们所经历过的,至少是一部分。
“我看着这群孩子,会想到自己。会希望他们,同时也是我,在努力追赶的这条路上有更多的可能吧。”
从更私人的一个角度,他相信他们会因为努力改变命运。因为他自己正是因为努力改变了命运。
3
「我才 24,不太着急」
最近几年,很多写特稿的记者都转行了。
我个人很好奇一个问题,他会不会在这个行业一直呆下去,又会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
问出口之后,我发现他并不急着规划很久以后的人生,反而更愿意把现在的阶段当作「成长」。
“你想我才入行两年半。反正还是在成长期对吧?”
两年半以来,他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我没有把我自己的起点放得很高。
我真的是认为我是一个本科,而且是一个普通学校出来的县城出来的孩子,我目前在 24 岁达到这个程度,目前在我人生规划里面我觉得还是完全 OK 的。”
而在冰点周刊工作,本来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在实习的头一年半,程盟超是在报社的另外一个部门“创业周刊”跑经济口。但大四面试,笔试完了之后,领导突然找到他说,觉得他稿子写得挺好的,要调他到冰点周刊。
真的进去之后,他发现,身边的人全部都是最优秀的,包括也有业内很有名的老师。
“就会很慌。”
但他觉得,这种“慌”是有一定价值的。它会催你奋进,但是也很容易心态崩掉,就像那些《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里写的孩子一样。
但他有自己一套清晰的逻辑调整心态:
“我是这里写稿最好的吗?说实话整体来说肯定不是。但是我会想,一是我比他们小,二是我的起点比他们低,目前这个程度我自己挺开心的了,就这样。”
4
和程盟超聊天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了。
刚加上微信的时候,他特别坦白地和我说,自己这两天会很忙,如果是约稿的话抱歉没有办法,因为还要赶另外一篇稿子。
显而易见,他正在想办法拒绝我。
我说放心,我会写的,于是我们才有机会聊到了十一点。
后来我说打扰了,这么晚了还要“被迫接受采访”。他说这有什么,工作到两点都是正常的事。
这一种工作的强度和精神,的确让我更期待他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了。
我内心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感受,来源于我这两年的经历。
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揉合了一种可以平和地接受批评的个性,对自身客观的认知,以及一种愿意把最多的时间花在“专业”上的态度。
这种气质,在我近年接触到的厉害的前辈身上都有所体会。
你很难说拥有这样气质的人会比没有的人多得到什么,但它的确带来一种可能性,一种,可以把事情做得很棒很棒的可能性。
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和他聊天。
刚刚确认稿子的时候
程盟超和我说
其实自己还想做记者是因为觉得“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