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继续给大家连载20年前解放军出版社的专著《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活动的一道天然屏障。人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水,但地球上30%的陆地被面积达70%的海洋所包围,又造成了相互交往的不便。早在5000多年以前,人们大都是逐水草而居,这种游牧式的生活方式至今仍残存于地中海海岸各国的贝都因部落和美洲的吉普塞民族之中。
如果考察一下今天的现代化大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城镇乡村,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它们基本上都是座落在江河湖海之畔,或是大洋沿岸那些美丽的海滨和岛屿之中。中国、埃及和印度只所以能够萌发出灿烂的古代文明,与黄河、尼罗河、恒河,以及地中海、太平洋和印度洋不无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地球被海洋或江河分割成一块块孤伶伶的陆地或岛屿,生活在这些陆地或岛屿上的古代土著人为了求得生存、获取食物和进行交往,就利用独木舟、羊皮筏或各种原始工具来渡水或捕鱼。大约在4700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用木材来造船,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迦太基、古罗马人也纷纷仿效,所以造船业逐渐在地中海一带流行开来。
最初,人们造船的目的是用来捕鱼或交往,但很快就变成军事家手中的作战工具。为争夺更多的地盘和财宝,人们纷纷建造更多更大的战船。到公元前5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海上文明古国已经能够建造象样的战船来进行海战。当时的战船有单、双、三层之分,船首装有铜或铁造的冲角、弩炮和弹射器,用来发射石弹或箭,后来便可发射燃烧弹和燃烧的火球。古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建造的战船被认为是当时最大的战船,它能够载重250吨,设有2-3层桨和多种帆,能够桨帆并用,所以作战中机动性很强。
画像砖上的楼船图像
古代中国的造船业比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造船业还要发达。早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时期中国就开始建造大型战船,当时的诸侯国已有170多个,滨江沿海的楚国、齐国、吴国和越国造船和航海技术最为发达,不仅能够建造很大的楼船,而且组建了独立的水军和舟师,能够在江河和近海沿岸进行一定规模的作战行动。有记载的最早的海战是吴国和齐国于公元前485年在黄海进行的黄海海战,当时吴国率舟师进攻齐国,两国在黄海海面展开激烈海战,结果吴国战败。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造船业相当发达,在船上开始使用铁兵器和投射兵器,而且建造了配备刀、枪、弓箭的车轮船,指南针开始装备舟师进行远航,从而使战船的机动力和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唐朝受益于海船的发展,当时中西海上往来已相当频繁,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是那个时期的一大创举。宋代造船进入鼎盛时期,能造远洋巨型海船,每年造船3000艘,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领先于西方,指南针导航、用尾舵掌握航向、利用风力提高航速都是那个时代的重大发明。
铜鉴上的战船纹饰
元代除陆上扩张外还十分注重海上扩张,其外海远洋航线已达140多个国家,海上作战能力和规模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除发明了航海罗盘和火药外,从12世纪开始船上已经能够装备火炮,具有较远距离的攻击能力。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列即位后极力拓展疆域。1270年,赶造战船5000余艘,训练水军将士70000余人。1273年,又造战船2000余艘,训练水军约6000人。
到1274年,终于派遣1000余艘战船和25000名将士从朝鲜半岛出发,第一次东征日本。在对马、九州等岛屿登陆之后,直逼福岗及佐贺附近海湾,因遭遇台风,损失战船200余艘,人员13000多人。1281年6月,又聚集战船4000余艘,水军14万余人,分兵两路,再征日本。不料又遇台风袭击,损失惨重,未获成功。两次海上进攻均遇“神风”,终使元朝水军丧失了继续攻打日本本土的信心,遂转向南域各国,接连攻入印度、安南(越南)和缅甸等国。
《蒙古袭来绘词》中的元代战船
明朝始建于1368年,建国初期,由于沿海一带倭寇盛行,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当时的明政府不仅不组织沿海军民反击倭寇,反而在沿海一线实行“无人区”,采取“禁海”政策,闭关自守,规定“片板不得下海”,不得在海上与外国人往来。在海防建设上,采取卫所制,从辽东至海南岛沿海一线共设卫所54个,千户所127个。
公元1403年,进入明成祖永乐年间,为了扩展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扩大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明成祖于1405年开始派遣郑和率中国强大的海船队远航它国。经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期,造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建造的郑和宝船长达137米,宽56米,有9桅12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
明郑和宝船(复制)
航海家郑和率大小海船400余艘,将士27000人,30年内七下西洋,足迹踏遍37个国家,遍历东南亚、波斯湾、红海沿岸及北非一带海域,最远到了东非的索马里,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前无古人、规模巨大的远洋航程。郑和所率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次数之频繁、所到国家之多,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郑和七下西洋,显示了我国先进的造船业和丰富的远洋航海经验,显示了明王朝的政治、外交、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巨大威慑力和影响力。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国际法,海洋上还有许多岛屿没有被人发现或利用,战争还被认为是一国的权利,欧洲小国仍在沉睡之中。即便如此,郑和在30年远洋中,仍然未曾侵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曾掠夺外国任何钱财,堪称为一支仁义之师。
17世纪早期,郑和下西洋宝船的木刻画
令人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却给中国的远洋业、造船业划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公元1522年以后,明朝不仅没有继承开放海洋和利用海洋的一贯政策,反而又开始推行“禁海”政策。曾经领先世界航海几千年、且曾拥有强大海军实力的中国,在它最兴旺发达的时候却主动关闭了国门,“历行海禁”,规定“任何船舶不得下海,凡出洋下海者,一律问斩”。这种僵化、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一直持续了300多年。
——本文摘自《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
第四部:信息化装备。
第8章,从桨帆战船到远洋战舰
截稿至:1998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